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簡稱中心)成立於2007年10月,由內蒙古科技廳掛牌,依託內蒙古大學。中心以馬鈴薯為研究對象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基礎研究包括馬鈴薯功能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馬鈴薯染色體識別、馬鈴薯塊莖形成發育、馬鈴薯與病原菌互作及抗病、馬鈴薯抗逆。套用研究包括馬鈴薯優良新品種選育、種薯質量檢測、馬鈴薯栽培生理及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治(IPM)等。中心於2008年成為農業部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病蟲害防控功能研究室,2009年被教育廳命名為自治區高校馬鈴薯現代農業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內蒙古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馬鈴薯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內蒙古大學-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馬鈴薯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外文名:Inner Mongolia Potato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re
科研條件,研究隊伍,成果,研究生培養,招生與就業,國內外交流,聯繫我們,
科研條件
中心現有儀器設備共360餘件/套,價值4000餘萬元。包括冷凍混合球磨儀、紫外交聯儀、磷屏成像系統、同位素探測儀、酶標儀、電轉儀、近紅外分析儀、實時螢光定量PCR儀系統等分子生物學儀器,超聲細胞破碎儀、雙向電泳儀、轉印設備、化學發光凝膠成像系統等蛋白學儀器,螢光電動正置顯微鏡、相差顯微鏡系統等細胞生物學儀器。可提供包括從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細胞生物學等生命研究所需要的技術支撐與服務。
最新購置的超高分辨共聚焦顯微鏡、雷射片層掃描顯微鏡、雷射顯微切割系統,均為國際領先的新型高水平儀器,為中心開展生物學研究,進入世界前沿行列提供了硬體保障。
中心建有包括溫室、網室、種子貯藏室、抗旱大棚、盆栽場、光照培養室、組培室以及標準化科研試驗田等成套的田間基礎設施,能滿足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及農作物育種研究的需要。
研究隊伍
目前中心已經形成了一支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為首的、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的專業化研究隊伍。
張若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心常務副主任。自治區“333”人才首席專家,首批草原英才入選人,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病害防控崗位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第六屆會生物學組成員。
主要研究方向:(1)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機制;(2)馬鈴薯晚疫病致病機理;(3)馬鈴薯土傳病害致病機理及防控。
1、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2012BAD06B01,華北區馬鈴薯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項目負責人;
2、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10-P09,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項目,項目負責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孢子囊特異性基因表達研究,項目負責人;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dsRNA 誘導馬鈴薯抗病毒PVX、PVY、PLRV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5、內蒙古自治區創新引導獎勵基金,華北地區馬鈴薯主要病害防治及水肥一體化研究,項目負責人;
6、內蒙古自治區套用研發項目,內蒙古馬鈴薯商品薯優質生產技術研發與示範,項目負責人;
7、事業單位委託科技項目/橫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產業標準體系建設,項目負責人;
熊志勇,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1)植物細胞遺傳學,現代染色體識別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套用; (2)植物多倍體形成、穩定和進化機制;(3)植物染色體工程和多倍體育種。
主持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馬鈴薯現代細胞遺傳學體系的建立及其在相關研究中的套用,項目負責人;
2、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引導獎勵資金項目,利用現代細胞遺傳學和染色體工程技術套用於馬鈴薯育種,項目負責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異源三倍體在多倍體形成中的作用和及其發生規律研究;項目負責人;
4、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栽培馬鈴薯同源四倍體減數分裂行為研究,項目負責人;
5、內蒙古大學啟動基金,馬鈴薯現代細胞遺傳學體系的建立及其相關研究中的套用,項目負責人。
齊建建,博士,2015年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到中心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馬鈴薯遺傳多樣性與人工馴化;(2)馬鈴薯重要農藝基因挖掘與克隆;(3)馬鈴薯分子育種。
主持科研項目:內蒙古大學科研啟動金,馬鈴薯變異組圖譜構建與套用,項目負責人。
吳蕾,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1)馬鈴薯疫黴菌分子遺傳學;(2)馬鈴薯與病原菌互作及抗病機制;(3)馬鈴薯分子育種。
主持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中miRNA的研究與分析,項目負責人;
2、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通過核糖核酸干擾技術獲得抗低溫糖化和優質加工馬鈴薯新品種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3、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研項目,抗低溫糖化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系的創建,項目負責人;
4、內蒙古大學啟動基金,項目負責人。
杜密茹,博士,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1)馬鈴薯塊莖發生髮育機理;(2)馬鈴薯澱粉代謝信號傳導途徑。
孫清華,碩士,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 ⑴馬鈴薯常規育種; ⑵馬鈴薯病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⑶馬鈴薯水肥高效利用技術研究等。
參與研究的項目:
1、“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2012BAD06B01,華北區馬鈴薯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2012.1-2016.12,1383萬元,在研,參加。
2、農業部項目,CARS-10-P09,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馬鈴薯),2011.1-2015.12,350萬元,在研,參加。
3、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產業標準體系建設項目”,2015.11-2016.10,20萬,在研,參加。
4、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0903004-38,馬鈴薯有害生物種類與發生危害特點研究,,2009.1-2013.12,80萬元,結題,參加。
5、“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2007BAD49B00,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中關鍵技術的研究示範,2007.1-2010.12,5550萬元,結題,參加。
成果
科研成果
成立至今,中心已在Nature Genetics、PNAS、Genetis、Plant Journal等高水平期刊發表SCI論文30餘篇。制定馬鈴薯脫毒試管苗繁育技術規程、馬鈴薯商品薯生產技術規程等國家標準8項,出版《馬鈴薯主要病蟲害識別與防治》(ISBN978-7-109-19986-6)等專著6部,完成華北地區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馬鈴薯乾腐病病原菌分離鑑定、馬鈴薯土壤中病原菌快速鑑定等12項新技術研究,並獲得高支鏈澱粉且抗低溫糖化的轉基因馬鈴薯、廣譜性抗病轉基因馬鈴薯新品種等多項科研成果。
代表論文如下:
Miru Du, Ming Luo, Ruofang Zhang, E. Jean Finnegan, Anna Koltunow. 2014. Imprinting in rice: the role of DNA and histone methylation in regulating parent-of-origin specific expression and determining transcript start sites.The Plant Journal,79:232–242.
