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差異

兒童發展差異

兒童發展差異是指嬰幼兒本身發展速度或嬰幼兒之間的發展速度的差異。影響兒童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環境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環境因素。

介紹,因素,

介紹

兒童發展差異是指嬰幼兒本身發展速度或嬰幼兒之間的發展速度的差異。影響兒童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環境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環境因素。

因素

一、智力因素。智力也叫智慧型,是指一個人可能掌握的知識,並用以解決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問題的能力。教育可以使知識增加,但不能完全靠教育來提高智力水平。受過教育的人不一定比沒受過教育的人智力水平高。智力表現在計算力、理解力、分析綜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智力是發展的,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一個大腦發育正常的人,只要他在社會人群中生活,和人們保持正常接觸,他和同齡人正常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如果一個在人群中長到10歲的孩子還不能計數到100,在城市裡長大的十幾歲的孩子不能區分汽車和火車,20歲的農村青年說不出牛和馬的區別,他們的智力水平顯然是低下的。心理學家可以用設計好的問題和作業進行測查來判斷人的智力水平。法國心理學家比奈認為,智力是一種判斷能力,創造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智力是人的個性中偏於認識方面的特點,其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個人的感知記憶能力或才能,二是個人的抽象概括能力或才能,三是獨創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才能。
在我觀察後得出:一般年滿7周歲並且能夠正常進入國小的兒童中,他們的智商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差異。然而,兒童的智力的確存在著高低,智力的高低也確實可以在他們的學習中得以體現。但是智商高的孩子也並非如想像中的可以得到優異的成績。那么,必定還有許多其它的因素在影響著他們的發展。
二、非智力因素。一般的共識是智力因素對學習活動起直接作用,而非智力因素與學習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而越來越受到國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那么,究竟什麼是非智力因素呢?目前人們對它尚無統一的看法,有些學者從廣泛的意義上去理解它,認為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對學習有影響的心理因素。他們從提高學習效果的角度認為,如果能正確地分離和描述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助於學習取得成功所必要的非智力因素進行研究。也有學者從狹義的角度去理解非智力因素。他們把非智力因素的範圍規定為影響學生學習的五種基本心理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此外,在教育實踐領域中,還有學者把那些狹義的非智力因素分解為更具體的一些因素來進行研究。 如成就動機、求知慾望、學習熱情、自信心、自尊心、好勝心等等。
三、環境因素的作用。如前所述,個體發展有其內在原因,特別是對兒童而言,同樣,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略。而且,兒童的發展正是環境條件與內在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不同的環境對小學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影響,而他們的發展又是多種環境因素制約下的結果。
1、家庭。家庭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是貫穿一生的,但在生命的最初階段,這種影響尤為明顯。由於兒童剛剛從幼稚園邁入學校的大門,特別是國小低年級兒童還帶有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需要一個心理上的協調和過渡的過程。這就需要父母的幫助、關心,使其平穩地度過這一轉折期,因此來自家庭的各種影響對兒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兒童生命的早期階段,各種心理特徵和可塑性最強,各種影響最易落下“烙印”,而家庭是他們早期生活的主要場所,因而,父母或其他家人對其進行的早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約著他們心理發展的速度和程度,進行創造其個人發展的不同的“前史”條件。居里夫人教子的故事,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生的成長曆程及反面的印度狼孩的事實都無可爭辯地表明:良好、合理的早期教育是兒童心理得以正常,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兒童整體得以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我的研究對象中,我挑選了A(聰明且家長注重親職教育)、B(調皮但家長注重親職教育)、C(自控能力差但家長重視親職教育)、D(聰明但家長並不重視親職教育)四名學生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為:A與D在課堂中接受新知都很快,但由於A在家中得到更好的鞏固,所以學得比較好,成績比較優秀。B和C在課堂中接受速度雖然慢,但經過父母的輔導,成績比較穩定。相反,D的成績很不穩定。
由上可見,父母的不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狀況,對孩子今後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露西對有關文獻進行研究後指出以下四種特殊的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具有很大作用。(a)對規定和限制作出解釋,即為什麼這樣做,允許孩子參與;(b)做出規定活動時把對孩子的期盼表達出來,並恰當運用獎懲手段;(c)在家裡提供豐富的刺激材料,讓孩子主動、自由地參與活動;(d)家長做與孩子一起從事有關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切實的指導和幫助。
