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及庫車境內石窟

克孜爾石窟及庫車境內石窟

克孜爾石窟 又稱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境東南,渭乾河峽谷段北岸,為新疆洞窟最多、壁畫最完整的石窟群,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約開創於東漢末年,早於內地石窟,元代開始廢棄。現有編號石窟235個,其中40號以東及60號以西,沙崖崩滑堆成斜坡,未見下層石窟,可能為碎石堆掩埋。較完整的有74窟,除個別窟有“天寶十三載”(754)、“貞元十年”(794)等漢文題記外,其他為龜茲文及近代維吾爾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克孜爾石窟及庫車境內石窟
  • 地理位置:拜城縣境東南,渭乾河峽谷段北岸
  • 著名景點:森木塞姆(意為細水長流)石窟
    瑪扎伯哈(意為墳院的果園)石窟
  • 又稱克孜爾千佛洞
簡介,庫車縣境四石窟,

簡介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庫車縣境。兩縣古為龜茲國,為西域佛教中心,佛寺甚多。已發現的石窟除著名的克孜爾(意為紅色)外,還有庫車縣境4處。  石窟中除供佛像作禮拜的“支提窟”外,也多供僧徒修行的“毗訶羅窟”。壁畫藝術以當地民族風格為主,漢族文化也有影響。不少佛教塑像被盜竊或已損壞。保存的優美壁畫有許多反映歷史上現實生活的畫面,如畜牧狩獵的場面,也有歌舞蹈、騎乘建築商業貿易的畫面。175 號窟有二牛抬槓耕作及用坎土曼鋤地圖像。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及供養人畫像是研究當時社會與服飾的珍貴資料;極樂圖中的“舞練”、“擊掌”等畫面是龜茲舞蹈的形象記載;使樂圖和使樂天圖描繪各種樂器演奏情景,有橫笛、琵琶、排簫、觱篥等龜茲樂器,還有獼猴、鹿、象、獅、虎、鳥類等動物畫面。

庫車縣境四石窟

①森木塞姆(意為細水長流)石窟,位於城東北40公里牙哈鄉河崖上。較完整的有52窟,上有大寺遺址,兩岸有寮房,大部為供佛像作禮拜的“支提窟”,形式與克孜爾同。只有第49號窟為“毗訶羅窟”,供僧人居住。石窟及壁畫大部被破壞,壁畫風格與克孜爾類似。突出題材為佛本生中獼猴故事畫,如獼猴王捨身救群猴,獼猴被鷙鳥所抓獅子王捨命相救,還有猿攀樹、騎鹿故事。石窟的創廢時間與克孜爾大致相同。②瑪扎伯哈(意為墳院的果園)石窟,位於牙哈鄉克內什村東南5公里山坡上。現存34窟多已崩塌,較完整的有4窟及僧房、儲藏室窟。壁畫有佛在鹿野苑、白鹿聽經圖等。③克孜喀拉罕(意為姑娘留在那裡)石窟,在庫車新城西北15公里山溝崖壁上。有編號者46窟,38個較完整,“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各半。11個窟有殘餘壁畫,多為佛本生故事中的鹿、猿、鳥等圖像,畫風較簡陋,開鑿時間約在東漢末年至北朝。有 2窟的甬道中有斷髮、披甲、佩劍、腳著長靴的武士供養人像,可看出當時龜茲武職官員的服飾。④庫木土拉(意為沙漠烽火台)石窟,又稱庫杜拉千佛洞。在城西南30公里渭乾河東岸。是現今新疆僅次於克孜爾石窟的第2大石窟群。共72窟,塑像已全毀,壁畫較完整者有31窟。其中特有題材為:34號窟有5~6層連環故事畫,每層中間有墨書龜茲文題記;出現許多經變畫,如西方淨土變、藥師變、彌勒變等;漢文題記多,次為龜茲文題記,說明盛唐以後漢文通行於龜茲地區。從壁畫及題記看,石窟開鑿於西晉時代,繁榮於盛唐以後,藝術風格頗受唐朝影響,是龜茲地區石窟藝術與中原藝術最接近的一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