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系列文集:最好的教育是愛

克里希那穆提系列文集:最好的教育是愛

《克里希那穆提系列文集:最好的教育是愛》內容簡介: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訴我們如何功成名就,而是怎樣成為完整的人。《最好的教育是愛》出自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瑞希山谷學校及瑞傑哈特學校與學生和老師們的談話和討論。目前的教育之所以會如此腐敗,就是因為它只教導我們如何功成名就,而沒有教我們如何去愛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正確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讓他們有機會在善良中成長,能以正確的方式看待人、事物、想法,以及整個人生。生活就是與很多人和事彼此相連。現代社會基於競爭和知識灌輸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毀滅性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克里希那穆提系列文集:最好的教育是愛
  •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外文名:On Education
  • 譯者:張寬寬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200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最好的教育是愛》編輯推薦: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心靈導師、給一代又一代大師級人物以靈感源泉的思想者克里希那穆提經典系列。
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訴我們如何功成名就,而是怎樣成為完整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改變人的心靈和創建新的文化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孩子被教授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也被賦予清醒的思考、感覺和行動能力,這種根本性的變革才會發生。這種警覺性讓孩子能夠自我批評,並且保持敏銳,從而形成自己的理念、判斷力並做出行動。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與他人、自然和人類所創造的工具之間建立正確的關係至關重要。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學家,是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緊密相關的思想大師,在東西方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他一生的教誨都在幫助人類從恐懼中徹底解脫,體會生活的真正樂趣。他的五十餘本著作,全是由演講和談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被譯成47種文字,廣傳世界各地。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和學生們的談話
第一章 關於教育
第二章 關於宗教精神和科學思維
第三章 關於知識和智慧
第四章 關於自由和秩序
第五章 關於敏感
第六章 關於恐懼
第七章 關於暴力
第八章 關於形象的建立
第九章 關於行為

第二部分 和老師們的談話
第十章 關於正確的教育
第十一章 關於遠見
第十二章 關於行動
第十三章 關於真正的拒絕
第十四章 關於競爭
第十五章 關於恐懼
第十六章 關於教與學
第十七章 關於好的頭腦
第十八章 關於負面的問題
第十九章 關於冥想和教育
第二十章 讓一切都開花

文摘

第一章
關於教育
你們知道嗎,你們居住的山谷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山谷之一,它有一種很特別的氛圍。你們注意到了嗎,尤其在晚上和清晨整個山谷瀰漫著一種靜謐?我相信,這周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脈,還沒有被人們破壞。現如今,無論你到哪裡去,到城市裡去或是其他的地方,都能看到人們在破壞自然,砍伐樹木去建造更多的房子,汽車和工業發展造成空氣污染。人們也在破壞動物的生存環境,現在老虎已經所剩無幾。人類在破壞所有事物,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出生,需要越來越多的生存空間。漸漸地,人類的這種破壞蔓延到了全世界。所以,來到這樣一個人很少、自然未被破壞、安靜、祥和、美麗的地方,人往往會被震動。我每一次來到這裡,都會感到這片土地的神奇,但是可能居住在這裡的你已經對這一切習以為常了。你不再欣賞那些山脈,也不再聆聽鳥兒的歌唱或是風兒吹拂樹葉的聲音。所以,你們漸漸地變得對這一切漠不關心。

