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克木人
Khmu
克木人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文化群體,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西南部和
中南半島北部。他們分布的區域分別屬於中國,越南,
寮國,緬甸,
高棉,泰國等國家。克木人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就是圖騰崇拜,在克木社會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圖騰崇拜,同一圖騰姓氏的人不能結婚。克木人的宗教可以稱為一種
原始宗教,他們信仰鬼神,信仰自己的祖先。每個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樹下擺一塊畫有人像的石頭,每年一、二月開發坡地之前,搭一棚子舉行祭祀儀式。每個家庭供有祖先靈位,一般在夜間祭祖。祭祖時 ,人們要模仿本族圖騰(如虎或鳥)的動作。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夫兄弟婚、妻姊妹婚相當普遍。保存母系氏族殘餘,招婿之風盛行,舅父在家中具有重要地位。個別地區還有群婚現象。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
克木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
克木人是中國一個人口較少的族體,分布在雲南省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
勐臘和
景洪市郊區,屬於“
百濮”群體之一,中國克木人分“達邁老”,“達邁交”和“達邁泐”三支,“達邁老”遷自
寮國,“達邁交”遷自越南,“達邁泐”為土著。
克木人沒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語言,與
布朗語、佤語、崩龍語以及
高棉的
高棉語關係密切,屬孟高棉語族。 克木人主要從事旱地農業,過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
圖騰制度的存在,對規範克木人的通婚範圍有很重要的作用,採用
外婚制,因圖騰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通婚集團,通過婚姻的連結,形成了更大的社會互動網路。
分布
克木人信鬼神,祭供祖先,崇拜
圖騰。多住山坡,村寨稀疏。長期過著游耕生活,以玉米、薯類和豆類為主食。主要農具為打塘點種的尖棒,長達5米,一端包鐵尖,另一端裝響器,播種時,在“樂聲”中邊跳舞邊掘塘。運輸工具主要是用大型背簍。
歷史
克木人很早就生活在西雙版納以至寮國北部邊境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西雙版納邊境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據在勐臘縣的調查,該縣從今尚勇的轄區的到勐滿一帶,曾經是克木人早期的集中聚居區域,方園近百華里,建立過一百多個村寨,有類似部落聯盟的大酋長,有兵員“決、悶賀先乾”(即一萬個矛兵、十萬個弩箭手),當時,克木人在這一帶辛勤開荒種地,在磨歇鑿井熬鹽。鼎盛時期,克木人生活富庶、安居樂業。同時,由於麻歇鹽的品質優良,遠銷四方,當時的勐交(今越南)、勐老(今寮國)、景東(今緬甸景棟)、景先、景海(泰國今景邁府一帶)的商人,紛紛前來販運,一隊隊馱鹽的馬幫雲集麻歇。麻歇曾一度成為遠近有名的交易大集市。
另據傳說,南來的交人(勐交)過去曾經派攻打過勐臘克木人的中心區——“拱補法”(即天峰山)。在抗擊交人入中,克木人居高臨下,用擂石和弩箭阻擊交人。交人屢攻不下,企圖用火攻,他們用壯羊三千隻,羊角上綁上蠟燭,入夜時點燃羊角上的蠟燭以後,再驅趕羊群狂奔開路,向天峰山發起勐攻。見此情況,機智勇敢於的克木人沉著應戰,他們及時將擂石分成兩層,用第一層阻擊羊群。當帶火的羊群被第一層擂石砸死、交人蜂擁而上時,克木人的第二層擂石頓時傾瀉而下,加之弩箭發齊,交人死傷慘重,倖存者落荒而逃。克木人取得了勝利,保衛了家園。
後來,克木人被傣族土司征服而淪落為奴隸。他們每年要定期輪流下山為傣族土司服各種勞役,如搭曬台養象、割馬草、舂米、掃馬廄等等,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在這漫長的受壓迫、受奴役的歲月里,克木人無力抗爭,紛紛背井離鄉,到寮國等地尋找謀生的道路。其中有的生來又遷回故土,有的長期在外定居,以致造成人口銳減。據調查,現今克木人的村寨,也並不是往日村寨的直線延續,而是歷盡滄桑,在多次輾轉遷徙中分分合合,在從妻居的婚姻制下,有進有出所以每個村寨的成員,他們的血統都具有多元性。比如,景洪縣曼播寨的克木人就說他們的祖先是勐宋(今越南)土司賠嫁公主的四對男女青年的後裔,以及後來外民族成員遷到這裡與克木人融合,發展為21世紀初的500多人。勐臘縣曼種寨的克木人也自稱他們的祖先來自寮國。據當地克木人作為賠償,給勐捧土司養象,後來因死亡、逃跑以及遷徙,只剩下21世紀初的二十戶人家。
