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Claudio Monteverdi,1567年5月15日—1643年11月29日),義大利傑出的歌劇作曲家,是前期巴羅克樂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二十歲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五聲部牧歌》,由此一舉成名。他的音樂猶如人的軀體,富有鮮明的個性和熾烈的熱情,從而將巴羅克音樂推向高潮。他注意吸取前人的經驗,巧妙地運用傳統的復調音樂手法,把樂曲的形式固定在歌劇中,並明確規定音樂的表現手法必須服從於戲劇情節的需要。他的歌劇感情色彩濃厚,重視對人物心理方面的刻畫,並首創以管弦樂隊來伴奏歌劇,為音樂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餘地。其作品大膽運用不協和和弦,利用序曲、重唱、間奏曲以加強戲劇音樂的表現力與舞台氣氛。又創用弓弦樂器的*
震音、撥弦奏法,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性能,為近代管弦樂法的先導。
生平
他一生共創作了九部牧歌集、二十一首宗教牧歌、二十一首三重唱、十五首三聲部諧謔曲、十首二聲部諧謔曲、近百首宗教作品和幾部絕對堪稱精品的歌劇《奧菲歐》、《波佩阿的加冕》等。這些還不包括他已經失傳的眾多作品。
音樂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國際樂壇享有令譽的作曲家,當屬蒙特威爾第。他是義大利作曲家,對歌劇、和聲學、交響樂的發展都有深遠影響。他的歌劇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批歌劇,包括《奧菲歐》(L'Orfeo)、《坦克雷與克羅倫達之戰》、《尤里適斯回國》、《朴比的加冕》。而其他很多作品已經遺失。除歌劇以外他還寫了超過250首牧歌、2套尊主頌以及其他很多聲樂作品,但是他從未寫過純樂器作品。
雖然在今天基於實際需要,他的音樂風味聽起來與三百年前曼多瓦或威尼斯愛樂者耳中所聽到的實況,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卻又仿佛能永遠契合於現代人的心靈。自古以來,非但音調已經改觀了,甚至蒙泰韋爾迪在世時所慣用的樂器到今日亦不見其原始風貌。雖然如此,他的音樂聽來仍然激越、聰靈,富含人性。這是一種大膽的音樂,背後更有蒙泰韋爾迪卓爾不凡的創作技巧烘托著。
從許多方面來看,蒙特威爾第的歌劇甚至比
華格納或
普契尼的作品更符合現代人對歌劇的概念。就我們的觀點來說,出現於蒙特威爾第之前的音樂,甚少具有斐然的個人風味,唯獨蒙特威爾第在這方面顯得出類拔萃。他那強而有力、風味盎然,又能將心境表達淋漓的聲音,藉著清晰直接的方式,讚頌著人生的喜怒哀樂。
自小蒙特威爾第只要心所嚮往,必定能將之譜成樂曲。不過世俗音樂卻較之宗教音樂更能撩起他的興趣,此一傾向終其一生未嘗稍改。早在1584年,他就以短歌小調打破了舊傳統的藩籬。當時義大利許多流行形式——諸如假面舞樂、芭蕾舞曲、田園牧歌、佛羅托拉歌曲,以及其他歌曲與舞曲形式——都能深深吸引著蒙泰韋爾迪。牧歌尤其叫他廢寢忘食。
蒙特威爾第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紛陳,自成一完美的音樂世界。他眼界開闊、歷練豐富以後,開始改造作曲規則,以求適才適性,悠遊於這些小品形式中而享有更大自由。其音樂中某些效果突出的和聲,足以令任何時代的愛樂者驚訝不已,因此許多人以“具有表達力的不和諧音”相稱。
歌劇占去蒙特威爾第絕大部分時間。他的搭檔是裘里歐·史卓希。這兩人都對劇本和情節表現抱持堅定的理想。兩人對文縐縐、典雅脫俗的語言同表鄙夷,只對角色的合理髮展感興趣。他們共同尋求音樂的真理,認為角色的本質要比一些不相干的音樂更具重要性。最重要的作品當屬《奧非歐》。其中揉合了牧歌的要素,以及佛羅倫斯小廳集團的單音觀念。
1637年之後,蒙特威爾第又創作了兩部歌劇《尤里西斯返鄉記》及《波佩阿的加冕》。後者超越了三世紀的時空,正中二十世紀理論家的下懷。因為他要求的,正是劇中無論大小細節都必須服膺於簡明的音樂性戲劇底下——把音樂與戲劇等量齊觀的態勢終於形成了。蒙特威爾第並不把歌劇看作為求表現歌手巧囀的歌喉、或者試驗作曲家創製優美旋律的的能力,而隨意將不相干的小品拼湊起來的大拼盤。
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及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是十七世紀前半葉的瑰寶,也同樣是問題叢生。包括編輯問題、他的真正意圖、管弦樂團的理想狀況、實際的表演情景、歌手們的表現等等。
蒙特威爾第跨坐在
文藝復興與
巴洛克時代交替的門檻上,然而“
巴洛克盛期”乍到,又沖毀了這位偉大威尼斯作曲家所代表的樂派。我們必須記得,在蒙特威爾第的時代,有幸付梓的歌劇寥若晨星(因造價太過昂貴),況且用以傳播思想的機械構造不多,而對歷史地位的看重,亦是後來才有的觀念。遭人遺忘的苦果並非由蒙特威爾第一人獨嘗,因為在他那個時代,根本沒人會以樂名而常駐人間。幸而今天鮮少有人會否認蒙泰韋爾迪是第一位能以其音樂力量打動現代聽眾的作曲高手。
影響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蒙特威爾第創作了歌劇《尤里西斯返鄉記》(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2年)。這兩部歌劇傑作因對
人物性格細緻入微的刻畫和對人物情感的精緻描述而不同凡響。蒙特威爾第去世後,他的音樂受到冷落,這種情況直到19世紀半葉才有改變。而當他實至名歸地躋身於偉大作曲家之列侯,就被視為從文藝復興到
巴洛克過渡時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僅是第一個把歌劇這種體裁發揮到極致的作曲家,而且賦予牧歌更豐富的感情內涵,並為教堂音樂引入了一種新的進步思想。
他的音樂以一種新的力量和具有某些真實性的豐富內容表現了人類的情感,被認為is“新音的創造者”。
作品
歌劇(七部中僅存三部)
1607年 《奧菲歐》
1641年《尤里西斯返鄉記》
1642年《波佩阿的加冕》
芭蕾舞劇
1608年《忘恩負義的人》
1616年《蒂爾茜和克勞利》
世俗清唱劇
1624年《坦克雷德和克洛林達之爭》
世俗聲樂(九部牧歌等)
1587年 第一集
1590年 第二集
1592年 第三集
1603年 第四集
1605年 第五集
1614年 第六集
1619年 第七集
1638年 第八集
1651年 第九集
1607年和1632年 《音樂的諧謔》
教堂音樂
1583年 宗教牧歌
1610年 晚課經
1640年 道德經與宗教曲集及彌散曲、頌歌、讚美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