教育並不只是從書本上學習,記住一些史實或數據,更是學會去看書本上講的到底是什麼,是否正確。所有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通過考試,得到一個學位和一份工作,結婚生子過日子。教育的意義更在於學會去聆聽鳥鳴、仰望天空、欣賞樹的美和山的輪廓,去感受它們,真正直接地和自然產生聯結。很不幸,當你漸漸長大,這種聽和看的本能會消失,因為你內心充滿了焦慮和擔憂,你想要更多的錢、更好的車、更多的孩子或者希望你沒有生那么多孩子。你變得心懷妒忌、野心勃勃、貪得無厭,所以你失去了欣賞地球之美的那份敏感。你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你肯定也在關注著時事 ——戰爭、叛亂、國家之間的衝突。印度也存在矛盾和紛爭 ——越來越多的人出生,貧窮,生活環境污穢不堪,人們變得麻木無情,不關心其他人生活得怎么樣,只要他們自己是安全的。而你所受的教育就是讓你融入這樣的生活。你意識到這個世界的瘋狂和不合理了嗎?打架、爭吵、欺凌弱小、彼此傾軋,人們似乎陷入了瘋狂。而你長大後就要融入這一切——你覺得這樣正確嗎?這是教育的意義所在嗎?難道教育就是要指導你心甘情願或者勉強地融入這個稱為社會的瘋狂的結構中嗎?而且,你知道在全世界範圍內宗教領域正在發生什麼嗎?人們的信仰正在崩潰瓦解,宗教僅僅是大規模宣傳的產物罷了。

因為你還年輕,對生活沒什麼經驗,所以還保有那份純真,你能發現存在於這地球上的美,並對它生出感情嗎?你能否保持這種感情?如果不這樣做,你長大後就會順應屈從於這個社會,因為這是最簡單的生存之道。長大後,一些人會試圖反抗,但是反抗本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另一些人會試圖逃離社會,但是這種逃離並無意義。你不得不改變社會,但這無法通過剝奪其他人的生命而實現。你和我就是這個社會,你和我建造了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所以,你不得不改變自己。你不能僅僅融入這個畸形的社會就萬事大吉了。所以,你現在能做些什麼呢?

而你,現在住在這個如此特別的山谷里,願意被捲入另一個世界的紛爭、困擾、戰亂和仇恨中嗎?你難道願意順應、融入、接受那些陳舊的價值觀嗎?你知道那些價值觀是什麼——金錢、地位、名望、權力。這些所有人都想要,社會也期待你認同和融入這種價值體系中。但是如果你現在開始思考、觀察、學習,不是從書本中,而是通過你自己去觀察和聆聽發生在你周圍的一切,你會成長為另一種人——關懷他人、有感情、有愛心。這樣,你才能過一種真正虔誠的生活。

所以,去觀察自然吧,去觀察羅望子樹、開花的芒果樹,去聆聽鳥兒在清晨和夜晚的歌唱,去看那晴朗的天空、繁星,去感受日落西山的非凡之美,去欣賞所有的顏色、落於樹葉上的光輝,以及土地的美和肥沃。看過這樣的美,再去感受那個充滿殘忍、暴力的醜陋世界,你會做些什麼呢?

你知道 “專注 ”的含義嗎?當你專注於某事,你會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你更清晰地聽到鳥兒的歌唱,更能辨別各種不同的聲音。當你很專注地去觀察一棵樹,你會看到那棵樹的全然之美。你會看到樹葉、枝丫,你會看到風兒在樹間嬉戲。當你投入而專注時,你會看得異常清晰。你這樣做過嗎?專注不同於精神集中。當你僅僅精神集中時,你並沒有觀察到什麼東西。但是當你專注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現在,請注意 ——看那些樹和影子,以及清風拂過的樹葉,看樹的形狀,看這種樹在所有樹中占了多少比例,看透過樹葉落在枝丫和樹幹上的光線,將這棵樹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專注力在課堂上非常重要,在課堂之外,或者在吃飯和走路的時候,同樣重要。專注力是非凡的。

我想問你們一些事情。你們為什麼受教育?你們明白我的問題嗎?你們的父母將你們送到學校,學習數學、地理、歷史。但這么做是為什麼呢?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你們通過考試、拿到學位的目的又是什麼?是為了結婚、找到一份工作,像成千上萬人那樣過日子嗎?你們打算這樣做嗎?這是你們受教育的意義嗎?你們明白我在講什麼嗎?這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全世界都在質問什麼才是教育的根基。我們看到的只是教育如何被利用。無論是在俄羅斯、中國、美國、歐洲還是印度,教育難道就是為了讓孩子屈從和適應社會並被吸入這個已經流淌了幾千年的強大洪流中嗎?這就是教育嗎?還是教育實際上應該與此完全不同?

