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急性中毒

某些物質接觸人體或進人體內後,與體液組織相互作用,破壞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暫時或永久性的病理狀態或死亡,這一過程稱為中毒。小兒急性中毒(acutepoisoning)多發生在嬰幼兒至學齡前期,是兒科急診的常見疾病之一。嬰幼兒時期常為誤服藥物中毒,而學齡前期主要為有毒物質中毒。小兒的中毒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常為急性中毒。小兒接觸的各個方面,如食物、環境中的有毒動、植物,工、農業的化學藥品,醫療藥物,生活中使用的消毒防腐劑、殺蟲劑和去污劑等,都可能發生中毒或意外事故。造成小兒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年幼無知,缺乏生活經驗,不能辨別有毒或無毒。嬰兒時期往往拿到東西就放人口中,使接觸毒物的機會增多。因此小兒中毒的診斷和急救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科學·急性中毒
  • 外文名:acutepoisoning
  • 中毒的途徑:消化道吸收中毒、皮膚接觸
  • 對象:兒童
途徑,機制,排放方式,診斷,

途徑

1.經消化道吸收中毒為最常見的中毒形式,可高達90%以上。毒物進入消化道後可經口腔黏膜、胃、小腸、結腸和直腸吸收,但小腸是主要吸收部位。常見的原因有食物中毒、藥物誤服、滅鼠或殺蟲劑中毒、有毒動植物中毒、灌腸時藥物劑量過量等。
2.皮膚接觸中毒小兒皮膚較薄,脂溶性毒物易於吸收;毒物也可經毛孔到達毛囊,通過皮脂腺、汗腺吸收。常見有穿著有農藥污染的衣服、蜂刺、蟲咬、動物咬傷等。
3.呼吸道吸人中毒多見於氣態或揮發性毒物的吸人。由於肺泡表面積大,毛細血管豐富,進入的毒物易迅速吸收,這是氣體中毒的特點。常見有一氧化碳中毒、有機磷吸人中毒等。
4.注入吸收中毒:多為誤注藥物。如毒物或過量藥物直接注入靜脈,則被機體吸收的速度最快。
5.經創傷口、面吸收:如大面積創傷而用藥不當,可經創面或創口吸收中毒。

機制

因毒物種類難以統計,很難了解所有毒物的中毒機理,常見的中毒機制包括:
1.干擾酶系統毒物通過抑制酶系統,通過競爭性抑制、與輔酶或輔基反應或相競爭,奪取酶功能所必需的金屬激活劑等。
2.抑制血紅蛋白的攜氧功能如一氧化氮中毒使氧合血紅蛋白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亞硝酸鹽中毒形成高鐵血紅蛋白,使攜氧功能喪失。
3.直接化學性損傷
4.作用於核酸如烷化劑氮芥和環磷醯胺,使DNA烷化,形成交叉聯結,影響其功能。
5.變態反應由抗原抗體作用在體內激發各種異常的免疫反應。
6.麻醉作用。
7.干擾細胞膜或細胞器的生理功能。
8.其他。

排放方式

1.毒物的分布主要在體液和組織中,影響分布的因素有毒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力、毒物與組織的親和力等。
2.毒物的排泄可經腎、膽道或腸道排泄;部分毒物在腸內可被再吸收形成腸肝循環,導致從體內延緩排泄。其他排泄途徑有經汗腺、唾液腺、乳汁排至體外;有害氣體則經肺排出。

診斷

1.病史由於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的特點,家屬陳述病史非常重要。在急性中毒的診斷中,家長如能告知中毒經過,則診斷極易。否則,由於中毒種類極多,加上小兒不會陳述病情,診斷有時極為困難。
應詳細詢問:發病經過,病前飲食內容,生活情況,活動範圍,家長職業,環境中有無有毒物品,特別是殺蟲、毒鼠藥,家中有無常備藥物,經常接觸哪些人,同伴小兒是否同時患病等。
臨床症狀與體徵常無特異性,小兒急性中毒首發症狀多為腹痛、腹瀉、嘔吐、驚厥或昏迷,嚴重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
2.體格檢查要注意有重要診斷意義的中毒特徵,如呼氣、嘔吐物的特殊氣味;口唇甲床是否發紺或櫻紅;出汗情況;皮膚色澤;呼吸狀態、瞳孔、心律紊亂等。同時還需檢查衣服、皮膚及口袋中是否留有毒物,以提供診斷線索。
3.毒源調查及檢查現場檢查需注意病兒周圍是否留有剩餘毒物,如有否敞開的藥瓶或散落的藥片、可疑的食物等,儘可能保留病人飲食、用具,以備鑑定。仔細查找吐出物、胃液或糞便中有無毒物殘渣;若症狀符合某種中毒,而問不出中毒史時,可試用該種中毒的特效解毒藥作為診斷性治療。有條件時應採集病人嘔吐物、血、尿、便或可疑的含毒物品進行毒物鑑定,這是診斷中毒的最可靠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