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會議(克里木會議)

雅爾達會議

克里木會議一般指本詞條

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是?>美國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溫斯頓·邱吉爾)和蘇聯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有: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目的是討論歐洲戰後重組問題。雅爾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在二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爾達會議
  • 外文名:Yalta Conference
  • 別稱:克里米亞會議、淘金者會議
  • 與會國:美國、英國、前蘇聯
  • 時間: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 地點:前蘇聯雅爾達
  • 別稱:雅爾達密約
  • 簽署檔案:《雅爾達協定
  • 主要人物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
歷史背景,會議概況,會議內容,會議地址,協定內容,犧牲中國主權,會議結果,對德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對日問題,會議成員,歷史意義,歷史影響,歷史評價,

歷史背景

1944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最後結束的階段,德意日法西斯敗局已定,隨著反法西斯盟國軍事行動的發展,結束戰爭和安排戰後世界而產生的一系列政治問題需要迅速解決,特別是應該制定盟軍在反希特勒德國戰爭最後階段的協同一致的軍事行動計畫,處置戰敗的德意志帝國的基本原則,對日作戰,實現戰後世界國際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客觀上愈加迫切地需要三大盟國舉行新的最高級會晤
雅爾達會議
1944年,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無論是在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促使美、英、蘇三大盟國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會議“積極”地準備著。
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正從東西兩面夾擊德軍,一步步地把戰爭推進到納粹德國的本土。歐洲東線的蘇聯軍隊已在北起波羅的海喀爾巴阡山之120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反攻,其前鋒已渡過奧得河,距柏林東部只有60公里。在歐洲西線,美英盟軍基本上粉碎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的最後一次反撲,兵鋒直抵萊茵河西岸。納粹德國崩潰在即,反法西斯盟國在歐洲戰場的勝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的形勢卻讓人頗感艱難。雖然美軍及其盟軍從1943年5月起,就開始從北、中、南和西南太平洋等方向對日軍實行逐島爭奪的反攻作戰,並且通過卓有成效的作戰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已處於絕對劣勢,完全陷入被動挨打局面的日軍,仍和美軍逐島展開爭奪,致使戰事異常慘烈,雙方都在漫長的島嶼爭奪戰中損失慘重。而在中國及東南亞的大洋上日軍仍然占據著大片陸地和眾多的島嶼。從各個方面反映的信息都是美國的政界和軍方人士深信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敗局已定。但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依然嚴峻的形勢也同時使美國感到:“前往東京尚有一段艱難與漫長的道路。擊敗德國並不意味著對日戰爭的結束。相反地,美國必須準備在太平洋從事長期與代價極大的鬥爭。”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美國的軍事領袖們在籌劃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作最後的進攻,以儘快結束太平洋戰爭的時候,都迫切希望蘇聯早日參加對日作戰,以便牽制日本在中國領土上的軍隊,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諸島的作戰,並且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代價。正是懷著這樣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如期前往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參加即將在雅爾達舉行的會議。
1945年2月2日,美英兩國領導人前往蘇聯的雅爾達途中,在馬爾他島討論了有關結束對德、日戰爭的一些問題。邱吉爾強調不宜“讓俄國人占領的西歐地區超出必要”,對是否要執行早先通過的艾森豪計畫上與美國代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於邱吉爾的堅持,決定把原先準備調往其它地區的一些軍隊仍繼續留駐地中海。邱吉爾矢志不做“大英帝國的掘墓人”,他認為地中海也是英帝國的一部分。邱吉爾令其軍隊干預希臘的內戰,必要時可以在希臘首都“像在一個被征服的城市那樣”行動。羅斯福曾抗議英國在希臘的行動,但沒有制止它。美國的專家認為,當時正在出現的英蘇衝突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決意要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史達林對羅斯福表現得很尊敬,並在觥籌交錯之中加緊同邱吉爾鬥智。羅斯福充當不列顛和蘇聯之間的仲裁人,可是卻常常在一些完全合乎蘇聯心意的措施上實行退讓策略。