教育能否保證人的頭腦不被吸入強大的主流社會文化洪流中並被破壞?教育能否保證頭腦不被那個方向所吸引,讓你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頭腦,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過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你們可以得到那樣的教育嗎?還是你們將允許父母、社會去為你們作決定,敦促你們成為主流社會的一員?真正的教育的意義在於保證人的頭腦不僅有能力高效地掌握數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而且永遠都不會被社會同化。現在,我們稱為 “生活”的這個主流非常腐敗、不道德、充滿暴力而又貪婪。這就是我們的主流文化。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正確的教育使學生學會經得起所有的誘惑,不受所有的影響,對抗這種文明和文化的獸行。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歷史的轉折點,現在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文化,一種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不是基於消費主義和工業化,而是基於一種真正的從善如流的虔誠的文化。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通過教育培養一種不貪婪、不嫉妒的頭腦呢?我們如何培養無須野心勃勃,但卻非凡活躍和高效、能辨別生活真諦的頭腦呢?

現在,讓我們看看教育的真正含義和目的是什麼。你們的頭腦,已經被社會和你所處的文化影響和塑造,是否可以被教育改變,從而在任何環境下你們都不會受到主流社會那些不良傾向的誘惑?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不同的教育——真正符合“教育”這個詞最本質意義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生從老師那裡獲取有關數學、歷史或地理的相關知識,而且老師在傳授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發生真正的改變。你們要學會不想當然地接受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也不僅僅重複別人說了什麼。

我認為你們應該問自己這些問題,不是偶爾,而是每一天都要問,並去尋找答案。聆聽所有事物——聆聽鳥兒的歌唱,聆聽牛的叫聲。學習有關你自己的一切,因為如果你從自己這裡開始認知自我,那么你就不是一個過著“二手生活”的人。所以,我建議你們從現在開始探索如何才能生活得完全不一樣。這很困難,恐怕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喜歡找到容易的生存之道。我們喜歡重複別人說過的話,別人做過的事,因為這是最簡單的生活方式——盲從舊有模式。我們必須理解何謂“不盲從”,何謂“沒有恐懼的生活”。

這是你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教你如何度過一生——沒有書本,也沒有大師能這么做。你必須從自己這裡學習,而不是從書本上找答案。你能從自己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這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也是一個令人著迷的過程。從自己這裡學習有關自我的一切,你會得到智慧,從而過上非凡的、幸福美好的生活。難道不是嗎?現在,你們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嗎?

學生: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冷酷無情的人,怎樣才可以改變這些人呢?

克:你為什麼在意如何改變其他人呢?要改變你自己,否則,在成長的過程中你也會變得冷酷無情。上一代人正在老去,而你們這一代正在長大成人。如果你們最終也變得冷酷無情,你們建立的社會將和現在的一樣。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自己不要變得冷酷無情。當你說這些都是上一代人的問題時,你觀察他們了嗎?你能理解他們的感受嗎?如果你這么做了,你會設法改變自己,並用行動來證明。這樣的行動非常了不起。但是往往我們想改變所有人而不想改變自己,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自己不想改變,而只想讓其他人改變,這樣我們自己可以繼續做冷酷無情之人;我們希望環境改變,使我們能按照自己以往的方式繼續生活。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學生:你要求我們改變,那我們要變成什麼樣子呢?

克:你不能變成一隻猴子。或許你想,但是你做不到。現在,當你說 “我一定要改變,我一定要變成什麼樣子”時,這個“變成什麼樣子”是你創造出的一個模式,不是嗎?你意識到這點了嗎?比如,你是暴力的或者貪婪的,你想變成一個不貪婪的人。不想做貪婪的人是另一種形式的“貪婪”,不是嗎?但是如果你說,“我是貪婪的,我想找出這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我是貪婪的,貪婪都涉及哪些方面”,那么,當你理解了什麼是“貪婪”時,你就不會再貪婪了。

讓我解釋一下。比如,我很貪婪並且我因此而掙扎,努力做到不貪婪。我已經有了一個想法,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不貪婪”是怎樣的圖景。所以,我遵循這個我認為“不貪婪”的概念。

