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丘神碼

內丘神碼

內丘神碼是民間宗教信仰祭祀用品,屬於年畫中的一種,以其對自然神的崇拜、古樸獨特的藝術造型及製作工藝成為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原始性,被稱作中國木刻版畫的活化石,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起源,現狀,

起源

內丘年畫的神靈人物匯集儒教道教佛教於一體,雲集了各路人物,如書房貼儒家的孔子像,家堂貼道家的八仙像,南牆貼佛教的南海觀音像等,把三教融在一起,形成特有的民間宗教,表達了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和對各類先祖人物的崇拜。正因人們有了這種對萬物崇拜的虔誠心理,也形成了內丘盛行的地方民俗。因紙馬是紙印神像,有很強的季節性,大都在春節前縣城的集市和廟會上出售。家家戶戶年年春節前都必購買,貼在所供位置,謂之“請神”。春節時為其上供燒香以圖吉祥,祈禱降福增壽保平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的心態。春節時當地居民把貼神靈馬看得比貼春聯還重要,許多農民特別是老太太,雖然一字不識,卻認識神靈馬,並講得頭頭是道,形成當地一整套春節期間不可缺少的傳統民俗。

現狀

著名作家、學者、書畫家馮驥才於2003年1月21日看內丘年畫後感慨地說:“內丘年畫是非常獨特的,是無法取代的,它有它獨特的價值。”並強調指出,你們現搶救蒐集整理內丘年畫,“給內丘將整理下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為中華民族整理下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
內丘神碼,俗稱內丘神靈碼,以它對諸神的崇拜,獨特的民間民俗信仰,古樸原始的藝術造型,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作為農耕社會遺存下來罕見的原生態文化藝術,而成為中國木刻版畫的活化石。內丘神碼不僅滲透著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史、美學史和印刷術的研究因素,同時它還蘊藏著濃郁而純樸、文明而進步的藝術養料。內丘神碼最早是人們直接畫在石壁或牆壁上的一種藝術,畫像祭祀活動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為了使神像保存得更完好、持久,開始進行石雕和泥塑。隨著邢窯白瓷的興起,神像也開始進行燒制。隨著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作為中國最古老發達的陶瓷製造業中心——內丘,造紙術和雕刻印刷術也得到了更廣泛的發展,內丘神碼也得到空前發展。明清的造神活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同樣內丘的神碼也達到了空前繁榮。辛亥革命結束了千年帝制,西方文化的輸入使內丘神碼受到極大摧殘。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在文革時期,神碼作為迷信品被取締,無數珍藏的古版被焚燒,製造神碼的藝人被批鬥,神碼遭到滅頂之災。隨著改革開放,國家和地方政府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搶救,使內丘神碼又重放異彩。內丘神碼不僅是邢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功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丘神碼的主要特徵是:一是內丘神碼不同於紙馬,神碼是供奉信仰的,而紙馬是燒的。二是內丘神碼藝術是邢窯白瓷的姊妹藝術,邢窯白瓷是官方所用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而內丘神碼是百姓所用的信仰祭祀用品。三是內丘神碼是一種民俗信仰。表現為,祭祀活動由家庭主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張貼的地方和方向有嚴格的規定,有大神碼和小神碼之分,神碼是內丘縣年俗中最特殊的活動。
內丘神碼主要分布在內丘鎮南雙流村和金店鎮魏家屯村及其它村鎮。主要的傳承人有魏進軍,45歲,農民,平時以農耕為主,冬閒時手工印刷神碼,批發零售,年印刷18萬張,以大神碼套版印刷為主,會刻版。耿全增,37歲,農民,以印刷小神碼為主,刻版技術已失傳,所用印刷版為祖輩留傳下來的。內丘縣已成立“內丘神碼”編纂委員會,對神碼進行搶救性記錄整理。
內丘神碼:木刻版畫“活化石”
年關將至,河北省內丘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神碼第十四代傳承人魏進軍又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張張普通的白紙在他手中,短短時間內就變成了或古樸、或粗獷、或率真的各種藝術造型的“神碼”。內丘神碼俗稱“神靈碼”,又稱內丘紙碼,是民間藝人通過手工刻制印刷的一種木版年畫。主要使用於內丘縣及周邊數百里城鄉,年節時張貼在固有位置進行供奉祭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當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和原始古樸的文化現象。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以它的獨特性和原始性被譽為“中國木刻版畫的活化石”。為保護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目前,內丘縣已收購清代及民國古版200餘塊(面),收集神碼古畫像80多個種類,400種版本。
魏進軍展示神碼的家堂年畫魏進軍展示神碼的家堂年畫
魏進軍在進行神碼刻版魏進軍在進行神碼刻版
魏進軍在用古版手工印製神碼年畫魏進軍在用古版手工印製神碼年畫
魏進軍將印製好的神碼年畫進行整理魏進軍將印製好的神碼年畫進行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