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頭村(內丘神頭村)

神頭村(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南賽鄉下轄村)

內丘神頭村一般指本詞條

神頭村位於太行山太子岩東麓,邢台市內丘縣中部的南賽鄉,距內丘縣城關西偏北21.05公里。神頭村交通便利,內丘至扁鵲廟旅遊公路直達神頭村。全村共有366戶,1556餘人。神頭村經濟以農為主,有耕地1600畝,山場5000畝,林場所2000畝,果樹32000株,主要為棗樹、梨樹、核桃、杏樹、柿子、蘋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神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太行山太子岩東麓
  • 人口:1556餘人
  • 屬於:山區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神頭古韻,名勝古蹟,神頭民俗,

基本概況

神頭村歷史悠久,有眾多的文化資源,是邢文化中最靚麗的一脈文化,體現邢文化的古老濃厚氛圍,建村史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周時屬邢國,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三家分晉後屬趙,內丘神頭村是扁鵲的封地,史傳趙簡子賜田四萬畝於蓬山,後又因扁鵲居住於此,故名為蓬鵲山,簡稱鵲山,鵲山,《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內丘縣西六十三里。神頭村古蹟很多,扁鵲廟位於太行山東麓的鵲山,通過文物部門的調查,內丘鵲山祠原占地面積很大。扁鵲廟是全國最大的祭祀廟群。鵲山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扁鵲廟為中心的扁鵲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邢台市內丘縣南賽鄉神頭村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
在扁鵲廟前還有侍立兩千年的九弟子化身――九龍柏。
神頭一帶人傑地靈。是扁鵲的第二故鄉,距此不遠有程家灣,是程子的故鄉,現有程子墓。

歷史沿革

神頭村從年代開始建村的,地方史料與文獻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有資料顯示,《順德府志》記載:“鵲山廟當他被秦太醫李醯殺後,人們不遠千里,跑到陝西鹹陽偷偷把扁鵲的頭取回,葬於廟後,把村名改為“神頭村”。又據傳說:該村此前河北岸的叫焦子村,河南岸的叫郎家莊,後因將扁鵲頭葬於此地,改名為神頭村。
邢台市內丘縣神頭村為扁鵲封地、有2000多年建村史,且擁有扁鵲廟、鵲山祠、程子墓等眾多古蹟,能體現邢文化的古老濃厚氛圍。

神頭古韻

神頭村依山而建,村子南、西、北三面環山,村形呈山字形,為帶狀聚落,共有街道三條,村東、中、西各有石橋一座。村子保存有冀南風格的山鄉風貌及其建築格局。房屋依山隨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以青石為建築材料,有四合院式、二合院式,屋頂多以平檐式為主,上鋪有石板,亦有起脊布瓦頂,大多為單層建築,有少量的樓式建築,院以牆相隔,大門建有門樓,門樓兩側有磚雕木刻,所刻內容多為吉祥文字與傳統紋樣,房前屋後綠村成蔭,院落與院落之間形成的街巷用石板鋪路,曲折有向,巷窄深長,但更有特色的是,神頭村沿街至今保留下來大量的古店鋪與茶棚。民居與茶棚結合成為該村的民居特色,神頭村所在地為一東西走向山溝,地方狹小空地很少,單獨擇地建茶棚實為不可能,故在神頭村內的茶棚就採取與民居結合的形式。茶棚房屋開制多為居落式平房,也有兩層樓房如回生橋西紅油門茶棚,樓房三間,平房數間,依山勢排列,層次分明,頗有氣勢。任縣人在神頭村東建造的四家陵茶棚,兩套院落,居室、倉庫、伙房齊全,規模較大。據調查利用地民居開茶棚約計有100多家。