如果我觀察自己的貪婪,明白了自己為什麼貪婪,看清了貪婪的本質,貪婪的結構,我就不會貪婪了。因此,從貪婪中解脫和試圖變得“不貪婪”是完全不同的。你能看到其中的差別嗎?從貪婪中完全解脫出來與你說“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好人,所以我一定不能貪婪”是完全不同的。昨天晚上我在想,自從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山谷,到現在已經有差不多40年了。人們來了又走。有的樹已經死了,新的樹又長了出來。孩子們來了,上學,成為工程師、家庭主婦,然後消失在人群中。我在機場或者在一些會議上偶爾見到他們,他們成為了很普通的人。而如果你不非常小心的話,最終你也會成為那個樣子。

學生:你所說的“普通”是什麼意思?

克:和其他所有人一樣——有他們的憂慮,和他們一樣腐敗、暴力、殘酷、冷漠,想找一份工作,保有一份工作,在那個職位上乾到死。這就是所謂的“普通”——生活中沒有任何新鮮的東西,沒有喜悅,也感覺不到好奇、刺激、激情,不覺得生命中有什麼值得探索深究的,而只是順應服從,這就是我所說的普通。這是一種機械的活法,例行公事,無聊至極。

學生:我們怎樣才能擺脫“普通”呢?

克:別做普通的人。你不能根除“普通”,只能選擇不做那樣的人。

學生:怎么做,先生?

克:這並不是關於“怎樣做”的問題,這是最有破壞性的問題之一。“告訴我怎樣做?”世界各地的人們一直都在這樣問。如果你看到一條蛇,一條有毒的眼鏡蛇,你不會說 “請告訴我怎么逃跑 ”,你只是逃跑而已。同樣,如果你發覺你是普通的,那么逃跑,離開這種生活模式,不是明天,而是立刻。現在我想提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人們總是喜歡談論“冥想”,對嗎?

學生:是的。

克:你們對“冥想”一無所知,我很高興,因為對它一無所知,你們就可以學習它。這就好像你不會法語、拉丁語或義大利語。因為不會,你可以學,可以像初學者那樣學。那些已經知道“冥想”為何物的人,必須先擺脫對“冥想”的固有觀念和認知,然後才可以真正學到。你明白這裡的差別嗎?因為你不知道“冥想”是什麼,那就來學習它。學習冥想,你需要了解你的頭腦是怎樣運作的。你必須觀察,好似觀察一條從牆上爬過的蜥蜴。你看到它的四腳,看到那四腳是如何緊抓牆壁的,當你觀察的時候,你看到了所有的動作。同樣,觀察你自己的思想,別試圖更正它、壓抑它,別說“這太難了”。只是觀察,現在就做,今天早上就做。

首先,紋絲不動地坐好。舒服地坐好,盤腿,要坐得紋絲不動,閉上雙眼,保持眼睛不動。你明白嗎?你的眼球很容易轉動,試著讓它們完全不動,把這當成一個遊戲。當你完全安靜下來,看看你正在想什麼,就好像觀察剛剛提到的蜥蜴那樣觀察你的思想——觀察它是如何運作的,一個想法一個想法地觀察。這樣你就開始學習,開始觀察了。

當你觀察自己的思想的時候,觀察一個個想法是怎樣不斷地冒出來的。你有沒有同時在評判,“這是一個好想法,那是一個壞想法”?無論晚上睡覺前,還是走路的時候,都要注意觀察你的思想。僅僅是觀察,不要更正它。這將是你學習冥想的開始。現在,安靜地坐著,閉上眼睛並保持眼球靜止不動。觀察你的思想,你就是在學習了。學習只要開始了,將永無止境。