2、學校。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孩子進入學校進行系統的知識學習,此時學校教育對兒童發展主要來源於教師、同伴、學校的環境與氣氛。教師的教學風格、自身特點和期盼都會給學校教育帶來影響。李皮特等根據勒溫關於管理方式的理論,針對學校情景中教師的特點,將教師劃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強硬專制型、仁慈專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四種,並指出民主型教師更有助於兒童的發展,仁慈專制型的教師容易養成學生依賴的習慣,不利於學生的發展,應堅決摒棄。
通過我的觀察發現:教學態度民主,尊重學生的意見,允許大膽思考,鼓勵學生提問,注意因材施教,言辭風趣、幽默的教師能培養出更多的富有創造性的學生,他們的發展潛力大大提高。這種“民主性”給予學生充分的經驗和表達的自由,使他們的思維擺脫了多種既定“標準”的束縛,獲得探索的自信和勇氣。因此有利於兒童發展。 教師的期盼會影響兒童的自我期盼,進而影響他們的發展。羅森塔爾在研究中發現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期盼會影響學生的發展。 教師在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潛力的基礎上,認識到他們的資質會在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就會對學生髮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校的同伴關係也是影響小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同伴互動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競爭,互相激勵,共同上進的氣氛。如果這個群體是一個積極上進、賦予創新的小群體,這種趨同性可能促進兒童的發展;但如果是一個“不務學業或消極保護”的小團體,就極易遏制兒童的發展。
那么,目前上海市國小教師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適應教育需求,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呢?
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新教材的實施,重視啟發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究知識,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為重點,教師主要起點撥引導作用。在學校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並在教學中突出教育和實際相結合的特點。通過對學習活動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經驗形成、積累和建構。廣大的教師們在手拿著精美教材的背後,也注入了更新、更完善的教學理念。
當然,也是因為實施了二期課改,運用了新教材之後,兒童發展更是拉開了差距。如何對待這種發展的差異或“失衡”則是現實的教育問題。承認學生在不同活動領域中發展水平的差異,就要求重提那條古老而內涵豐富的教育原則——因材施教。
3、社會環境因素的作用。大凡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可以直接地為兒童提供成長的場所,另一方面又為家庭和學校教育提供社會文化基礎。人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兒童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能不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兒童所有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結構都是在這個社會環境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社會應為學生提供種類繁多的教育設施,如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自然科學館、圖書館等,這有利於擴大學生的認識面,對於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有很大的幫助。
差異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所以說,“天下之物”“直無一同者”,“天下之人心”“直無一同者”。在兒童的發展中,當然也存在著差異,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多么不希望看到學生所存在的差異越來越拉開,我們應該是縮短差距為己任。
首先,我們提倡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以學生髮展差異為基礎而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二程曰:“聖人教人,各因其材。”朱熹亦云:“聖賢施教人,各因其材。”由此可見,早在孔子時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它既是教學原則,又是教育原則。一般地說,作為教學原則的因材施教是以學生智力的個別差異為依據的。而作為教育原則的因材施教是以學生的性格的個別差異為依據的。如關於“聞斯行諸”的問題。冉求問,孔子回答說:“行之。”子路問時,他卻回答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當時在場的公西華有些疑惑,便請問老師為什麼,同一問題卻有兩種回答。孔子解釋說:“子路好勇過人,遇事莽撞,所以應當給他潑點冷水,讓他及早打退堂鼓;冉求膽小怕事,遇事退縮,所以便給他加油打氣,鼓勵他馬上行動。”
另外,還可以鼓勵一些資質較差的學生多多練習,要相信勤能補拙。也許有些正在奮鬥但尚未獲得成功的人會說:“一份耕耘並非會得到一份收穫。”那么,我要說,倘若你不耕耘是絕對不會有收穫的。只要加倍的努力、練習,就必定會獲得成功!
最後,我想對已經獲得成功的孩子們說:“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再接再厲。能更上一層樓。”也要對暫時落後的孩子們說:“成功總是向有準備的人招手的,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