名勝古蹟

神頭村風景秀麗,有太子岩、蓮花峰、太子洞、喬家洞等等,有傳奇色彩的洗腸溝。
扁鵲廟
扁鵲廟,位於縣城西北21.8公里和莊鄉神頭村西。占地面積37200平方米,是規模宏偉的一處古代建築群。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台市內丘縣神頭村邢台市內丘縣神頭村
扁鵲廟,又名鵲山廟,鵲王廟。宋代嘉祐年間,加“神應”之號,又稱神應鵲王廟。¨匝德府志》記載:“鵲山廟者,祀扁鵲也。”扁鵲姓秦名越人,春秋戰國時代渤海邦州(今任邱)人。是我國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位醫學家。相傳,其為醫在趙,適趙簡子病,五日不知人,鵲知其,以語董安於,簡子寤,即中丘之蓬山(今內邱太子岩),賜田四萬畝。扁鵲通內科、鼻科、婦科、兒科;通醫藥,又通針砭。他是我國診脈的發明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道:“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扁鵲的醫藥名著《難經》,迄今廣為流傳。扁鵲在我國醫學史上的貢獻很大,人們尊敬他。當他被秦醫師李醯殺後,人們不遠千里跑到陝西鹹陽偷偷把扁鵲的頭取回,葬於廟後,把村名也改為“神頭村”。將他採藥的蓬山叫鵲山。在其山東麓蓋廟,曰鵲王廟。“迄今春三月,有司歲祠典從事,遠近士女,執香幣,奉牲醴,以致誠悃者,爭先而趨。香幣牲醴之餘,為錢者,常以千百萬計。”據《內邱縣誌》記載:鵲王廟,在鵲山下,漢唐已有之,不詳始建。漢唐以來,像之祀之者舊矣,五季之末數殘記,周顯德中安國軍節度使陳思讓為重修之。宋熙寧間,邢州守李光祿,金明昌間,內邱令趙實,亦嘗修之。明成化時,視其廟貌歲久,日就頹敝,非順民妥君之意,也曾將神像煥然一新。
扁鵲廟座北向南,廟額“神應王廟”,在群山環抱之中。右扶龍騰山(即鵲山、太子岩),面臨龍騰水,水上有越橋。橋南是矮山,山腰岩縫間長有九棵古柏,樹旁有巨石,上刻“九龍橋石柏”,另一塊巨石上刻有“藥石”二字。過橋北上,登石階越橋樓,進山門,獻殿的後邊才是扁鵲廟。後依次青宮殿、閻王廟、戲樓、道士院、暴廈殿、後奶奶廟、睡呼廟、玉皇廟、老母廟、紡花洞、老君洞等。東西兩邊有偏院,東有鬼王廟、祖師廟;西有碑樓,著名的“透靈碑”就在這裡。另外還有牛王廟、火神廟、娃娃殿、扁鵲墓。廟院內古柏參天,鳥柏、扣柏為最。廟殿布局合理嚴謹。廟殿為木石結構,描梁畫棟,奇脊飛檐,紅磚綠瓦,樣式朴古壯觀。
1985年後奶奶殿遭火毀,經縣文物保管所多年集資重建;同時對娃娃殿、后土殿、藥王廟、鬼王廟等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
九龍柏
九棵柏樹生於石上,古老蒼鬱,歲有千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龍,人稱九龍柏,根須裸露於石,猶如龍爪。《內丘縣誌》這樣記載九龍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體,石山不老柏長存。”相傳扁鵲死後,其九個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時久成柏。
鳳柏
在九龍柏東南方,柏樹的樹冠形似一隻騰飛的鳳凰,據說扁鵲有十大弟子,九個男弟子一個女弟子,男弟子化成九龍柏,由於禮教的原因,而那一個女弟子就在不遠的山頂上化成一顆鳳柏,九龍柏與鳳柏遙相呼應,相應成趣,十分精彩。
太子岩
太子岩位於內邱縣城西部約五十里處,關於它的名字由來,眾說不一。據神頭廟碑文記載,周朝分封的一個諸侯國——虢國太子和神醫扁鵲一同到這座山上居住採藥。太子岩的山名也就由此而得,流傳至今。
太子岩有眾多的溝谷峻岭,奇峰怪石,深淵懸崖。它的主峰叫蓮花峰,挺拔聳立,直刺雲天,驕傲地冠於群峰之首,即是炎熱的夏天,在這裡仍會感到涼風習習。背後是陡壁懸崖,百丈深淵,氣勢雄偉,地勢險要。
太子岩上有“柳王池”和“太子樓”。池內水平如鏡,清澈透明。樓位於石壁之上,分上下兩層,據傳是當年虢太子居住過的地方。西嶺上的“玉皇閣”已經倒塌,只有三十二個台階尚存。遊人到此站在“玉皇閣”的殘骸上四處眺望,可以飽覽這裡的錦繡山水。
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樓,樓後有洞,相傳虢國太子曾在此居住,並與扁鵲一起採藥。太子樓始建不詳,後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樓廢洞存,洞鑿于山壁上,深2丈,憑欄東眺,可見松柏蒼蒼,白雲出岫,紅日升空。險峰千仞,峻岩百層,草木豐茂,松柏秀榮。自周代以來,相繼建有諸多廟宇,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相匯的風景勝地。
在太子岩東南,有一個上下相通的天然山洞,名叫“喬家洞”。要去這裡,只有一條鑿在石壁上的棧道,身體緊貼在石壁上才能通過。