當然,這些都不足於作為史實來論證克木人的先民。但從克木人的頒現狀看,大多是跨境而居。另外,西雙版納的克木人與寮國、泰國境內的克姆族以及越南北部的高目族(克木、克姆、高目都是漢文翻譯時的異寫)在語言、休質形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相似。再加上中老邊境的克木(或克姆)人長期在經濟上互相依存,文化上互相交流、以及互相通婚、自由遷徙,多方面的歷史淵源,形成了今日的跨境面居的狀況。
據漢文史籍記載,早期頒在西雙版納以至寮國北部邊境地區的克木人,屬於“百濮”群體之一。譬如,有關創世紀和人類起源問題的傳說故事,就有許多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傳說相似。其中有這樣一段。
克木人居住環境 克木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講話時的發音經常出現明顯的彈舌音。它與布朗語、佤族、德昂族以及高棉的高棉語關係密切,在語音、語法特點等方面基本一致,都屬於孟高棉語族。據勐臘縣人民政府的同志和勐臘一帶的克木人反映,他們在觀看西哈努克訪問我國的紀錄片時,能聽懂西哈努克的講話。還有的克木人喜歡收聽高棉的廣播。另據反映,克木人語中原來有自己的數詞,有從1~10的基數詞不達意,但後來由於長期受傣語影響,數詞不達意全部改用傣語。解放後,在克木人居住的村寨使用漢字和傣文,並用這兩種文字進行教學。21世紀初,克木人中有部分人已經初步掌握了傣文和漢文。
據考察,克木人和各民族一樣,在古代曾經歷過從原始游群過渡到氏族公社的階段,至還仍然保留著母系制社會以及由母系制向父系制社會過渡的氏族制遺蹟。比如,在氏族制下,人們開始過著以血緣為基礎的集體的社會生活,各血緣集團(即氏族)之間為了通婚、交往等需要,為了彼此有所區別,就分別以他們經常接觸到的植物和他們熟悉的動物,以及其他自然物。就其氏族圖騰來看,至今還保留著它原始樸素的遺蹟。勐臘、景洪兩縣的克木人,每個氏族都是以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對象。主要有虎氏、水鳥氏、小瓦雀氏、牛屎雀、野貓氏、白頭翁氏、水獺氏、八哥(鳥)氏、犀鳥氏、破臉狗氏、孔雀氏、水葫蘆(鳥)氏、秧雞氏、樹蕨氏、細白花氏等等,共 20餘種。再一個明顯特點是,克木人的每個村寨都有若干氏族,克木語叫作“達”,即祖先的意思。既有男性氏族,也有女性氏族。以勐臘縣暖養寨為例:全寨共 22戶人家,按男、女戶主的姓氏(圖騰)劃分,有水鳥氏14人,虎氏14人,長尾鳥氏4人,野貓氏3人,小瓦雀2人、孔雀氏、水葫蘆(鳥)氏1人。具體講,就是在克木人的每個家庭里,夫妻之間是分別屬於不同的氏族,所生的子女也按性別屬於不同的氏族,男孩歸屬父親的氏族,女孩歸屬母親的氏族。這樣,在一個家庭中,同時存在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據有關學者考證指出,這種情況生動說明:克木人曾經經過純粹的母系制社會,然後又從母系制社會向低度系制社會過渡。
婚俗
克木人是一個尚未確定族稱的少數民族,現有二千餘人,居住在雲南省景洪、金平縣和我國寮國接壤的勐臘縣邊境一帶。由於歷史的原因,克木人與外界的交往較晚,至今仍保留著氏族社會的痕跡。其中,原始的婚姻習俗十分惹人注目。
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雙方在節日活動和生產勞動中認識和了解後,女方可將意中人領回家。如果父母熱情款待,就意味著婚事可成;如果父母質問男方:“你來家裡乾什麼?”男方自知婚事告吹,便悄然離去。
克木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到女家的情況很普遍,婚禮大多女方家舉行。舉行婚禮前,男方要殺豬設宴。但是,殺好的豬必須由身強力壯的小伙子看守好,若被女家搶去,就要出錢去贖,贖不來,婚事就辦不成了。因此,寨里常常發生“搶肉戰”,女家“搶”過去,男方又“搶”回來,追得雞飛狗跳,叫聲笑聲不絕。
入宴前,新郎新娘隔門對唱,唱好了婚禮繼續進行,唱不好婚禮到此止步。因此,這是決定婚禮能否繼續舉行的關鍵。待客人入席坐定後,新娘便將屋門關起,新郎手端肉鍋,站在門外與新娘對歌,一問一答,十分精練。如新娘聽新郎唱得合拍,答的有理,才開門放新郎進屋,賓客才開宴;如新娘不滿意,新郎只好吃閉門羹,隔門聽音,不能進屋見新娘。