會議概況

三國首腦各自帶來自己之議程。羅斯福希望遊說蘇聯終止與日本不作戰的協定、對日宣戰,並且支持盟國在太平洋作戰;邱吉爾希望東歐在戰後能自由選出民主政府;史達林則希望控制東歐,因為對蘇聯的戰略布局極重要。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雅爾達會議“三巨頭”
另外,三方領袖尚須建立章程以管理戰後的德國。
1943年,威廉·克里斯林·布利特之論點預告“紅色阿米巴變形蟲”正進入歐洲。1943年12月底時,戰線仍在蘇聯境內;到了1944年8月,蘇聯紅軍已經在波蘭及羅馬尼亞境內,且繼續向西前進。會議進行時,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之部隊已經到達柏林40英里外地方,史達林自信可在會議上採取強勢以爭取條件,而羅斯福則希望史達林承諾蘇聯加入聯合國。
“對於俄國人來說,波蘭問題不僅是榮譽問題,而且是安全問題。在整個歷史上,波蘭一直是敵人入侵俄國的走廊,波蘭是關係到俄國生死存亡之問題。”
因此,史達林表達他對於波蘭的所求是沒有談判空間:蘇聯將從波蘭東部獲得領土,而波蘭將擴張西面領土作為補償。在這個要求下,波蘭西面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將要離開。儘管建立了一個共產黨傀儡政府,史達林答應波蘭會有自由選舉。但1947年1月波蘭舉行選舉,被廣泛認為是為共產黨量身訂造。在1949年,波蘭就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有人認為羅斯福要求蘇聯對日宣戰之焦慮是錯誤。事實上,史達林很緊張能否一雪昔年日俄戰爭中戰敗之恥,他也想得回昔年損失之領土,並擴張蘇聯的影響力及於東亞。不過,對於羅斯福是否有意讓紅軍登入日本本土,就存在爭議。後來繼羅斯福之位的杜魯門,決心使用核子彈結束戰爭,有效地阻止紅軍攻進日本本土,使蘇聯無法如在德國般地瓜分日本的利益。至今,俄國人並沒有因此解決當初日本千島群島的主權問題。
“重建歐洲的秩序和國民經濟的大前提是:徹底消滅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和由被解放的人民建立他們自己選擇的民主體制。”

會議內容

①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決定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德國必須交付戰爭賠償以及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一般原則;
②波蘭問題,三國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上以寇松線為準,在若干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應獲得新的領土,其最後定界留待和會解決;關於波蘭政府的組成經過激烈爭論,同意以盧布林的波蘭臨時政府為基礎進行改組,容納國內外其他民主人士;
③遠東問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
④聯合國問題,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
此外,會議還討論了希臘、南斯拉夫、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有關問題。會議簽署了《雅爾達協定》,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亞宣言》等檔案。此次會議鞏固和維護了三國戰時聯盟,對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定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的傾向,嚴重損害中國等國的主權和利益。
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會議地址

