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期生活,組織農民運動,內戰時期,流亡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馬赫諾出生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現烏克蘭Zaporizhia Oblast)的古利艾波列(Huliaipole)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 他是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 教堂檔案顯示了1888年10月27日(11月7日)的洗禮日期;但是馬赫諾的父母把他的出生日期記在1889年(試圖推遲徵兵)。他父親在他十個月大時去世。 由於極度貧困,他7歲時不得不當牧羊人。 八歲時就開始在冬天於古利艾波列國小,在夏天為當地房東工作。 他十二歲離開學校,在貴族的莊園和富農的農場裡當農工。 17歲時,他在古利艾波列自己當學徒,然後在當地的一個鑄鐵廠當工人,最終成為同一個組織的奠基人。在這段時間裡,他參與了革命政治。他的參與是基於他在工作中不公正的經歷以及1905年革命期間沙皇政權的恐怖主義。
1906年,馬赫諾加入了古利艾波列的無政府主義組織。 他於1906年因搶劫(收集政治資金)被捕,受審並無罪釋放。他在1907年再次被捕,但不能被定罪,指控被撤銷。第3次被捕發生在1908年,當時一名內奸作證反對馬赫諾。1910年,馬赫諾被判處絞刑,但刑期被減刑為無期徒刑,被送往莫斯科的布提爾卡(Butyrskaya)監獄。 在監獄裡受到了他的無政府主義同志彼得·阿爾希諾夫(Piotr Arshinov)的影響。 他在1917年2月革命後從監獄獲釋
組織農民運動
出獄後,他組織了一個農民聯盟。這給了他一個“羅賓漢”的形象,他從地主那裡徵收大量的土地,並把土地分給農民。
1918年3月,布爾什維克政府與同盟國簽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達成了和平協定,但割讓了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大片領土。由於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被證明無法維持秩序,1918年4月帕夫洛·斯科羅帕德斯基發動的政變。由於不滿烏克蘭軍隊未能解決土地所有權問題,許多農民拒絕支持由前帝國官員管理、由奧匈帝國和德國占領者支持的保守政府。1919年中期,布爾什維克終於控制了農村;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將追隨社會主義革命家Matviy Hryhoriyiv或無政府主義旗幟馬赫諾。
1918年6月,馬赫諾逃到莫斯科,逐一拜會俄國當時的無政府主義領袖們,不過他們都覺得馬赫諾匪氣太重,沒人願意和他進行合作。
在葉卡捷利諾斯拉夫省,叛亂很快就帶上了無政府主義的政治色彩。馬赫諾加入了一個無政府主義組織(由海軍逃兵費爾·舒科斯領導),並最終成為其指揮官。在某種程度上,由於馬赫諾令人印象深刻的個性和魅力,該地區所有的烏克蘭無政府主義小分隊和農民游擊隊後來都被稱為馬赫諾主義者。這些人最終組成了烏克蘭革命起義軍(RIAU),也被稱為“黑軍”(因為他們在無政府主義的黑旗下戰鬥)。
內戰時期
1919年9月,鄧尼金白軍一路北上,到達僅距莫斯科200公里處,對蘇俄政權構成極大威脅。馬赫諾軍隊在其背後發動進攻,切斷了鄧尼金的後方補給線,使其功虧一簣。此時馬赫諾部隊兵員達到4萬,控制第聶伯河左岸大部分地區,軍事事業達到頂點。
1920年上半年,烏克蘭局勢陷入僵局 ,烏克蘭國民軍、蘇俄紅軍 、白軍殘餘、馬赫諾等各方勢力各據一方 ,展開拉鋸。夏季,蘇俄紅軍將大部分兵力投入蘇波戰爭,大軍西進,白軍勢力趁勢再起, 由弗蘭格爾將軍指揮,攻破紅軍防線 ,突入到第聶伯河左岸地區。紅軍迫於形勢,第二次與馬赫諾簽訂軍事聯盟,共同抵抗白軍。
華沙兵敗後,蘇俄計畫受阻,轉而清理國內局勢。1920年11月,弗蘭格爾白軍被擊潰 ,馬赫諾成為蘇聯在烏克蘭唯一的隱患 ,盟約隨即被撕毀,俄方稱之為馬赫諾叛亂。儘管強弱對比懸殊,馬赫諾仍堅持戰鬥 ,直到第二年8月全軍覆沒。
流亡生活
馬赫諾於1921年8月逃離羅馬尼亞邊境。流亡期間,馬赫諾與妻子哈麗娜和女兒葉蓮娜在巴黎定居。在此期間,馬赫諾為激進報紙撰寫了大量回憶錄和文章。馬赫諾還在平台主義的發展和圍繞1926年無政府主義者總聯盟組織平台(草案)的辯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馬赫諾於1934年在巴黎死於肺結核,享年45歲。
人物評價
馬赫諾被俄國無政府主義理論家埃瑪·戈爾德曼描述為一個領導農民運動的“非凡人物”(an extraordinary figure)。
馬赫諾代表了烏克蘭最貧窮的底層農民利益,他嚮往自由、自治、反對任何威權統治,以無政府主義思想為指導,發起了一場社會革命。然而他的理想畢竟只是一場烏托邦式的幻想,無法在社會實踐中取得成功。在俄國激烈的內戰中,馬赫諾運動也無法與有著嚴密組織和鐵一樣紀律的布爾什維克對抗,最後兵敗逃亡,客死他鄉,成了一名悲情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