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波、內潮汐沉積廣泛發育於深水海洋的各種環境中。在不同環境、不同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沉積特徵不同,其形成機制也有區別。根據現有的研究程度,內波、內潮汐沉積鑑別標誌歸納為如下幾點形成於深水環境,具有特徵的指向構造一雙向交錯層理,常見脈狀、波狀和透鏡狀層理,具有特徵的沉積層序,沉積物粒度較細,缺乏生物擾動構造,通常出現於海平面上升時期(He and Gao,1999)。此外,還可出現砂岩與頁岩的韻律性互層、雙黏土層、交錯層理與平行層理的互動出現、爬升波紋層理、魚骨狀交錯層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
基本介紹
中文名:內波沉積模式
外文名:Internal wave deposition mode
環境:發育於深水海洋的各種環境中
模式1:水道型內潮汐沉積模式
模式2:陸坡非水道環境內潮汐沉積模式
模式3:海台內潮汐沉積模式
簡介,模式,形成機制,
簡介
內波、內潮汐沉積廣泛發育於深水海洋的各種環境中。在不同環境、不同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沉積特徵不同,其形成機制也有區別。根據現有的研究程度,內波、內潮汐沉積鑑別標誌歸納為如下幾點形成於深水環境,具有特徵的指向構造一雙向交錯層理,常見脈狀、波狀和透鏡狀層理,具有特徵的沉積層序,沉積物粒度較細,缺乏生物擾動構造,通常出現於海平面上升時期(He and Gao,1999)。此外,還可出現砂岩與頁岩的韻律性互層、雙黏土層、交錯層理與平行層理的互動出現、爬升波紋層理、魚骨狀交錯層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