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1916年,深感自己甩不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頭號製造業大國的戰爭潛力,“威克斯”級驅逐艦一口氣建造了111艘,並且有39艘趕在了一戰結束前完工。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暴兵”技能,不過這次“暴”的“兵”不僅有數量還有質量。
一戰之後,伴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世界進入了海軍假日時期,世界各列強都收斂了自己的海軍建設,但是有一個國家一直不安分,這個國家就是列強里底子最薄的日本。1938年,伴隨著日本越來越強大(因為他們根本不理條約),美國海軍不得不開始設計新一代的巡洋艦(但1938年並未完全脫離條約束縛,所以克利夫蘭級的原型是2艘8000噸級的輕巡洋艦)。然而給美帝帶來轉機的還是英國,英國因為固守條約,始終認為輕巡洋艦8000噸不變,但他們卻解決了152炮的技術問題,使得雙聯的152得以變成三聯152。美國海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馬上把技術搞了過來,並以“海倫娜”號(“布魯克林”級)為藍本重新設計了“克利夫蘭”級,所以,很多東西都能在“布魯克林”級上找到影子。
研製歷程
1940年,海軍部長正式下達了新建艦船計畫,其中就包括了9艘克利夫蘭級,但隨著歐洲戰事吃緊(然而這就是太平洋戰區所詬病的先歐後亞政策),羅斯福總統不得不親自下令追加建造18艘“克利夫蘭”級(其中10艘為高航速改進型),但海軍參謀長會議又指出“克利夫蘭”級的航速過於糟糕,在7月末下達改進“克利夫蘭”級的綜合性能,最終下達的計畫中有32艘“克利夫蘭”級,然而這些建造計畫是分2個計畫的,有4艘在FY40計畫,其餘28艘在FY41計畫,但有9艘在FY41計畫中改成了“獨立”級航母,這也是解決了1943年美國在太平洋上只有“企業”號一艘航母的燃眉之急。
後續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在東京港經過短暫停留後(10月28日-11月1日),克利夫蘭號行經珍珠港,巴拿馬運河,於11月5日到達波士頓進行大修。1946年4月份,她駛離新港進行各種訓練,包括在百慕達的一次海軍恢復性訓練,又於7月份到哈利法克斯港和魁北克,然後到費城進行撤編登記。克利夫蘭號於1947年2月7日退役封存,直到1960年作為廢品出售。
技術特點
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雖然是以海倫娜為藍本,但卻將炮塔數量減小到了4個,12門MK16型6英寸火炮,而炮塔正面為165MM,作為全艦最堅固的地方,而且根據歐洲戰區的經驗,加強了水下下防護,裝甲帶達到127MM,當然,在10000噸級的輕巡洋艦上實現這些有代價的,削弱了側舷和甲板的防護來加強炮塔和裝甲帶。
性能數據
克利夫蘭號輕型巡洋艦參考數據:
排水量 | 11744長噸(11932噸)(標準)
| —————— |
14131長噸(14358噸)(最大)
|
艦長 | 610英尺1英寸(185.95米)(全長)
|
608英尺(185米)(兩柱長) |
艦寬 | 66英尺4英寸(20.22米) |
吃水深度 | 25英尺6英寸(7.77米)(平均值)
|
25英尺(7.6米)(最大) |
動力系統 | 4 × 巴布考克&維克斯式鍋爐,氣壓634 psi |
可提供100,000 馬力(75,000kW) |
推進系統 | 4 × 通用電氣蒸汽輪機
|
4 × 螺旋槳 |
最大航速 | 32.5kn (37.4mph; 60.2km/h) |
最大航程 | 11,000nmi (20,000km) |
15kn (17mph; 28km/h) (在該速度基礎上) |
艦員 | 1,255 人,包括70名軍官 |
武備 | 4 × 三聯裝 6 英寸/47 倍徑MK-16高平兩用炮
| |
6 × 雙聯裝 5 英寸/38 倍徑MK-12高平兩用炮
| |
12 × 40 毫米 (1.6 英寸) 博福斯對空機炮
| |
13 ×單管20 毫米 (0.79 英寸) 厄利孔防空炮 | |
裝甲 | 水線裝甲帶:3.25-5英寸(83-127毫米) | —————— |
甲板:2英寸(51毫米) |
艙壁:1英寸(30毫米) |
炮塔正面:6.5英寸(170毫米) |
炮塔頂部:3英寸(76毫米) |
炮塔側面:3英寸(76毫米) |
炮塔後方:1.5英寸(38毫米) |
炮塔座:6英寸(150毫米) |
指揮塔:2.25-5英寸(57–127毫米) |
艦載機 | 4 × 水上飛機
|
其它 | 2 × 船尾飛機彈射器
|
服役動態
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並沒有多少次與日本的輕巡洋艦交手,因為在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聯合艦隊的境況十分困難。缺乏有效地航空兵掩護的日本水面艦艇編隊實在不是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對手,伴隨著美國航母特混編隊占據了太平洋的主導地位,日本的輕巡洋艦大部分都在航母艦載機的魚雷和炸彈中沉入海底。但這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戰績,1942年,“克利夫蘭”號參加了代號“火炬”的盟軍北非登入行動,後回到第12巡洋艦分隊,參加了瓜島海戰,1943年,跟隨TF18參加了倫內爾島戰役的夜間海戰,並於3月6日,炮轟了庫拉灣的一個日軍機場,後在科隆班加拉海戰中協同姐妹艦“蒙彼利埃”和“丹佛”擊沉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峰雲”和“村雨”兩艘驅逐艦,還參加了所羅門海戰,新喬治亞登入戰,皇后灣海戰,1944年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塞班島戰役,菲律賓海海戰,最後以沖繩戰役收官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