在黑海東岸的這場會議是二戰期間最重要的一次會議。
邱吉爾原本希望在地中海談判,羅斯福總統行動不便,也不願意過分跋涉,但史達林堅持不離開蘇聯控制的土地。形勢的變化,英美不得不遷就蘇聯。
會址選定在黑海附近是美國白宮首席顧問霍普金斯先提出來的,他在一次和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的談話中提出這個建議。哈里曼(美國駐蘇大使)不得不為總統在黑海選定一處適宜的地方,他圈定了尚未遭到德國完全破壞的雅爾達——沙皇曾經的巡狩地。總統浴室刷了七遍油漆。當會址在1944年底被基本確定後,蘇聯方面開始對雅爾達可以使用的三座宮殿進行了整修,以滿足英美貴賓的需要。
負責這項工作的是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內務部人民委員貝利亞。他是史達林手下排除萬難的頭號幹才,以善於提供超出史達林期望值的豐碩成果而著稱。1月8日,貝利亞親自下達了一份指令,要求對會址整修大幹快上。在他的指揮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被充分發揮,一場浩大的工程隨即展開。一千五百多節的火車車廂載運建材、設備、家具、家電和食品,經沙皇時代的舊鐵路源源不斷駛入克里米亞。克魯格羅夫和沙夫吉楊兩名悍將供他差遣,前者是秘密警察將軍,後者是建築專家。
貝利亞貝利亞
施工人員除了雅爾達附近徵調的工人,還有黑海艦隊和紅軍工兵營,以及“一支羅馬尼亞戰俘部隊”。他們被分成12小時一班,晝夜不停。蘇聯人為總統準備了尊貴的里瓦迪亞宮,這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1年翻建完畢的,為夏天避暑之用。為了照顧總統的不便,這座宮殿一直是全會的舉辦場所。除了蘇聯內務部監工,哈里曼(美國駐蘇聯大使)的女兒凱瑟琳是美方監工之一。這座宮殿一共裝潢了91個房間,安裝了電力和暖氣系統,鋪設了20條電話線,地下防空洞可以承受整棟建築倒塌的壓力。此外,蘇聯人還為美國代表團安排了60名服務人員和40部汽車,大部分為美制汽車。唯一不太好的是浴室太少,三十個人只有三間浴室可用。邱吉爾的女兒莎拉回憶說:“如果你早上七點半站在臥室向走廊望去,會看到三個元帥等候上廁所。”
謹防盟軍間諜和反蘇宣傳。經過三周的緊張忙碌,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他在雅爾達附近的沙基空軍基地營造了一棟宿舍,以安置英美空軍人員。史達林元帥和蘇聯代表團下榻在尤素波夫宮,處於英美代表團中間。貝利亞對尤素波夫宮尤其照顧,為其加蓋了兩米厚的水泥屋頂,再加一米砂石覆蓋的防彈、防瓦斯掩體,足以抵擋五百公斤炸彈的直接襲擊。貝利亞還調動國家安全部門人員負責通訊設備。在這片會址,八個連隊負責電話通訊的維修和安全,每個士兵分管一公里長的電話纜線。
克里米亞的空域則由244架飛機和部署在附近的300門高射炮和機關槍負責,對任何闖入空域而又不聽警告的飛機,一律殺無赦。總統和首相在2月2日抵達沙基基地後,驅車前往雅爾達。一路上沒有一處積雪,連一個閒雜人影和車輛也沒有,迎接他們的是沿街站崗的榮譽士兵,其中不少是女兵。貝利亞來做這份工作是最合適不過了,作為蘇聯秘密警察的功勳人物,他深諳此道。在他的指揮下,安全部隊提前對該地區七萬四千名居民進行了身份檢查,並逮捕了八百二十五名可疑分子。
克里米亞的內務部指揮官克魯格羅夫將軍寫給貝利亞的報告中,簡述了他的三項重任:防止盟國在蘇聯布建特務,找出盟國海軍人員中的間諜,防止盟國水兵上岸時出現挑釁和反蘇宣傳。從美國代表團下榻的里瓦迪亞宮到蘇聯人入住的尤素波夫宮,要經過三道巡守衛兵,其中一道還配備了軍犬。邱吉爾記載說:“我們得到警告,這個地區的地雷,除了別墅周圍的園地之外,還沒有完全清除。”代表團要隨身攜帶證件,因為每隔25英尺就會遇到衛兵查看證件。