神頭民俗

神頭民俗文化豐富,經進行發掘整理有:
鵲山廟會
大會一年兩次,小會多次,而以農曆三月初一為主會,仕農工商各色人等於農曆二月二後開始陸續上山進香或進行商品交易,會期一個月。
鵲山廟會祭祀活動複雜多樣,因其廟群規模大,基本上是道教文化摻和有佛教文化所供神仙偶像多樣,主要有玉皇大帝、后土元君、神醫扁鵲,另外諸如送子娘娘、南海觀音、牛王、龍王等多路神佛,充分體現我國拜雜神的民族特點。茶棚有以所拜神佛偶像為群體建起的。如巨 (鹿)、廣 (宗)、平 (鄉)三縣信奉南海觀音的香客在神頭村建起的一座茶棚,在一劉性農民家中,門口掛紅旗,標明地域,掛神案,一方弟子設壇請神入天,並刻石記載,文曰“李老師雖女流之輩弟子千餘。
會涉及地域廣闊,會期長,每當廟會時從各地趕會以萬計的遠方香客促進了廟會市場交易發展。香客就是商客,廟會活動又引來商客,再有本地人民的參與,當時可謂仕農工商紛紛上會,五行八作齊全,會上牲畜、農具、家具、乾果、刀槍、服裝、樂器,小到泥人、糖人,無所不有。使鵲山廟會的神事活動和商業活動十分活躍。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後即開始有人上會,十五後日漸活躍,二月二十二後各種鄉藝開始上會表演敬神,商品交易活動也進入高潮,至到三月初一止,有時過了初一,會仍不止,當時縣衙據農時需要就出告示以止會。
但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在鵲山廟會上五行八作齊全,各項交易活躍,就是沒有醫藥市場,民間傳說是有醫祖扁鵲在此誰人敢扯招賣藥,懸葫行醫。
神頭茶棚
“茶棚”是為廟會服務的,故應先有廟會活動而後有茶棚,而更應先有香火而後有廟會。神頭鵲山廟會歷史久遠。在漢唐之際香火已盛,廟會已產生,為香客朝山進香而沿途設定的供應茶水和臨時歇腳的場所――茶棚也就產生了。於太行山東麓,山川河流呈東西走向,舊時交通非常不方便,到鵲山進香朝拜的香客多為東、南兩個方向的人,東邊有南和、任縣、平鄉、廣宗、巨鹿、威縣、南宮、新河、清河延伸到山東臨清;東南有邯鄲大名、曲周、廣平延伸到河南安陽地區的湯陰、滑縣等地,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路途遙遠,乘車步行在途數日,所以鵲山茶棚延伸距高遠,曲周、廣平、巨鹿境內均有,入內邱境分南北兩路,南路經官莊、吳村、近郎一線,北路金店、縣城、小房崗到柳林合為一路,沿途均有茶棚,柳林以西到東營更為密集,三、二里一處,分布於道路兩側。
地域會館性質明顯,一般以一村或相鄰的幾村組為一棚,而以發起人居住村,或一主要村為茶棚名稱,如任縣嶺南茶棚、張屯茶棚。有以交通線為主組成的茶棚,如雞澤、曲周、平鄉一路的為平鄉茶棚。這樣的茶棚只接待所屬區域內的香客,不接待所屬區域外的香客。這些茶棚一般由香客捐資所建,做為一村乃至數村之公產,有一方會館的性質。
據調查,茶棚與民居相結合,由某地域香客出資購置炊具,葦席等固定放置一農戶家,待廟會時開茶接人祭祀供神。這家農戶騰出所有空房,協助燒水做飯,請神象掛神尊,儼然茶棚中人,茶棚與民居結合,歷史無從查考,但那個茶棚在誰家都是固定不變,世代相傳。如平鄉、雞澤、曲周三縣茶棚在侯會生家,侯父在前幾年去世前就交待其子:三縣茶棚在咱家已有很多輩了都是一輩傳一輩,傳到你這輩也要這樣辦。買地蓋房建茶棚,這種形式在鵲山廟會也為數不少。這多為邢台東南的廣宗、平鄉、任縣、巨鹿、曲周、雞澤、永年、廣平等縣香客集資購地,以一出資大戶為首,在神頭村及四周村購地建造。還有的在當地買地租給當地農民,租金用於茶棚開支,還有買山坡荒地,以種樹收入維持茶棚開支。
