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斯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烏斯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烏斯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南部沙沼地區。保護區地跨巴彥塔拉鎮和門達鎮的大合心嘎查,距科爾沁左翼中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鎮40公里。保護區設立於1992年,保護區面積達33823公頃。保護區是一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的主要對象為森林生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烏斯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1992年
  • 保護區級別:自治區級
  • 面積:33823公頃
  • 地理位置:科爾沁左翼中旗南部
  • 類型:森林生態型
  • 保護對象:森林生態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92年被哲里木盟設立為烏斯吐保護區禁獵區,1992年被科左中旗人民政府設立為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自治區審批為自治區級森林公園,2009年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內蒙古烏斯吐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南部沙沼地區。地跨巴彥塔拉鎮和門達鎮的大合心嘎查,距科爾沁左翼中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鎮40公里。南與巴彥鄉、門達鎮相鄰,西與協代蘇木接壤,北靠努日木鎮,東鄰額倫索克蘇木,距國道303線25公里。保護區地理坐標:東經123°07′37″-123°25′23″,北緯43°38′23″-43°51′00″。保護區東西長24.5公里,南北寬23.5公里。
保護區風景保護區風景

地質地貌

保護區大地構造位置在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溫都爾廟一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敖漢旗複合傾斜。保護區靠近西遼河東西向裂帶,地表為廣泛分布的第四系地層所覆蓋,其下伏第三系、白堊系、侏羅系地層,保護區所在的科左中旗根據各地段發育歷史,第四系沉積物結構及地表形態,可分為風積沖積平原、河谷沖積平原等形態類型,保護區屬風積沖積平原,並與河谷沖積平原相接。地表成波狀起伏,相對高差20至30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自北西往南東方向廷伸。上部岩性為上更新系統顧鄉屯組沖積黃土狀亞砂土和全新系統風積粉細沙。下部岩性為全新系統沖積亞砂土。保護區屬風積沖積平原,由於風的作用,形成自西北向東南的壟狀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以及沙丘與丘間低濕灘地鑲嵌分布的景觀。
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區森林資源

氣候

保護區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風沙大且乾燥,溫差大,降水量少;夏季炎熱,雨量集中,雨熱同步;秋季雨少降溫快;冬季乾冷而漫長。氣候乾燥多風沙,氣溫日較差(即氣溫在一日內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和年較差大;自然災害頻繁多發。

區域範圍

保護區總面積3382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8296公頃(核心區Ⅰ為4273公頃,核心區Ⅱ為4023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24.5%;緩衝區面積為9366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27.7%;實驗區面積為16161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47.8%。

保護目標

植物
截至2012年,保護區植物區系共分為16種成分,有維管束植物382種,隸屬於63科216屬。
動物
保護區概貌保護區概貌
截至2012年,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205種,分屬於21目59科121屬,占內蒙古脊椎動物種數(712種)的28.8%。其中兩棲類7種(1目4科4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3.4%;爬行類9種(2目3科6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4.4%;鳥類157種(14目42科90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76.6%;哺乳類32種(45目10科21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15.6%。

生態價值

內蒙古烏斯吐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科爾沁沙地、松遼平原生物多樣性、典型性,構筑西遼河流域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生態體系,發揮其生態效益功能,防止沙塵暴向松遼平原農田灌溉區侵蝕,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