協定內容

主要議題
所有被解放的歐洲國家內應該舉行民主選舉
1945年4月25日~1945年6月26日在美國舊金山進行就聯合國成立的會議。聯合國的組織方式基本被確定,聯合國安理會的主意被採納。美國和英國同意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獨立的聯合國成員。
德國作為戰敗國被分裂,原有的納粹德國武裝力量被解散,德國以後將不準再擁有軍隊。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條件”。德國應該被分裂為同盟國家的占領區。法國也應該有自己的占領區,應該成為同盟國對德國控制委員會的一員。
德國應該為“她對同盟國在戰爭中造成的損失”負戰爭賠款。戰爭賠款可以以德國國家資源(機器、船隻、企業所有等)、一段時間內應該支付的償款或勞動力的方式賠償。美國和蘇聯達成協定償款總額為約220億美元。英國認為在當時償款總額還無法估計。
紅色部分為東德,綠色部分為西德紅色部分為東德,綠色部分為西德
戰爭罪問題被暫時擱置。
在歐洲東部地區的波蘭,一個“廣泛的民主臨時政府”應該“儘快進行自由的和不受他國控制的、全民的和秘密的選舉”。
在南斯拉夫,一個保皇黨和共產黨的聯合政府應該被建立。
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蘇聯向日本宣戰。其報酬是蘇聯獲得遠東的庫頁島、千島群島以及其對中國東北的大連、旅順及其鐵路連線的控制。
關於義大利—南斯拉夫、義大利—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伊朗以及土耳其管理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海峽使用的問題被暫時擱置。
所有被俘的蘇聯公民被遣返蘇聯,不論他們願不願意。
在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後二至三個月之內,蘇俄依據以下條件協助同盟國參加對日戰爭: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對1904年由於日本背信攻擊(日俄戰爭)所受侵害的帝俄舊有權利,應予恢復:(a)庫頁島南部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均須歸還蘇俄;(b)維護蘇俄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並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復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c)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同時維護中華民國在滿洲完整的主權。
千島群島讓與蘇俄。
上述有關外蒙古及東北的港灣與鐵路等協定,須徵求蔣中正主席之同意,羅斯福總統依史達林之通知,採取取得其同意之措施。
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為: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即:
(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
(丙)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經諒解,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須徵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根據史達林大元帥的提議,美總統將採取步驟以取得該項同意。
三強領袖同意,蘇聯之此項要求須在擊敗日本後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
蘇聯本身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俾以其武力協助中國達成自日本枷鎖下解放中國之目的。
英國首相、美國總統以及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主席在克里米亞會議結束時作出如下的聲明:
擊敗德國
我們已經考慮過而且決定了三同盟國為使共同敵人徹底敗北的軍事計畫。三同盟國的軍事參謀,在這次會議的期間,始終每天會商。這些會商,從一切觀點來看,都是最令人滿意的,結果已使三同盟國軍事努力的協調比以往更密切了。我們已經互相交換最充分的情報。關於我們的陸軍和空軍要從東邊、西邊、北邊和南邊向德國心臟發動的新的更加強有力的打擊的時間、規模和協作,都已商得完全同意,並已詳細擬定計畫。
我們的聯合軍事計畫,唯有當我們執行這些計畫的時候,才使人知道。但是我們相信:三國參謀部之間在這次會議中達成的十分親密的合作,結果必將使戰爭時期縮短。三國參謀部的會商,今後遇到需要時將隨時繼續舉行。
納粹德國已注定滅亡。德國人民如果企圖繼續一種毫無希望的抵抗,將徒然使他們自己由於敗北而受的損失更加重大。
德國的占領與管制
我們已就共同的政策與計畫商得同意,以便實施在德國武裝抵抗最後被擊潰後,我們要共同使納粹德國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款。這些條款,在德國最後敗北完成之前,不得使人知道。根據已商定同意的計畫,三國部隊將各自占領德國的一個區域。這計畫規定,成立一個中央管制委員會執行互相協調管理控制的工作,此委員會由三國的最高司令官組成,總部設在柏林。我們已經商得同意:法蘭西如果願意的話,三國當邀請它承受一個占領區,並參與管制委員會,作為第四委員。關於法蘭西所占領區域的範圍,將由有關四國政府經由它們在歐洲顧問委員會中的代表共同商定。
我們不屈不撓的宗旨,就是要消滅德國的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要確保德國絕不能夠再擾亂世界的和平。我們決定要把德國一切武裝力量解除武裝,予以解散;把那曾經一再極力使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德國總參謀部永遠解散;把德國所有一切軍事裝備撤去或破壞掉;把所有一切曾供軍事生產之用的德國工業排除掉,或者予以統制;使所有一切戰爭罪犯受到公正而迅速的膺懲,並要執行同德寇所造成的破壞相當的實物賠償;要掃滅納粹黨、納粹的法律、組織和制度,從德國人民的公共機關中,從文化生活與經濟生活中消除所有一切納粹的和軍國主義的影響;並且要在德國和諧地採取對於世界未來的和平與安全實屬必要的其他措置。我們的宗旨決不是要消滅德國的人民,但是惟有當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已經根絕了的時候,德國人民才有過適當生活的希望,他們才有在國際交誼中占一席之地的希望。
德國的賠償
我們已經考慮過關於德國在這次戰爭中使同盟國家所受損害的問題,並且認為理應由德國用實物將這種損害儘可能賠償到最大限度。一個損害賠償委員會應予設立。這個委員會將奉命考慮關於德國對同盟國所受的損害賠償的程度與方法問題。這個委員會將在莫斯科工作。
