內蒙古鄂爾多斯能源基地地下水及生態環境研究

《內蒙古鄂爾多斯能源基地地下水及生態環境研究》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侯光才、趙振宏、陶正平、呂 英、陳軍、尹立河、黃金廷、張二勇、姜軍、高海東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鄂爾多斯能源基地地下水及生態環境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
  • 主要完成人:侯光才、趙振宏、陶正平、呂 英、陳軍、尹立河、黃金廷、張二勇、姜軍、高海東
  • 等級:二等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獲獎序號:20150029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5-2-17
項目摘要
鄂爾多斯是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隨著能源基地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嚴重製約著能源基地開發建設進程。區內地下水資源對能源基地建設有多大支撐,能否開發利用與如何開發利用,開發後對生態環境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能源基地建設進程、產業布局和當地政府的決策,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級政府的關注。
為查清地下水資源與開發利用前景,評價一批有供水前景的水源地,探究區域含水層系統和水流系統理論與技術方法、地下水循環機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等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為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2006~2012年,國土資源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立項,共同投入5000萬元,合作開展“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
項目採用先進的Packer分層取樣測試技術、原位試驗和同位素技術及傳統的地下水勘查技術,綜合套用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生態水文地質學等多種學科,採用數理統計、計算機模擬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分析方法,取得了以下科技創新:
1.豐富和發展了區域地下水流系統理論與研究方法,定量揭示了不同級次地下水流系統循環機理,提出了一套區域尺度地下水流系統勘查研究方法與劃分指標體系。
2.依據生態學和水文地質學原理,建立了地下水與植被生態原位試驗站,開展地下水與植被生態關係試驗研究。定量揭示了不同植被類型與地下水的依賴關係,提出了一套區域尺度和場地尺度生態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方法和乾旱—半乾旱區植被與地下水位閾值指標。
3.揭示了第四系與白堊系含水層系統水文地質規律及供水意義,提出一整套盆地尺度複雜含水層系統勘查研究方法和白堊系碎屑岩含水層富水性劃分的指標體系。
4.採用先進的勘查技術,對10處地下水富集區進行了整裝供水水文地質詳查,新探明水源地23處,提交“C級”地下水可采資源83.4萬m3/d;在區域上新圈定出6處地下水富集區,劃定了28個可供進一步勘查供水水源地靶區。
5.建立了三維水文地質結構模型、地下水滲透性結構模型和地下水流三維數值模型,對區域地下水資源及開發潛力進行了分區評價,提出了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區劃和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方案及保護建議。
項目曾獲2013年度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一等獎;項目成果為制定鄂爾多斯能源基地建設規劃及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了依據,並在棋盤井工業園區和上海廟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中進行套用與實踐,在隴東、寧東和東疆等煤炭基地地下水勘查等項目中得到推廣套用。為緩解當地供水急需,採用“探采結合”方式,成井112眼,合計出水量17萬m3/d,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項目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22篇,獲實用新型專利4項。培養博士生6人、碩士生18人,為水文地質學科發展與科技創新奠定了人才基礎,對地下水科技進步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