序言

出版前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於印度,13歲時被通神學會收養,這個學會認為克里希那穆提就是它一直宣揚的“世界導師 ”。克里希那穆提很快成長為一位強有力的、堅定的、與眾不同的導師,他的談話、著作不是關於某種具體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於整個世界的。他堅決否認別人強加給他的救世主形象,並於1929年解散了圍繞他而建立的大規模的、富有的組織,並宣布真理是無路之境,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學或教派發現。
克里希那穆提終其一生都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所謂的導師地位。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聽眾,但並不自封權威,不收弟子,總是以一個個體的身份同另外一個個體交談。其宣講的核心論點是世界的根本轉變只有通過個體意識的轉變才能實現。他一直都在強調有必要了解自我,了解宗教和民族主義對人類心靈的約束性與分裂性的影響。他總是強調開放心靈的必要性,因為“腦部空間蘊含著無法想像的能量”,這似乎是他創造性的源泉以及能夠產生廣泛影響的關鍵。
他堅持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直至1986年逝世,時年90歲。他的談話、對話、日記和信札已被收集整理為60餘本書,這套書就是根據其留下的浩繁的資料編纂而成。這套書中,每一本都集中探討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亟待澄清的問題。

前言

這本書出自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瑞希山谷學校(位於安得拉邦)及瑞傑哈特學校(位於瓦拉納西市)與學生和老師們的談話和討論。這些學校由克里希那穆提印度基金會運作,旨在創建一個環境,把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誨傳達給孩子們。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改變人的心靈和創建新的文化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孩子被教授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也被賦予清醒的思考、感覺和行動能力,這種根本性的變革才會發生。這種警覺性讓孩子能夠自我批評,並且保持敏銳,從而形成自己的理念、判斷力並做出行動。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與他人、自然和人類所創造的工具之間建立正確的關係至關重要。
今天,人們對世界各地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各種體系提出了質疑。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現有模式已經失敗了,人類和複雜的現代社會間缺乏關聯性。生態危機和日益嚴峻的貧窮、飢餓、暴力迫使人們不得不面對人類社會的現實。在這樣的時刻,對教育方法提出全新的理念是必要的。

克里希那穆提對我們文化的根基提出了質疑。他不僅對教育結構發起挑戰,還對人類心靈和生活的本質和質量進行探索。和所有其他拯救教育體系或提出替代方案的嘗試不同,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打破了文化邊界,創立了一套全新的價值體系,這些價值體系反過來又可以創建一個全新的文明和全新的社會。
對克里希那穆提而言,只有同時擁有宗教精神和科學態度,一種新的思維才可能形成。科學態度和宗教精神不是兩個平行、沒有交集的過程,不是互不相融的兩種不同的運動,而是一種植根於智慧之中並富有創造力的新的運動。
克里希那穆提談到兩個可被人類利用的工具:知識工具,藉助它可以掌握科學技能;智慧,來自於觀察和自知。
雖然克里希那穆提重視對智慧的培養,強調擁有敏銳、清晰、善於分析和精確思維的必要性,但他更重視對內在和外在世界的批判意識、在各個層次上對權威的拒絕,以及在智慧和敏感度方面的和諧平衡。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教育最基本的任務之一,在於發現在哪些領域知識和技能是必需的,在哪些地方它們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那些知識無關緊要的領域存在其意義的時候,才會發現一個全新的維度,才會激發新的能量和人腦仍未被開發的潛能。
對於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未被解決的問題和挑戰之一是有關自由和秩序的問題 ——一個孩子如何在自由中長大,同時又擁有一種深深的內在秩序感。秩序正是自由的根基。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自由沒有終點,每時每刻都在延伸。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自由的本質,而秩序是自由的固有部分。
學生在學校中度過的時光必須給他留下芬芳和愉悅。只有在沒有競爭、沒有權威,教與學同時發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時參與學習這一活動的時候,這才可能發生。與很多宗教團體採用的宗教傳播方式不同,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真正世俗的,但其中又有深刻的宗教思維。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誨,與傳統上老師與學生、大師與追隨者之間的關係有所不同。傳統的途徑基本上是分層次的,其中有老師,他是教育者;有學生,他是受教育者。在克里希那穆提來看,老師和學生處在同一個層面上,通過質疑和回響進行溝通。通過質疑,問題的最深處暴露在外,並被理解,從而照亮師生的心靈。
為可以將此書奉獻給學生和老師們而深感榮幸。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基金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