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庭穴

內庭穴

內庭穴(ST44 Nèi tíng),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主治:齒痛,咽喉腫病,足背腫痛等。

近人報導還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庭穴
  • 詞意:足陽明胃經的滎穴
  • 位置:足背第2、第3趾間
  • 功效:清胃熱,化積滯
定位,取穴方法,解剖,治療,功效,主治,刺灸法,配穴,歌訣,文獻摘錄,現代報導摘錄,

定位

足背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取穴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此穴位於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

解剖

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足底總神經,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治療

功效

清胃熱,化積滯。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痛、鼻衄、扁桃體炎等五官熱性病證。
②熱病。
③吐酸、腹瀉,痢疾,便秘等腸胃病證。
④足背腫痛,跖趾關節痛
古代記述:齒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熱上沖,喉痹,腹脹滿,腸疝痛,泄瀉,赤白痢,便秘,足背腫痛,發熱,煩躁,嘈雜,食不化,脛痛不可屈伸,瘧,不嗜食,惡食,小便出血,小腹滿,石蠱,寒瘧面腫,腸鳴,癮疹,耳鳴。
近人報導:牙痛,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穴

牙痛、扁桃體炎:內庭、合谷。
口歪:內庭、地倉、頰車。
熱證:內庭、太沖、曲池、大椎。
脛痛不可屈伸:內庭、環跳
厥逆:內庭、章門
小腹{16}脹:內庭、臨泣。
睛痛:內庭、上星。

歌訣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癮疹咽喉疼,數欠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文獻摘錄

《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
《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針方六集》:“兩歧骨後三分”;
《針灸集成》:“腳丫紋盡處”。

現代報導摘錄

小兒吐乳
取雙側內庭穴,徐徐捻轉進針0.2-0.5寸,得氣後加速左右捻轉,不留針,每日1次。
腹股溝急慢性疼痛
用30號1寸毫針,直刺,得氣後用捻轉瀉法,針刺左側,拇指向前、食指向後,針刺右側食指向前、拇指向後,頻頻捻針,當疼痛緩解時留針20-3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