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厝鎮

內厝鎮

內厝鎮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下轄的一個。位於地處廈門經濟特區東大門,翔安區東北部,東連南安市、西接馬巷鎮、北鄰新圩鎮、南交新店鎮,面積70.15平方公里,擁有山地4.55萬畝,耕地2.47萬畝。轄有16個村和1個社區,人口4萬多。324國道和泉(州)廈(門)漳(州)高速公路過境。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經濟概述,綜述,第一產業,社會事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清至民國前期屬民安里。
1940年屬民石鄉,
1944年8月稱民安鄉至1949年8月。
內厝鎮內厝鎮
1950年屬第六區,
1952年10月屬第九區,
1955年10屬馬巷區。
1959年和新店部分村合在馬巷公社。
1961析置巷東公社,屬馬巷區(1964年撤區)。
1984年公社改鄉建制,稱內厝鄉。
1991年改鎮,實行鎮轄村建制
1997年5月,同安撤縣設區,屬於同安區
2003年10月設立翔安區,劃歸翔安區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內厝鎮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分別是上塘社區、前埯村、後埯村、黃厝村、許厝村、蓮塘村、蓮前村、霞美村、趙崗村、曾厝村、官路村、美山村、新埯村、鋤山村、瓊坑村、鴻山村、後田村。鎮政府駐地廈門市翔安區西塘路。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內厝鎮位於廈門市東大門,且處於公路鐵路交匯的咽喉口;中部有福廈高鐵和寧漳快速鐵路兩條重要的鐵路經過,並規劃設有翔安的客貨運站。
內厝鎮

地形地勢

內厝鎮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北部為綿延的山體,南部為平原。區域內最高點高程約510米,最低點高程約8米,主要山體景觀有鴻漸山、烏營寨山、妙高山。鴻漸山是翔安區最高峰,登上高處可見台灣海峽。

氣候

內厝鎮是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內厝鎮鎮域內水系豐富,由北至南流經內厝鎮,各條溪流最終匯入翔安最大水系九溪。此外,鎮域內還有一條起著灌溉和防洪作用的汀溪左乾渠由北至南貫穿翔安區。

礦產資源

內厝鎮有黑粘土、花崗岩,儲量豐富、品位高、開採價值大。

經濟概述

綜述

截至2003年,內厝鎮財政總收入1477萬元。截至2011年,內厝鎮財政總收入突破億元,截至2013年9月份達到1.1182億元。2003年,內厝鎮實現人均純收入3863元,2012年9160元。

第一產業

內厝鎮充分利用土地優勢,道路暢通後大力發展種植業,主要作物有胡蘿蔔、馬鈴薯、西瓜、水稻、地瓜、花生等。截至2013年,內厝鎮上塘社區社會總產值38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9880元。許厝村全村占地面積5525畝,其中林地面積2120畝,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行政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8520元。後田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8500元,黃厝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9885元。
內厝鎮內厝鎮

社會事業

交通運輸

原324國道(民安大道)是泉廈往來一條主要通道,在現有兩側工業走廊帶的基礎上,考慮翔安工業園區(內厝片區)的拓展,對兩側用地進行梳理,對道路進行市政化改造和景觀改造,形成城市主幹道。新324國道沿線區域,將承接翔安工業園北部片區的開發,形成重要交通通道。
內厝鎮,有一條公路:內沙公路。連線起內厝鎮與新店鎮沙美村,沿途經過內厝鎮的上塘社區、霞美、後田、許厝、黃厝。

醫療衛生

內厝鎮有1所全國甲級衛生院。
內厝鎮內厝鎮

文化教育

內厝鎮有2所中學、9所完全國小。
廈門內厝中學廈門內厝中學

風景名勝

蘇益墓
蘇益,又名蘇利用,字世進,蘇晚子,蘇光海父,蘇威五世孫,河南光州固始人,曾授山西隰州刺史。唐末光啟元年(885),蘇益河南光州固始縣蘇堆村(今蘇崗村)隨王潮起義軍南下入閩,王潮任泉州刺史時。蘇益為泉州押衛都統使,後任泉州都統領軍使。宋初,追贈上將軍,武安侯。
定居泉州同安縣永豐鄉葫蘆山,成為“蘆山派”始祖。宋代丞相,科學家蘇頌是其六世孫。 蘇益所著有《吾族淵源》。
蘇益墓位於同安內厝村坑,卒謚武安侯,與夫人張氏合葬於此。
墓地居“蜈蚣吐絲”穴,前銜小鴻漸,後傍白雲飛,周遭蒼松翠柏,更有鷓鴣好音,山花爛漫,野草茵茵,景色肅穆。它又是閩南及遷往台灣、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蘆山蘇氏”尋根認祖的聖地。
出米岩寺
內厝鎮的出米岩因了宋朝皇帝曾經駐蹕的傳說而聞名遐邇。
出米岩坐落在內厝鎮三魁山,岩廟後面一片巨石,巨石裂縫形成一道一米多深的天然石洞。在出米岩山前南麓,有飲馬池,池塘面徑五米,四周皆石,泉自石中流出,大旱不涸,因宋幼主於此飲馬而得名,附近鄉村“馬池內”也因此池而名。
此地原有真人廟,傳說南宋末年,元軍兵臨都城臨安(今杭州),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宋幼主與隨從倉惶出逃至此落腳,此時,已經彈盡糧絕,幼主只好上香祁求上蒼賜糧,天可憐見,廟後石壁的一個小洞穴泊泊流出大米,米量剛好夠宋幼主一行食用……
出米岩寺,供奉著保生大帝和三保如來,既是遠近香客朝拜的聖地,又是內厝敬老院所在地,也是通往鋤山村和妙高山、以及南安石壁水庫、熊山飛瓦岩寺等的必經之路。
妙高山佛國寺
佛國寺在鋤山村的妙高山上,距離鋤山村還有4.5公里。在高聳入雲的山上,這裡有著百畝的茶園和果園。
據寺里的碑銘記載,此寺由釋會機法師創建。釋會機法師是南安朴兜鄉人,俗姓呂,清宣統三年(1911)於南安楊梅山雪峰寺披剃出家。妙高山地鄰南安,山間有18盤古道,會機法師經常往返其間,常在妙高山頂歇腳,遂發願要在山上建造佛剎。不久願成,命名為佛國寺。
“文革”期間,寺毀,僅餘斷壁殘垣。20世紀90年代中葉,其徒宏輝法師決心募化重建。他以90高齡飄洋過海,募集巨資,重建佛國寺,於1996年10月動工,1999年中秋告竣。新寺下壘台基,殿宇五開間,四面環廊,屋蓋重檐歇山,端莊典雅。
殿中供奉宏輝法師由新加坡請回的釋迦牟尼玉佛,故大殿稱為玉佛寶殿。殿之左右各建一座兩層樓房,以為住僧寮房齋堂。樓、殿之間,築壘圍牆,中辟圓形門洞。寺右院中,豎立《妙高山佛國寺重建碑記》、《宏輝上人事略》、《捐資芳名碑》碑刻三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