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波沉積層序

內波、內潮汐沉積廣泛發育於深水海洋的各種環境中。在不同環境、不同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沉積特徵不同,其形成機制也有區別。根據現有的研究程度,內波、內潮汐沉積鑑別標誌歸納為如下幾點形成於深水環境,具有特徵的指向構造一雙向交錯層理,常見脈狀、波狀和透鏡狀層理,具有特徵的沉積層序,沉積物粒度較細,缺乏生物擾動構造,通常出現於海平面上升時期(He and Gao,1999)。此外,還可出現砂岩與頁岩的韻律性互層、雙黏土層、交錯層理與平行層理的互動出現、爬升波紋層理、魚骨狀交錯層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波沉積層序
  • 外文名:Internal wave sedimentary sequence
  • 層序1:泥岩-鮞粒灰岩-泥岩層序
  • 層序2:向上變粗再變細層序
  • 層序3:向上變細層序
  • 層序4:砂泥岩對偶層向上變粗再變細層序
簡介,層序表現,變化及特徵,

簡介

內波、內潮汐沉積廣泛發育於深水海洋的各種環境中。在不同環境、不同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沉積特徵不同,其形成機制也有區別。根據現有的研究程度,內波、內潮汐沉積鑑別標誌歸納為如下幾點形成於深水環境,具有特徵的指向構造一雙向交錯層理,常見脈狀、波狀和透鏡狀層理,具有特徵的沉積層序,沉積物粒度較細,缺乏生物擾動構造,通常出現於海平面上升時期(He and Gao,1999)。此外,還可出現砂岩與頁岩的韻律性互層、雙黏土層、交錯層理與平行層理的互動出現、爬升波紋層理、魚骨狀交錯層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

層序表現

已發現的內波、內潮汐沉積主要有4種基本沉積層序,分別是向上變粗再變細層序(雙向遞變層序)、向上變細層序(單向遞變層序)、砂泥岩對偶層向上變粗再變細層序(對偶層雙向遞變層序)、泥岩-鮞粒灰岩-泥岩層序。

變化及特徵

向上變粗再變細層序的基本特徵是主要由砂級顆粒組成,層序中部粒度最粗,向上向下均逐漸變細,反映水動力條件的弱-強-弱變化(高振中等,2000,何幼斌等,2004)。而水動力的弱-強-弱變化是內波、內潮汐周期性的一種表現。這是一種典型的反映內波、內湖汐周期性的垂向序列。
向上變細層序的特徵是主要由砂級顆粒組成,層序下部粒度最粗,向上變細,與上覆泥岩呈逐漸過渡;與下伏泥岩突變接觸,分界線明顯。按照沉積構造特點也可分為2種亞類。這是內波、內潮汐活動由弱至強的變化速度很快,以致先期形成的細粒沉積被其後的強烈流動所侵蝕,因而使得只保留由強至弱時期的沉積,即其垂向序列僅為正遞變(He et al.,1999,高振中等,2000,何幼斌等,2004)。這是一種與內波、內潮汐剝蝕作用有關的沉積序列。
對偶層構成的向上變粗再變細層序是在平緩開闊地帶內波、內潮汐作用引起的雙向流動的流速通常較水道環境小,而水流倒向時的相對靜止期較長。在這平潮期內,泥質懸浮物質可以沉積下來,與漲潮或落潮期形成的砂質沉積構造頻繁互層。而由於更大周期的控制,這種頻繁互層又會顯示對偶層雙向遞變(Gao et al,,1998,He et al.,1999)。這是一種受雙重周期控制的垂向序列。
泥岩-鮞粒灰岩-泥岩層序主要發現於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區中-上奧陶統碎屑岩段中,由砂質鮞粒灰岩或鮞粒灰岩組成,鮞粒灰岩上下均與暗色泥岩直接接觸,多為突變接觸,其頂界也可以呈漸變過渡(高振中等,2000)。該垂向序列可能與內波、內潮汐的剝蝕性和陣發性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