宴席上,大家用吸管吃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釀成的,做好後放在一個大壇里封口保存,遇到喜慶或節日,就往壇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吃酒時,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圍著酒罈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摻水,再吸,再摻水,直到酒味全盡方離席回家。誰中途退席,主人會不高興。
克木人嚴禁近親結婚,若有違反,男女均被視為“豬狗”,要舉行特殊的儀式,以示懲戒。儀式的內容有兩項:一項是在寨外的林子裡殺羊祭神,乞求消災免難。屆時,全寨的已婚者去吃,吃不完的就地倒掉,不準帶回寨子;一項是通婚男女四肢著地,學豬爬,到豬槽里吃糠。吃糠時,由老人口念咒語,用斧頭劈兩人臥地空檔,將槽內的糠分成兩半,以示通婚者已經分離。這種儀式帶有迷信色彩,說明克木人認識自然的能力還落後。但是,他們嚴格禁止近親婚配,無疑是人類優生學的一大進步,對本民族的繁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服飾
男女都穿藍布衣服。男服肥大,束腰帶,纏頭巾。婦女都有一件節日穿的藍色緊身短衫,胸襟刺繡,配有銀質鈕扣以及繡花腰帶和頭巾。喜歡講述古代故事和民間傳說。
宗教信仰
迷信神鬼,祭供祖先,崇拜
圖騰。每個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樹下擺一塊畫有人像的石頭,每年一、二月開發坡地之前,搭一棚子舉行祭祀儀式。每個家庭供有祖先靈位,一般在夜間祭祖。祭祖時,人們要模仿本族圖騰(如虎或鳥)的動作。
克木人以崇拜的圖騰為姓氏,這種姓氏有的用動物作姓氏如虎氏、野貓氏、松鼠氏、水獺氏、大靈貓氏、破臉狗氏、樹蜥氏、犀鳥氏、白頭翁氏、水鳥氏、
長尾鳥氏、小瓦雀氏、團雞氏、野雞氏、孔雀氏等6種;有的用植物作姓氏,有樹蕨氏和細白花氏兩種。每種姓氏都有它的來歷和傳說,如姓虎的人傳說他們的祖先被虎所害,後人一方面畏懼老虎,一方面又崇拜老虎,因此,把老虎作為這個氏族的標誌。克木人的傳遞方式也較奇特。一對夫婦所生的子女,子隨父姓,女隨母姓。各氏族的成員,對於代表自己祖先的動植物圖騰都十分敬畏。如虎氏姓的成員,特別愛護老虎。水鳥氏的成員,不能去捕水鳥,更不能去吃。
每個氏族只敬畏自己姓氏所代表圖騰的動植物,其他氏族則不受約束。
飲酒習俗
克木人是一個尚未識別的族群,現有二千餘人,居住在雲南省景洪、
金平縣和中國與
寮國接壤的勵臘縣邊境一帶。由於歷史的原因,克木人與外界的交往較晚,因而,他們的喝酒方式最為古老和奇特。在宴席上,大家用吸管飲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釀成的,做好後放在一個大罈子里封口保存,遇到喜慶或節日,就往壇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喝酒時,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圍著河壇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摻水,再吸,再接水,直到酒味全盡方離席回家。誰中途退席,主人會不高興。
鹽神傳說
大約八世紀時,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波達悶在磨歇河中捉魚時發現
鹽泉,景洪領主傣族的召阿牙叭先組織開發
鹽井並擔任“召哥”(鹽官),用巨木挖空作井壁,用竹筒引流滷水,以柴煎鹽,不僅當地人民受益,並銷到國外。磨歇鹽井所祭的鹽神“帝窪拉哥”,就是捉魚的克木人波達悶和傣族領主召阿牙叭先。每年三月第一個屬雞日祭神,平常年獻牲黑豬一頭,三年大祭獻牲黑牛一頭,每季均獻雞(雌雄各一)、獻酒、獻飯,並點燃臘燭。每到祭日要由
傣族村寨派人去請克木人一起祭祀,這一天克木人被奉為上賓。
著名節日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勐臘縣境內的克木人非常敬重
水牛,無論在水井上,還是在屋檐下,都要製作一些水牛頭圖案,供人們
敬奉。每當栽完秧後,克木人為了感謝水牛一年為人們耕作的辛勞,還要過一次水牛節。
栽完秧後,克木人要選一個吉日,給水牛過節。過節這天,主人要把牛拴在自家的竹樓下,在兩隻牛角上吊上紅花,然後,又在兩隻牛角上各點上一隻蠟燭。主人邊撫摸著水牛,邊說些感謝牛為人們耕作辛勞的話,還要在水牛前殺一隻公雞,並將一點雞血塗在牛角上。雞殺好煮熟後,主人要包一團糯米飯、兩隻雞翅膀、一些鹽巴和栽完秧留下的一把稻秧給牛吃。主人邊餵牛邊撒酒合掌,祝願牛無災無病,來年更好地為人們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