捐資建廟,廟院做茶棚,廟棚合一,這種形式較少,但規模大。神頭村東的四姑樓為任縣張屯、嶺南一片幾村出資修建,有北樓、東樓和南樓,供奉姑姑 (何方神靈無以查考),在村東南崗置地10畝,每年廟會僅伙夫就有四人,香客自帶糧米,自願供獻油錢,胸帶紅線為識別記號,三月主會期間自農曆二月二十三日到棚分村排日,到三月初一前全部安排完畢,初一完成事神活動,初二結帳封庫,每年到棚有三千人左右。
茶棚在內部管理上有其簡單、易行、實用、效能的規章。大致有這幾條;正房正位供神象,任何人不許占據;棚內不分貧富,人人平等;按時到棚,認真敬神,男女分住,防火防盜等,一般設掌棚一人 (最高領導),帳房、管庫各一人,香客按居在區域分村排日有固定上廟到棚日期,自帶糧米,一般是每人一天一升,米麵均可,油錢 (香火錢)自願奉獻多少不拘。會後認真清帳,多餘糧食及香火錢送居家以作補償。規模大的茶棚還按居住區域劃分為若干小棚,設棚頭,協助掌棚人做好管理祭祀活動及日常事務。
神頭抬槓箱
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一神頭鵲山廟會上,有許多鄉藝班子自動上會表演,以示敬神,這是鵲山廟會神事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眾多的鄉藝表演中,後河村的抬槓箱表演頗具特色,經筆者多次訪問村中長者,現憑老人們的回憶記述如下。
所謂抬槓箱,就是四個人用兩根木槓抬一箱子進行表演。箱子長三尺三寸,寬二尺一寸,高二尺三寸,四面分格彩繪,兩面各分四格,共八格繪八仙圖;兩頭各四格分繪竹、菊、荷、蘭和石榴、番桃、柑桔、佛手。四周用彩色絲線把縫衣針串成串吊掛圍繞三圈,閃閃發光。槓箱四角各有一柱,柱上掛紅綢。整個箱子扎裝的鮮艷奪目,箱內再用黃綢分別包上線香、紅棗、花生和谷、麥、豆等五穀雜糧,意在敬神,求取五穀豐收歲歲平安。
槓箱表演時,把兩根長長的柳木槓子和箱子用彩繩綑紮結實,由四名彪形大漢抬起,腳踩鑼鼓拍節,沿街行走,兩棍木槓上下顫動,彩綢飄舞,銀針閃光,鏗鏘作響,加之簡單而又舒展豪放的動作倒也十分吸引人。
抬槓箱為廣場藝術,沿長街行走為腳踩鑼鼓點四人齊步走,但每到寬敞之處也要轉轉場子,有前行後倒、十字插花、前蹲後仰等幾項簡單動作。到鵲山廟群前山門時有一跳山門表演,程式簡單,但抬槓者要十分有力氣,鑼鼓聲中,在山門下一角站好,一聲號子西南東北,四人一齊箭步前跳,謂之竄槓,這一竄跳在一丈多遠,而後又東南竄西北,在人們叫好聲中完成四次竄跳,必定汗流浹背。
槓箱過山門後先到奶奶殿前表演一番。傳說鵲山奶奶為后土元君,主管土地。萬物土上生,作為農民自然無比敬仰,以求五穀豐登,年年有餘。後到神應王廟殿前表演,求神醫扁鵲保佑,祛病免災。這兩處殿前都有小廣場,方便表演,到此表演結束。槓箱抬回村中由專人保管,此人謂小頭,來年還負責扎掛裝箱。
神頭回回
據王銀海提供資料說:回回是流傳在內邱縣西部淺山區的一種民間歌舞。相傳清朝中期,有一位編席的南方人流落到鵲山張公塔村。為了報答張公塔村人的收留之恩,在閒暇時刻,把“回回”這種民間鄉藝傳授給了村里人。
回回迄今流傳已有近300年歷史,歷經多代沿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每逢過年過節,村裡有大慶典活動,都要用此節目表示歡慶,有唱有舞,非常熱鬧,常常活動在村頭巷尾,還要串村表演。