聯合國會議
我們決定儘可能從速和我們的盟邦建立一個一般性的國際組織,以維持和平與安全。我們相信:經由所有一切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的密切而繼續的合作,以防止侵略並消除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上的戰爭原因,都是必要的。
在頓巴敦橡園會議中國際組織問題已經奠定了基礎。然而,關於投票表決程式的問題,在那兒不曾商得同意。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已解決了這個困難。
我們已經商得同意:當於1945年4月25日在美利堅合眾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會議,以便依照在敦巴頓橡園非正式會議中建議的方針準備這一個組織的憲章。
我們將立刻向法國政府和中國政府磋商,並邀請他們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大不列顛政府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共同發起這種會議。一經和中國與法國磋商完畢,關於投票表決程式的建議案全文,就可公布。
關於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人民委具會主席、聯合王國首相和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已經就他們本國人民的和被解放的歐洲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盆,互相會商過。他們聯合聲明:在被解放的歐洲暫時不穩定的時期中,他們互相同意,當使他們三國政府的政策一致,以協助從納粹德國統治下獲得解放的各國人民,以及歐洲的前軸心附庸國人民,用民主方式解決他們迫切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
歐洲秩序的確立,以及國民經濟生活的再建,必須憑藉足以使被解放的各國人民能夠消滅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最後形跡,並創造自己抉擇的民主制度的程式來達成。這是大西洋憲章的一個原則——所有各國人民有權抉擇他們生活所寄的政府的形式——使那些被侵略國用武力剝奪了主權和自治政府的各國人民恢復主權和自治政府。
為了造成被解放各國人民可以使用這些權利的條件,三國政府當對於歐洲任何被解放的國家人民或歐洲前軸心附庸國人民予以協助,當他們認為需要:
(甲)確立內部和平狀態;
(乙)實行緊急措置賑濟難民;
(丙)成立臨時政府,使民眾中一切民主分子的代表廣泛參加,並確保儘可能從速經由自由選舉以建立對於人民意志負責的政府;
(丁)在必要地方助成這種選舉。
三國政府當與其他聯合國,以及歐洲的臨時當局或其他政府,在考慮到對他們有直接利益的問題時,互相洽商。當三國政府認為歐洲任何被解放國或歐洲任何前軸心附庸國中的情況有採取這類行動的必要時,他們當立刻共同諮商,關於履行本宣言中所舉共同責任所必需的措置應當立即共諮商。
我們在本宣言中重申我們對於大西洋憲章中諸原則的信心,重申我仍在聯合國宣言中提出的保證,並且重申我們的決心,耍和其他愛好自由的各國合作以建立一種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於全人類的和平、安全、自由與普遍的福利。
在發表這個宣言時,三國表示希望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所建議的程式下予以協作。
波蘭
在波蘭,由於它已被紅軍完全解放,產生了一種新的形勢。這就要求建立一個比波蘭西部在1945年解放以前可能建立的基礎更廣大的波蘭監時政府。因此現今在波蘭執行職權的臨時政府,就應該在更廣大的基礎上實行改組,以容納波蘭國內外民主傾袖。這個新政府應稱為波蘭全國統一的臨時政府。
莫洛托夫、哈里曼和卡爾,受命以一個委員會的資格,首先在莫斯科與現今臨時政府的成員並與波蘭國內外其他波蘭民主領袖進行會商,以便根據上述方針改組現政府。這個全國統一的波蘭臨時政府應當保證:儘速根據普遍選舉與秘密投票方式舉行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選舉。在這些選舉中,所有民主的和反納粹的政黨都有權參加,並提出其候選人。
當全國統一的波蘭臨時政府已經依照上述原則正式成立時,1945年和波蘭臨時政府保持外交關係的蘇聯政府以及聯合王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都要和新的波蘭的全國統一的臨時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各該政府根據大使的報告,將經常獲悉波蘭情形。
三國政府的首長認為:l波蘭的東疆,當依照寇松線,而在若干區域應作出對波蘭有利的自五公里到八公里的逸出。他們承認:波蘭必須在北方和西方獲得廣大的頒土上的讓與。他們覺得關於這些領土上的讓予的範圍,當於適當時機徵詢新波蘭的全國統一的臨時政府的意見,並且覺得關於波蘭西疆的最後定界,應待和會解決。
南斯拉夫
我們同意向狄托元帥和蘇伯西奇博士建議:他們之間的協定,應立刻付諸實施,並應根據那個協定成立一個新政府。我們又建議:新政府一經成立,就應該聲明:(一)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大會應予以擴大,以容納沒有和敵人合作妥協的南斯拉夫最後一屆議會的議員,這樣組成一個稱為臨時議會的團體;(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大會所通過的立法案,以後將提交憲政大會予以批淮。
對於巴爾幹的其它問題,也已作了一般的檢討。
外長會商
在會議的全期間,除了各政府首長和外長們的日常會商外,並且每天舉行了由三國外長和他們的顧問們的另外會商。
這些會商已證明具有無上的價值。這次會議已經同意:應當設定永久的機構,以使三國外長間舉行經常諮商。所以他們於必要時可經常會商,大約每三四個月會晤一次。這些會談將輪流在三國首都舉行,第一次會商定於聯合國關於世界組織會議後在倫敦舉行。
為和平而團結正如為戰爭而團結
我們在克里米亞這兒會晤,已重申我們的共同決心,在今後的和平時期中,一定要保持並加強在這次戰爭中使聯合國家勝利成為可能和確定的目的方面和行動方面的團結一致。我們相信這就是我們政府對於我們本國人民以及對全世界所有各國人民的一種神聖義務。
唯有我們三國之間以及一切愛好自由的各國之間,繼續增進的合作與了解,才能夠實現人類最崇高的願望——一種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用大西洋憲章的話來說,就是:“確保在所有一切土地上的所有一切人,都可以在不受恐懼、不虞缺乏的自由中度過一生。”
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以及建議中的國際組織的建立,將提供一切歷史中最偉大的機會,使能在今後年代中創造這一種和平的重要條件。

