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麥昂人化石於1868年發現於法國克羅麥昂村,故稱克羅麥昂人,隸屬於新生代第四季:人類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克羅麥昂人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靈長目
- 科:人科
- 屬:人屬
- 種:直立人
- 亞種:克羅麥昂人
- 分布區域:法國克羅麥昂村
化石特點,文化特點,氣候特點,起源問題,母系氏族,白人,
化石特點
眶間距離較窄,鼻狹,腦容量大;身材高大,四肢骨髓腔較大,骨嵴顯著;這些特徵與現代人接近。
文化特點
他們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總體來說,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氣候特點
這個時期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特徵表現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冰期、間冰期的更替。所謂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顯 著變冷的時期,表現為極地冰蓋和高山冰川規模擴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遷徙和部分絕滅。間冰期則是間於兩次冰期間的溫暖時期,表現為冰川消融和大規模後退,河湖發育,生物繁茂。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在地層中留下了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和相應的動植物化石。第四紀地質學通過對古冰川堆積物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確定了冰期和間冰期的序列和次數,基本搞清了史前時期冰川古氣候演變過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經典的冰期序列劃分是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學者們曾將這裡的更世時期劃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 成為世界各地比較的標準。中國東部的冰川古氣候的研究始於本世紀 20 年代。 1920 年前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後來又在廬山、天目山、黃山和雲南點蒼山等在有所發現,從而確定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礎。之後,許多學者又對第四紀古氣候及其演變過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確定了龍川、鄱陽、大姑、廬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 70 年代,楊子賡等人通過對河北平原若干鑽孔岩心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的存在。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中國第四紀冰期序列,並可和歐洲冰期劃分方案相對應。
哺乳動物的大規模遷徙事件也是第四紀氣候演變的重要證據。徐欽琦通過對大量的動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紀中 國東部至少發生過四次哺乳動物南遷的事件。第一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40 萬年前後,標誌是大量喜暖的鹿類如山西軸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華北普遍消失,意味著發生了降溫事件。第二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 90 萬年前後,標誌是大熊貓、獵豹、劍齒象、爪獸等喜暖動物在華北消失,表明這些動物因寒冷氣候的到來而南遷。第三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 28 萬年前後,標誌是居氏巨河狸、變異倉鼠、腫骨鹿等北方動物侵入到長江以南的和縣,說明這次降溫事件比前兩次更劇烈。第四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 1.8 萬年前後,標誌是北方型動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帶,是更新世最嚴酷的降溫事件。上述動物南遷事件可分別與鄱陽、大姑、廬山、大理冰期相對應。
起源問題
現代人,即人類進化史上的最新階段--晚期智人。對於晚期智人的由來,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而且直到今天也不 能說這個問題已經解決。如果我們將西歐典型尼人與克羅馬農人,或大荔人與山頂洞人的頭骨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較,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典型尼人的頭顱又長又低,兩側突出,腦後枕骨像是一個外伸的凸起,額骨向後傾斜,顯得很平坦,眉嵴骨十分厚重。然而克羅馬農人的頭顱很高,胸後枕骨較圓,頭骨兩側較垂直,額部也垂直,顯得很高。眼眶上沒有粗大的眉嵴。臉部的差異也很明顯,尼人臉面前向前凸出,長有一個很大的鼻子以及碩大而無下頦的下巴。而克羅馬農人臉面平,鼻窄,下巴頦突出,已與我們現代人完全一樣。在19世紀,大部分人類進化學者並不將尼人看作是現代人的直系祖先,因為尼人的體質特徵過於類似"猿"。當時的觀點是將克羅馬農人以外的其他化石人類,如中國猿人、爪哇猿人以及尼人都看作是滅絕的旁支。然而到了本世紀20年代,學術界基本上承認尼人是現代人的直系祖先。
母系氏族
1、世系按母系血繁計算。
第一個氏族成員,不管其性別如何,她或他都屬於母親所在的氏族,而不屬於她或他父親的氏族。父親是氏族以外的人。
當時人們信仰氏族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人們就把該物視為自己的祖先,這就是圖騰。古代有些姓氏來源於圖騰,並從女字。如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稱雞卵為“雞子”,商人以子為姓。姜嫄履巨人跡而生周朝祖先棄,周人以姬(跡)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為嬴氏。這是他們的母系與某種圖騰的結合而生人類的見證,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媯、姞、安、晏、婁、嫪、妘等,多從女字旁,而姓本身是由女、生組成,這是姓氏從女,世系按母系血緣計算的反映。
2、婦女在生產起重要作用。
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漁獵活動,婦女從事採集活動,採集活動比漁獵活動的收穫穩定,供氏族成員糊 口度日。婦女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發現了植物生長成熟的條件,經過反覆實踐,反覆認識,對作物生長的規律有了認識,終於由婦女發現了農業,在北方從狗尾草中培養出了穀子,在南方從野生稻中培植成了稻子,時間在六七千年前,形成了刀耕火種的鋤耕農業,因農業的發展,可以擠出一些糧食餵養動物,逐漸馴養出了狗、馬、羊、雞、豬等牲畜,出現了畜牧業。同時,出現了制陶業、編織等,這些活動主要由婦女從事工作,而男子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漁獵生產中,參加農業、畜牧業活動不多。農業、畜牧業,再加上古老的採集活動,就使婦女成為生活資料的主要尋求者和加工者。同時,婦女還是管理住所、保護火種、撫育子女、從事制陶、紡織和縫紉等工作的承擔者,這些活動與男子的漁獵生產活動比較起來,既穩定又重要,領域也寬廣,從而奠定了婦女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會的基礎。後來,婦女淪為奴隸般的地步,正是因為喪失了這種重要的經濟基礎。
3、財務由氏族集體繼承
母系氏族社會,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集體勞動,共同使用勞動產品。無論是陶瓷,還是倉庫,這都是公共的, 氏族成員死後,隨葬品也差別不大。財產由集體繼承,如永寧納西族,祖母死後,氏族的財產如故,仍是母系氏族的財務,實際上是其子女集體繼承。到於她個人的衣物和裝飾品,有些用於隨葬,有些歸其女兒使用;舅舅的衣飾由外甥繼承,男女在財務上是平等的,都有繼承權。但是,男子的財產不能,也不可能傳給他的子女,回為後者是外氏族的成員。繼承制有兩個特點:一是集體性,由於財產為氏族所有,也由氏族集體繼承,任何人都無權私自支配或者單獨繼承。二是按母系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系,母系傳給女兒,氏族的男性成員的子女無繼承權。
4、實行從母方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