最隆重的活動是在神頭村三月初一的廟會上。神頭廟會是為紀念華夏醫祖扁鵲的廟會,據老年人說,廟會大到三縣九府十三省的人都雲集而至,人多的井水都被汲乾,神頭村家家都打一眼井,俗有“雞叫三遍不開廟殿門會有人被擠死”之說,還有縣太爺“攆會”之傳。而此廟會正是這一帶村民向廟會獻藝的時刻,村村都需向廟會獻戲、獻藝,表示村民對神醫的崇拜、信仰,進行祭祀、祈禳活動等,也有五穀豐登,人畜安康,向神靈還願之意。“回回”成為張公塔村向神頭廟會獻藝的專項節目。也就是本地人所說的“各村獻各村的玩藝兒”。
平時,因本地十年九旱,水利條件差,“回回”這個民間舞蹈藝術,又成為求雨拜神的代表表演節目。
“回回”系民間鄉藝,內容多以表現男女愛情和平民生活為主。主要曲調有“井台會”、“張清秀趕考”等。它的表演形式為廣場藝術,走街串巷。演出隊由40名演員組成。其中打錢鼓2人,打錢桿2人,打簡板2人,吹羊角號的8人,打竹板的12人,花旦2人,打傘2人,打銀鑼2人,老醜1人,丑旦1人,打釵1人,打鈸1人,打鼓1人,敲二釵1人,打大鑼1人,敲小鑼1人。演出時的主要動作:
全體演員由打錢鼓人領頭,分別走“十二個角”,“葫蘆串蔓”,“雙套環”,“八角琉璃井”,“穿心一道槓”等圖案。走完後,落成單環形,緊接著是兩名花旦的雙人舞,往後是兩名打錢桿人和兩名花旦的嬉戲舞蹈。最後是老醜、丑旦的雙人舞。整個舞蹈抒情、鏗鏘、滑稽、詼諧,具有典型的內邱淺山區特色。舞后,由老醜在台中點戲,並口念順口溜:“閒來無事上北坡,碰見個兔子掏窩窩,問你兔子幹啥去,地主門上把酒喝。”然後老醜點到那個戲,那個戲的有關演員再到當中去表演。
演唱時,每個節目都有每個節目的動作和內容,步法、動作、扮相、道具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濃厚的感情色彩。
如兩名花旦的雙人舞和兩名打錢桿人與兩名花旦的嬉戲舞蹈。
花旦的扮相:旦角打扮,手拿扇子。動作是手持彩扇,右托按掌,左前點步,在對稱的位置上臉面相對,出場亮相。然後上身左傾,在流水般的圓場步中,順時針而走,突然轉身一百八十度,左踏步半蹲,忽而起身,上身右傾,走圓場步,逆時針而行。接著又續上兩名舞錢桿的男扮相,穿馬褂長袍,頭戴亮帽。於是男女各二人分成兩個單環形;女圍男轉,急步如風。兩名男演員卻左手舞桿,有手擊桿上的銅錢,邁著穩鍵的十字步,前後移動。舞蹈的節奏快慢分明,活潑靈活。
又如老醜、丑旦的雙人舞。丑旦在回回的扮相中叫“醜老婆”,把個大葫蘆畫成小孩模樣抱在懷裡做道具。扮相是:用牛角做成纂戴在頭上,臉上一邊畫上個大蠍子,耳朵掛上一對紅紅的尖辣椒,腳上穿上大花繡鞋。老醜在回回中被稱為“醜老頭”,身穿長袍,手拿棍子。二人的雙人舞是:他們雙臂前後擺動,走著勻速而發哏的正步,忽而碰面於台中央竊竊私語,忽而各自後退,招手對喊,翻來復去,詼諧而滑稽。
回回是神頭廟會上固定的鄉藝節目,深受當地人喜愛。尤其是那灑脫的錢桿舞,演員身穿武生服裝,輕盈優美的十字步,左手舞桿右手擊銅錢的明快節奏。一會前進,一會兒後退,一會兒弓箭步亮相,左手持錢桿前伸橫握;再加上兩個花旦流水般的舞步,時而正轉半圓形抖扇踏步半蹲,時而正圓形抖扇踏步半蹲,時而正圓形抖扇半蹲;還有醜老頭、醜老婆的滑稽表演、三組演員交替舞動,甚為紅火。
回回歌舞主要以打擊樂為主,沒有伴奏樂器。主要的傳統樂器和特點是:
銀鑼:又名鑽子,屬領頭樂器。