犧牲中國主權

美國之所以不惜犧牲中國主權,也要換取蘇聯出兵東北,有著其極為現實的考量。當時美國確信,即使蘇聯不出兵,也同樣能擊敗日本,但必須付出極大代價。美軍估計,“結束對日作戰的計畫日期應確定在擊敗德國18個月之後”,傷亡50—100萬人。而核子彈當時尚未全部研製成功。
對日軍有著充分了解的麥克阿瑟說,“中國人所能給予的幫助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應當獲得俄國人的許諾,使他們在滿洲國對日軍進行積極勇猛的戰鬥,達到能牽制大量日軍的程度”,而美軍主力應當“用於日本本土”。③一旦蘇聯參戰,除了承擔消滅關東軍的責任外,還能通過西伯利亞東部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並切斷日本與亞洲大陸的聯繫。這樣一來,很可能美軍不必發動登入作戰,即能迫使日本投降。

會議結果

對德問題

決定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德國必須交付戰爭賠償以及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一般原則。

波蘭問題

三國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上以寇松線為準,在若干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應獲得新的領土,其最後定界留待和會解決;關於波蘭政府的組成經過激烈爭論,同意以盧布林的波蘭臨時政府為基礎進行改組,容納國內外其他民主人士。

遠東問題

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原屬中國領土,1945年、1946年,國民黨和蔣介石承認蒙古獨立。1952年,國民黨和蔣介石輸掉內戰以後,認為承認蒙古獨立並沒有起到幫助國民黨和蔣介石贏得內戰的作用,因此在聯合國對蘇聯提起控告,要求返還蒙古領土,是為“控蘇案”)的現狀即同意外蒙古獨立,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美國無視蔣介石意願答應了蘇聯,並於數月後才通知他。

