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囊前肢(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是2020年公布的神經病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囊前肢
- 外文名: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 所屬學科:神經病學
- 公布時間:2020年
- 屬性:經病學名詞
內囊前肢(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是2020年公布的神經病學名詞。
在丘腦部作水平斷面,可見內囊成為向內側的膝狀(呈“V”字形)白質帶,膝(尖端)向內,開口向外。一般將內囊分為三部:較短的額部(內囊前肢),位於豆狀核和尾狀核頭之間;較長的枕部(內囊後肢),在豆狀核與丘腦之間;以上兩部在...
[內囊]膝 [內囊]膝(genu of internal capsule)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介於內囊前肢和後肢之間的部分。有皮質核束通過。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 (第二版)
表現為病變對側肢體輕偏癱和小腦性共濟失調的綜合徵。無力症狀輕微,下肢重於上肢,遠端重於近端。因錐體束和皮質腦幹小腦聯繫纖維受累所致,病變部位常見於腦幹、內囊前肢、放射冠。屬於一種腔隙性腦梗死綜合徵。出處 《神經病學名詞》第...
病灶常見於腦深部核團(殼核約37%、丘腦14%、尾狀核10%),腦橋(16%)和內囊後肢(10%),腦深部白質、內囊前肢和小腦較少發生。大體標本可見腔間為含液體小腔洞樣軟化灶,內有纖細的結締組織小梁,可見吞噬細胞和微血管瘤...
內囊後肢的前2/3損害時,肌張力增高出現較早而且明顯,伸展肌給病理反射均易出現,內囊前肢損害時出現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組為主。內囊性偏癱最常見的病因是大腦中動脈分支的豆紋動脈供應區出血或閉塞。(三)腦幹性偏癱(亦稱交叉...
內囊前肢切開術(capsulotomy)對藥物治療控制失敗的嚴重強迫症有較好的療效。該手術在上世紀中期就有人報導對精神分裂症和強迫症有療效。但有乏力、人格改變等副作用。這可能與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關,使毀損的範圍偏大。現在高分辨的MRI及...
顱腦MRI示內囊後肢長條狀病灶,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而通常所說的紋狀體內囊梗死還包括豆紋動脈供血區的梗死,病灶多在豆狀核的前部、內囊前肢及膝部,為特徵性的“頓號”形病灶,從影像學上很容易與AChA梗死區分。由於AChA供血範圍廣...
內囊後肢分隔著豆狀核與丘腦,內囊前肢介於殼核與尾狀核頭部之間。故豆狀核的前緣、上緣和後緣都與放射冠(進出大腦皮質的重要傳導束所在處)相鄰。內囊由傳入大腦和由大腦向外傳出的神經纖維組成,是人體運動、感覺神經傳導束最為集中的...
神經功能網路的影響》《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腦內F-FDG攝取變化及其異 常腦內環路機制的探討》《MRI引導內囊前肢毀損治 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擅長領域 帕金森、震顫、肌張力障礙、疼痛、抑鬱症的外科治療。
其中大部分纖維呈輻射狀投射至大腦皮質,此部分纖維稱輻射冠(corona radiata)。定義解釋 投射纖維通過尾狀核、背側丘腦與豆狀核之間聚集成寬闊緻密的白質帶,稱為內囊(internal capsule),橫斷面上的兩側內囊呈尖伸向內側的“>
(3)投射纖維:主要是內囊。內囊:位於背側丘腦、尾狀核、豆狀核之間,由上行的感覺纖維和下行的運動纖維構成。在腦的水平切面上呈“> 1)內囊前肢:位於背側丘腦與尾狀核頭部之間。2)內囊後肢:位於背側丘腦與豆狀核之間。主要有...
丘腦前輻射(anterior thalamic radiation)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通過內囊前肢聯繫於丘腦背內側核與前額、眶區以及丘腦前核與扣帶回之間的向大腦皮質的投射。公布時間 2014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
前穿質,神經解剖學名詞。嗅三角與視束之間為前穿質,內有許多小血管穿入腦實質內。神經解剖學概念:嗅三角與視束之間為前穿質,內有許多小血管穿入腦實質內。血管主要來源於大腦前動脈的中央支,供應尾狀核,豆狀核前部和內囊前肢。其...
顱腦MRI示內囊後肢長條狀病灶,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1,2]。而通常所說的紋狀體內囊梗死還包括豆紋動脈供血區的梗死,病灶多在豆狀核的前部、內囊前肢及膝部,為特徵性的“頓號”形病灶,從影像學上很容易與AChA梗死區分[3]。由於...
顱腦MRI示內囊後肢長條狀病灶,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而通常所說的紋狀體內囊梗死還包括豆紋動脈供血區的梗死,病灶多在豆狀核的前部、內囊前肢及膝部,為特徵性的“頓號”形病灶,從影像學上很容易與AChA梗死區分[3]。由於AChA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