錢鼓:仿曲藝上常用的六楞鼓。
錢桿:1米長桿上串有銅錢。一般在唱時用,手來回撥動銅錢。
簡板:曲藝上常用的一種簡板。
竹板:曲藝上常用的一種竹板。長6寸左右,寬1。5寸左右。
羊角:把羊角中間挖空,尖部去掉,進行吹奏。羊角的吹法很獨特:l:xxO:llxxx xxlxxOlxxlxxOll
回回的服裝和道具也有特色,扮相多以古裝戲為主,道具中的傘為民間舞蹈中的官傘。
回回流傳到八十年代末,村里只有老藝人王春保、王臘月、王懷、程文祥四人。現今,這幾位老藝人相繼離開人世,回回這種民間歌舞幾乎失傳。
回回作為民間鄉藝,從扮相到服裝、道具、打擊樂器、舞步、表演、唱詞等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很有挖掘價值。
神頭鵲山表“功”
劉三冰提供資料說:古歷三月初一,鵲山腳下,神頭大廟會。扁鵲廟成了香客們的天地。他們焚香磕拜,祈禱祀奉,唱也舞也,無不體現於一個“功”上。所謂“功”,是指他們的祀奉活動皆是為神建樹功業。這個功字已成了香客們的專用術語。香客們在把祀奉行動前的動員及頭領的安排布置叫摧功。他們也說這是聖朝 (神)在摧功。要 他們這樣做或那樣辦。還念念有詞:
聖朝以上來摧功,天兵天將齊出征。摧的緊,摧的蒙,小鞭兒打的嗚愣愣。聖朝刑法不留情,摧的晝夜不消停。擔子重,腳生風,一股浪煙到聖中(神廟)。
在神前表述一番叫表功,也叫說功。大凡上廟的香客都帶些貢品什物布施錢獻給神。這就需要給神呈報,讓神記上自己的功勞,以求神的保佑。比如任縣一位香客在后土殿前表道:
表了一功又一功,一功一功往上升。俺是順德府任縣城,九郭宅大街老根營,十字大街有門庭,王門李氏赫赫有名。來給奶奶幫工程 (捐獻)。帶來銀錢十元整 (人民幣);也有糧米並花紅 (五色彩紙)也有金箔整錠封 (焚燒品)。聖朝奶奶看分明,金筆寫,銀筆頌,朗朗大字寫的清。上保全,下保平,保俺舉家都太平。平平和和過光景;一家老小虎熊熊 (健壯)一年四季無災星。明里舍,暗裡贈,也有吃來也有用。
香客們表完功,起身拂塵,然後排列成隊走幾圈圈,叫圓功,也叫圓場。圓功時,他們像了卻了一樁心事一樣,如釋負重,感到很輕鬆。信步三五圈,念幾聲阿彌倫佛 (佛語)了事。圓完功,莫算清,接下來為神跳舞助興。這個活動叫跑功,或叫走功。跑功,一般是自由結合,或雙人,或多人。大都手持扇鼓,打出節奏,邊唱邊跳。舞蹈的動作較簡便,以十字步,疊腳跟為多。所唱內容不外乎表白、論理、爭辯等,也有說經典故事的。
跑功無時間限制,而且是香客最有興致,最能體現本能的一幕。激烈時,他們竄蹦跳躍,如痴如狂,完全進入忘我狀態。欲問他們為何這般,他們說,是聖里摧的。還有的香客巔狂之極,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這樣的事件叫罰功。這時,就有“明公明眼”(香客頭)上前開導勸慰。此舉功叫勸功,也稱開鎖解聖。
另外,還有許功、還功、跪功等。許功是指香客在神前的承諾,也叫許願;還功是指如願以償的香客對神的回報,也叫還願;跪功是指在神前長時間跪著,或手一柱香,等香燒完方止,以表示對神的虔誠之心。
神頭鵲山祭祠
