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克萊姆佩勒 (Otto Klemperer), 1885年5月14日生於弗羅克勞(前稱布雷斯勞), 1973年7月6日逝世於蘇黎世,是德國指揮家作曲家, 晚年獲得以色列國籍,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托·克萊姆佩勒
- 外文名:Otto Klemperer
- 國籍:以色列
- 出生地:德國弗羅克勞
- 出生日期:1885年5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3年7月6日
- 職業:著名指揮家、作曲家
- 主要成就: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職業生涯,評價,支持現代派和先鋒派作曲家,秉承德奧浪漫主義傳統,
職業生涯
克萊姆佩勒生於弗羅克勞。 他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開始學習,後來到柏林跟隨漢斯·菲茨納繼續學習。當他於1905年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時,結識了馬勒。兩人成為朋友,1907年經馬勒推薦,克萊姆佩勒在布拉格當上了德國地方劇院的樂隊長。1910年他協助馬勒首演後者的第8交響曲。
後來他到了漢堡 (1910 – 1912)和巴門 (1912 – 1913)的市立劇院任職。 從1914到1917年他是漢斯·菲茨納在斯特拉斯堡的代理人。後來則成為科隆(1917 – 1924)歌劇院首席指揮。 1919年他在科隆與歌手約翰娜·蓋斯勒結婚。
在威斯巴登 國立劇院(1924 – 1927)任職後,他接著就到了柏林的克羅爾歌劇院。克萊姆佩勒以演繹他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出名,阿諾·勛伯格的《期待》,揚那切克的《死屋手記》,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和保羅·欣德米特的《卡地亞克》,但也曾指揮諸如巴赫的b小調彌撒等傳統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返回歐洲並於1947 – 1950年間成為布達佩斯國立歌劇院音樂指導。1953年,當他與蒙特婁交響樂團還有三年契約在身時,遷往了倫敦,1959年成為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後支持愛樂樂團團員對抗里格的解散行動,組織新愛樂樂團,他擔任了藝術指導的職務。
晚年的克萊姆佩勒部分癱瘓,這是1939年一次頭部腫瘤手術的後遺症。 除此之外,他患有狂躁抑鬱症,此病經常發作,為此他不得不經常去醫院接受治療。但即使如此,他直到1971年仍活躍于樂壇。1971年他退休,直到1973年逝世於蘇黎世。
評價
克萊姆佩勒早年即作為馬勒的助手開始職業生涯,他對於馬勒的作品,特別是馬勒第二交響曲的演繹一直具有經典文獻的地位;克萊姆佩勒二三十年代大力提攜的一批現代派作曲家,特別是他們的歌劇作品,也一直以克萊姆佩勒的詮釋為經典;五十年代早期,克萊姆佩勒也成嘗試以古樂復興風格演繹巴赫的作品;至五六十年代,克萊姆佩勒成為當時唱片業如日中天的百代公司的看家指揮,他對於德奧傳統作品,即從巴赫,莫扎特,到貝多芬,及至孟德爾頌,舒伯特以後,再一直到華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乃至馬勒,布魯克納的交響樂作品,都給出過權威性的詮釋。
支持現代派和先鋒派作曲家
作為指揮家的克萊姆佩勒早年以積極支持現代派和先鋒派作曲家而知名,二戰後則成為德奧傳統作品最著名的演繹者,這其中的轉變,他自述只是隨著聽眾興趣的轉移,但是研究者亦認為也包含了他自身興趣的變化。與此類似的是,曾有人問克萊姆佩勒馬勒與布魯克納的作品,形式風格都頗多類似之處,為何克萊姆佩勒專心於推廣馬勒的作品,克萊姆佩勒答曰,因馬勒曾為其介紹工作。這樣似是而非的答案隱藏了克萊姆佩勒真正的審美偏好。
秉承德奧浪漫主義傳統
雖然克萊姆佩勒曾在百代公司留下了許多大樂隊演繹巴赫作品的經典錄音,但是他在布達佩斯國家歌劇院期間,卻是歐洲古樂復興運動的先行者之一,倡導使用簡化編制的樂隊。
克萊姆佩勒推崇現場演繹,他曾斥錄音室錄音為無稽,但其身後卻以大量的錄音室經典錄音而著名。
雖然作為作曲家的克萊姆佩勒不是很出名,但他寫有大量作品,計有6部交響曲,一首彌撒曲,9首弦樂四重奏,大約100首歌曲和一部歌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