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孜爾尕哈石窟
- 外文名:無
- 狀態:未正式對外開放
- 建立時間:公元5世紀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為保護文物,石窟至今未正式對外開放,參觀者需經新疆龜茲研究院批准,由工作人員帶領進入。
歷史沿革
石窟始建於公元5世紀,開鑿在東西寬170米,南北長300米範圍內的崖壁上。分為東西兩大組群,現存洞窟54個,編號洞窟46個,其中較完整的洞窟39個,有壁畫的洞窟13個。石窟建築形式多樣,按功能分有支提窟、僧房窟、講經堂、禪窟等;按窟頂形狀分有、平頂、券頂、穹廬頂、套斗頂、覆斗頂等。現存較完整的39個窟可劃分為5組,每組都具有禮拜、講經、禪修和居住等各種功能。石窟壁畫均是典型的龜茲風格,有佛本生故事40餘種,因緣故事20餘種,還有佛傳故事畫及龜茲文題記。全盛期的石窟壁畫展示了“曲鐵盤絲”畫法,色彩鮮明華麗,人物姿態自然,服飾華美多樣。其中以第30窟的八身飛天最為著名。
克孜爾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龜茲國都城最近的一處石窟寺,屬於國家寺院,是龜茲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佛教文化遺址。其中的講經窟在龜茲石窟中別具一格,其濃郁的龜茲畫風及珍稀的龜茲文題記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2001年06月25日,克孜爾尕哈石窟作為北朝至唐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