鵲山祠的祭祀活動,根據碑刻記載可以上溯至戰國時期,有悠久的歷史根源。後周顯德年(954一959年)間,安國軍節度使陳思讓重修鵲山祠時,碑刻已有王稱。宋嘉佑初年(1056年),宋仁宗患疾,遣使至廟求醫,病癒賜封扁鵲“神應”之號。由於扁鵲累受朝封,到祠祀典的規格較高。明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重修鵲山廟記》載:“迄今季春之月,有司歲以典禮從事,遠近士女執香幣奉牲醴,以致誠悃者爭先而趨。”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重修鵲山后土諸殿碑記)亦載:“至今二千餘年,歷代褒封,太府歲祭王之……”。祭祀,朝拜扁鵲的人員層次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所不有。清內邱邑令施彥士曾賦詩記述廟會祭祀扁鵲之盛況:夙聞上池水,今謁鵲王神。榱桷千年寺,牲牢九縣人。是真風俗地,況值祓除辰。盛會年年有,何妨聽我民。
除碑刻所記太府,有司歲以典禮祭祠外,朝廷亦派員到鵲山祠致祭。元中統元年(1260年),宣差太醫提點李國偵奉皇帝聖旨致祭五嶽四讀,敬謁鵲山神應王祠,且申報謝。元中統三年(1262年)皇闕門逸士訾洞春特奉皇帝聖旨降祭東海淵聖廣德王廟,敬謁致祭鵲山神應王之祠。元至元十七年(1281年),永寧王令旨,八班妃子懿旨,特差太醫王口善降香致祭鵲山神應王之祠,以申報謝。元至元二十三年(1287年),皇太子……致祭……鵲山神應王之祠。
歷代府縣有司致祭均按定製規格施行。
廟會期間,在朝拜、祭祀扁鵲的同時,還常常要舉行一些內容豐富的宗教儀式。其中有為神的誕辰舉行的祀典,有為官府和民間信徒舉行齋醮以祈求太平,風調雨順或祈福消災,還有民間的燒香拜神等活動。
燒香進香者一般有零散香客和某社團、香會組織的香客兩種。零散香客進香比較簡單,不用舉行儀式,只是跪拜、燒香、獻供,上隨心布施以表示虔誠之心即告結束。有組織的香客先燒香,跪拜神靈,再由香頭表誦。他們表誦的韻律一般比較簡單、通俗,帶有民間文學和神話傳說的性質。部分香會表誦時由香頭帶領,香客齊聲唱誦。表誦完畢再行獻供、布施“香火錢”,最後在廟前舉行文娛活動,稱之謂“陪功”,儀式才告結束。民間香客祭祀的目的五花八門,一般根據自己所求拜的事項,對燒香朝拜的神祗也有所側重。進香者有為了祛病消災的,有求子求女的,有祈福求財的,有求取功名的,其申也不乏事畢還願者。
神頭鵲山齋醮
齋醮,俗稱做道場,打醮,是道教祭祀神靈的一種宗教儀式。齋醮的天數和法師人數多少,視道場大小而定。時間一般是三天,法師一般是三人或五人,道眾四人或六人,音樂吹打伴奏者數人。主醮的法師,由年高德重的長者擔任,稱之謂“高功”,位於中央。上首法師稱“都講”,主持壇內經卷;下首法師稱“監齋”,主持壇內的一切儀式;道眾稱“表白”;樂隊在左右兩邊。齋醮從擺壇、起鼓、開壇、迎神、淨壇、念咒、禮誥,到上表、轉供、焚褚、誦經、下座、送聖、收壇都按照嚴格複雜的程式進行。所上的“水、果、香、花、燈、茶、食、寶、符、衣”,稱之謂“十供養”,也有道教深刻的含義。
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內丘縣注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突顯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內丘扁鵲文化風采,積極保護文化遺產,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神頭村古環境、古風貌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