Hongfeng Lu, Tao Lin, Joël Klein, Shenhao Wang, Jianjian Qi, Qian Zhou, et al.(2014). QTL-seq identifies an early flowering QTL located near Flowering Locus FT in cucumber.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27(7): 1491-1499.
Jianjian Qi*, Xin Liu*, Di Shen*, Han Miao*, Bingyan Xie*, Xixiang Li*, et al. (2013). A genomic variation map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basis of cucumber domestication and diversity.Nature Genetics45, 1510–1515
Pu Y, Gao J, Guo Y, Zhu L, Xu P, Yi B, Wen J, Tu J, Ma C, Fu T, Zou J Shen J. (2013). A novel dominant glossy mutation causes suppression of wax biosynthesis pathway and deficiency of cuticular wax in Brassica napus.BMC plant biology, 13:215.
Lv J*, Qi J*, Shi Q*, Shen D*, Zhang S*, et al. (2012).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PLoS ONE7(10): e46919.
Miru Du, Xiangyu Ren, Qinghua Sun, Yi Wang & Ruofang Zhang.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Fusarium spp.Causing Potato Dry Rot in China and Susceptibili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Potato Germplasm to the Pathogen.Potato Research, 55, 175-184.
Xiong ZY, Gaeta RT, Pires JC. (2011). Homoeologous shuffling and chromosome compensation maintain genome balance in resynthesized allopolyploid Brassica napus.Proc Natl Acad SciUSA.108:7908-7913.
Xiong, ZY, and J. C. Pires. (2011). Karyotype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of allopolyploid Brassica napus and its diploid progenitors.Genetics. 187: 37-49.
Lei Wu, Pudota B. Bhaskar, James S. Busse, Ruofang Zhang, Paul C. Bethke and Jiming Jiang. (2010).Developing Cold-Chipping Potato Varieties by Silencing the Vacuolar Invertase Gene.Crop Science. 51(3): 981-990
PB Bhaskar, L Wu, JS Busse, BR Whitty, AJ Hamernik, et al. (2010). Suppression of the vacuolar invertase gene prevents cold-induced sweetening in potato.Plant Physiology, 154(2):939-948.
服務社會
中心本著科技服務社會的理念,實踐新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套用推廣。每年面向社會舉辦馬鈴薯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會,在主要種植地舉辦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範及水肥高效利用技術示範現場會,提供馬鈴薯未知病害鑑定及防控技術指導,向種植者發放病蟲害防治手冊等技術資料。同時與雪川農業、內蒙古格瑞德等國家級馬鈴薯產業龍頭企業建立密切合作,共同致力於提高馬鈴薯產業技術水平。
研究生培養
中心旨在培養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招生與就業
我中心在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方向招收碩、博研究生,每年招收碩士生10人以上、博士生3人以上,具體名額以內蒙古大學公布的招生計畫為準。
中心培養的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就業渠道:留校、推薦到國外大學或研究所繼續深造、知名馬鈴薯生產企業就職等。如吳蕾、杜密茹分別是中心2011屆和2014屆博士畢業生,在讀期間因成績優異分別被送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植物所留學深造,畢業後留校工作;王姝梅系中心2014屆碩士畢業生,現在英國University of Dundee攻讀博士學位。
國內外交流
中心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目前已經與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CIP)、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澳大利亞聯邦科工(CSIRO)、英國詹姆斯赫頓研究所(James Hutton Institute)、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等國內外科研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
聯繫我們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大學西路235號內蒙古大學 草原樓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