聯合國問題

同意蘇聯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此外,會議還討論了希臘、南斯拉夫、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有關問題。會議簽署了《雅爾達協定》,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亞宣言》等檔案。此次會議鞏固和維護了三國戰時聯盟,對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定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這次會議是繼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伊朗召開的的德黑蘭會議後的第二次同盟國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結論在1945年7月17日至1945年8月2日的波茨坦會議就有所爭議。許多人批評此次會議使蘇聯以及各國共產黨得以控制中歐,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因為在會中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都沒有依照當時被占領的國家之期望,要求戰後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交由聯合國代管。

對日問題

為爭取蘇聯對日宣戰,美國、蘇聯就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問題進行磋商,蘇聯提出了包括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港為軍事基地等條件,美國背著中國政府同意了蘇聯的條件,使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侵害。會前其他國家並不知情,故其結論亦有"雅爾達密約"之稱。

會議成員

首腦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羅斯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邱吉爾、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偕同他們的外長、參謀長及其他顧問們,在1945年2月4日到11日的八天之間,相會於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
除三國次府首腦外,參加會議的還有下列人員:
美利堅合眾國代表:
國務卿愛德華·R·斯退丁紐斯;
總統參謀長、威廉·D·李海海軍元帥;
總統特別助理哈里·霍布金斯;
戰時動員與復員局局長詹姆士·F·貝爾納斯;
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陸軍上將;
海軍作戰部長美國海軍艦隊總司令、美國海軍元帥歐內斯特·J·金;
陸軍後勤總司令布里恩·B·索默韋爾陸軍中將;
戰時航運局局長埃默里·S·蘭德海軍中將;
美國陸軍航空部隊總司令參媒L·S·卡特陸軍少將;
美國駐蘇聯大使W·阿弗里爾·哈里曼;
國務院歐洲司司長H·弗里曼·馬修斯;
國務院特別政務局副局長阿耳傑爾·希斯;
國務卿助理查爾斯·E·波倫;
隨同政治、軍事和技術顧問們。
聯合王國代表:
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
戰時運輸部部長萊瑟斯勳爵;
英國駐莫斯科大使克拉克·卡爾爵士;
英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亞歷山大·賈德乾爵士;
戰時內閣秘書愛德華·布里奇爵士;
帝國總參謀長、陸軍元帥艾倫·布魯克爵士;
空軍參謀長、王家空軍元帥查爾斯·波特耳爵士;
海軍首席大臣、海軍元帥安德魯·肯寧安爵士;
國防部長參謀長黑斯廷斯·伊斯梅爵士;
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亞歷山大陸軍元帥;
英國駐華盛頓聯合參謀代表團團長威爾遜陸軍元帥;
英國駐華盛頓聯合參謀代表團團員薩姆微耳海軍上將;
隨同軍事和外交顧問們。
蘇聯代表: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長莫洛托夫
海軍人民委員會委員長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
紅軍副總參謀長安東諾夫陸軍上將;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外交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維辛斯基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外交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邁斯甚;
空軍元帥科迪亞庫夫;
駐英國大使翟塞夫;
駐美國大使葛羅米柯

歷史意義

雅爾達會議對蘇聯來說,是一次取得廣泛成果的會議。主要是:取得了分區占領德國的權力;確定了有利於蘇聯的蘇波邊界,保留了蘇聯支持的波蘭盧布林政府;“大國一致”的原則確立了蘇聯在聯合國的牢固地位和作用;在遠東獲得了極大的權益。所以,就建立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和確保蘇聯在戰後歐洲和世界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而言,雅爾達會議實際上是向蘇聯頒發了承認書和授權書。

歷史影響

雅爾達會議基本上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的問題。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的波茨坦會議實際上是對雅爾達會議的決議和規定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修繕。
雅爾達會議紀念幣雅爾達會議紀念幣
會議主要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對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峽問題等“。規定:必須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蘇美英法四國總司令分別在各自的占領區內行使管理權;英美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與流亡政府斷交;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由和會最後決定;設立外長會議討論對德國和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和約問題;認為關於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訂。
雅爾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會議背著中國政府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更是綏靖政策又一次發展到高潮的標誌。同時也通常被看成冷戰的標誌。

歷史評價

雅爾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係,取得了相互諒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有利於動員盟國全部力量,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一定的安排。但是,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利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有大國主宰一切的強權政治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