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淺神經

腓淺神經

腓淺神經:系腓總神經發出的分支之一。此神經在腓骨長、短肌和趾長伸肌間下行,分出肌支支配腓骨長、短肌。主幹向下,在小腿下部穿出深筋膜,終為皮支,分布小腿外側、足背及趾背的皮膚(除1、2趾的相對面和小趾外側緣)。此神經如受損傷則其所支配區的運動和感覺發生障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腓淺神經
  • 外文名: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概述,解剖結構,與腓淺神經相關的疾病,

概述

1、腓淺神經:腓總神經自膕窩上角分出後,沿股二頭肌內側緣向外下行,繞腓骨頸穿腓骨長肌起端達腓骨頸前面,腓淺神經即在此分出,腓淺神經於腓骨長、短肌之間下行,在小腿中、下1/3交界處穿出深筋膜至皮下,經踝關節前方至足背。沿途分支支配長、短肌,並發皮支分布於小腿外側,足背和趾背大部分皮膚。腓淺神經的血供屬多源性,在小腿上2/3段由腓淺動脈供給,在小腿下1/3段由2~4支小的呈節段性肌間隔皮動脈供應,這些小動脈與腓淺動脈相吻合。
2、腓總神經:為坐骨神經的主要分支之一。在大腿下1/3從坐骨神經分出,在腓骨頭前下方分為腓深神經和腓淺神經。腓淺神經支配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和小腿和足背外側的皮膚。腓深神經支配伸肌、趾長伸肌、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等。臨床上由於外傷等原因可致腓總神經損傷,致使患者不能作背向屈足、伸趾、伸拇及外翻足心等動作。足下垂內翻,走路呈跨越步態。治療除病因治療外,還可給予理療、電刺激、針灸及神經肌肉營養藥如維生素B族和三磷酸腺苷等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解剖結構

1、腓淺神經:腓淺神經是腓總神經的終支之一。腓淺神經先位於腓骨長、短肌之間,下行至腓骨肌和趾長伸肌之間。在小腿下1/3處,穿經固有筋膜至淺筋膜層內下降,分為足背內側皮神經和足背中間皮神經。腓淺神經的肌支:支配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腓淺神經的皮支:1.足背內側皮神經分布於趾內側、足內側面、第2、3趾背相對緣的皮膚;2.足背中間皮神經,於十字韌帶表面,至足背外側,分布於第3~5趾相對緣的皮膚。
2、腓總神經:較脛神經為小,起於第4、5腰神經和第1、2骶神經的後股,是坐骨神經的分支。在膕窩上角與脛神經分離後,沿膕窩的上外側緣,股二頭肌的內側而降。達股二頭肌腱和腓腸肌外側頭之間,經腓骨長肌的深側繞過腓骨頸,分為腓深神經和腓淺神經二終支。另外發出一皮支,即腓腸外側皮神經。腓骨頸部的骨折,常傷及腓總神經。腓總神經損傷後的症狀,表現為小腿伸肌、足外翻肌群和足背肌癱瘓,造成足下垂、足趾微屈、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而成“內翻足”。感覺障礙區在小腿的前外側與足背。

與腓淺神經相關的疾病

1、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徵: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徵是周圍神經卡壓綜合徵中少見的一種,國外某些學者對此曾有報導,腓淺神經自腓總神經發出後穿行於腓骨長、短肌之間,後下行於腓骨長肌和趾長伸肌之間。約16.7%在小腿下1/3處穿深筋膜淺出;約72.2%在小腿下1/4處穿深筋膜淺出;約11.1%在小腿下1/5處穿伸肌上支持帶淺出。淺出處神經分為足背內側皮神經和足背中間皮神經。足背內側皮神經行於踝關節前方,分為兩支,一支至第1足趾內側半,另一支分布於第2、第3足趾相鄰緣。足背中間皮神經行於足背外側,發出趾背支分布於第3、第4、第5趾背。腓淺神經司除外小趾外側半和第1、第2足趾相對緣以外的踝前和足、趾背大部分區域的皮膚感覺,腓淺神經約33.3%越腓骨下端骨前嵴淺出,其中約16.7%在越過骨前嵴時受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帶的卡壓。有關腓淺神經的形態學觀測曾有相關報導,但所報告的資料均不能解釋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徵的臨床表現。從解剖學觀察到50%腓骨下端存在銳利的骨前嵴,63.3%的骨前嵴位於腓骨下1/5,腓淺神經約72.2%在小腿下1/4處淺出,約11.1%在小腿下1/5處淺出,淺出部位均為緻密的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帶,且腓淺神經33.3%淺出前越過腓骨下端骨前嵴,其中16.7%越過腓骨前嵴時遭受到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帶的卡壓,這就提示腓骨下端骨前嵴的存在及其與小腿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帶對腓淺神經的卡壓,是本徵的解剖學基礎。另外腓骨前嵴主要在腓骨下1/5,伸肌支持帶也在此部位向外止於腓骨,故認為腓淺神經穿出部位越低,遭受卡壓的可能性越大。由此認為,遇有與站立有關,其他疾病不能解釋的小腿痛,應想到本綜合徵。有報告腓淺神經卡壓與急、慢性骨筋膜室綜合徵有關,但骨筋膜室綜合徵對腓淺神經的卡壓是肌疝在神經出口處對神經的擠壓。可觀察到的卡壓因素,主要是銳利的骨前嵴和跨越骨前嵴的腓淺神經要穿越緻密的深筋膜,兩者病因不同。
站立性小腿、足背及踝前疼痛是本綜合徵的主要特徵,疼痛與站立有關,停止站立抬高患肢,疼痛可減輕或緩解。本徵的診斷方法:肌電圖可顯示腓淺神經感覺潛伏期的改變;踝強力內翻,腓淺神經分支在穿出深筋膜部位受到牽拉而引發疼痛;壓迫腓淺神經淺出處可出現壓痛或Tinel征陽性;某些學者(1984)用外踝上痛點利多卡因封閉,讓病人做用力活動,觀察疼痛有無緩解;某些學者等(1977)提到用放置測壓管直接測量肌間隔壓力確定診斷。本文認為站立性小腿、足背及踝前區疼痛;小腿外側下端固定壓痛點;可能出現的腓淺神經支配區的感覺減退是本徵的診斷依據。
手術治療的關腱在於解除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帶對腓淺神經向腓骨前嵴的擠壓,具體手術方法是切開擠壓神經的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帶,將腓淺神經遠離腓骨前嵴,固定於皮下,即可達到治療的目的。
(1)適應證:腓淺神經卡壓,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2)麻醉:局部神經阻滯。
(3)體位;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使患側足踝部置於中立位,股部套用充氣止血帶。
(4)操作步驟:
第一,以最大症狀部位為中心做縱形切口,切開皮膚。
第二,識別腓淺神經。
第三,擴大固有筋膜出口,並仔細探查遠近端有無筋膜卡壓。對於疝出的肌肉不需處理。
第四,沖洗傷口,縫合皮膚。
(5)術後處理:
第一,廣泛松解者,可用石膏托固定。
第二,術後3~4天,可下地活動。2周后拆線。
第三,術後6周可恢復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