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廬

光裕廬

光裕廬,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位於廣東省興寧市,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物建築。廣東省興寧市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特色古民居”保護文物;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淵公故居公告為不可移動文物;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廣東省政協大會提案將何子淵故居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裕廬
  • 地點:廣東省興寧市
  • 建立時間:1927年
  • 創始人何子淵
光裕廬簡介,光裕廬創始人何子淵簡介,光裕廬史話,

光裕廬簡介

光裕廬,何子淵故居。是淵公舉全家之力於
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橫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完美展現,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大門匾額“光裕廬”三個字為梅州著名書畫家、林鳳眠老師梁伯聰的真跡;上堂對聯“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為孫中山擬聯,於佑任手書;中堂“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及大門兩旁“光照前列 裕啟後人”“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等對聯由淵公親擬;前堂屏封嵌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大門右側刻有一段興梅百姓耳熟能詳、口傳心授的美麗傳奇“石馬傳說”;中廳橫樑懸卦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親為淵公贈匾“五代同堂”。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淵公故居公告為不可移動文物興寧市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特色古民居”保護文物。
何子淵故居【辛亥遺址】光裕廬何子淵故居【辛亥遺址】光裕廬

光裕廬創始人何子淵簡介

何子淵,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1865年生,廣東興寧人。他先後創辦多所新式中國小,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嘉應州主盟人,是潮州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曾秘密參與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1914年,回響孫中山號召組織討袁軍,後受命興辦礦業,籌措革命軍費。1920年,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1925年,為東征軍籌餉,1941年逝世。

光裕廬史話

1、飲水思源——淵公井
1927年8月,光裕廬動工興建後,因房屋的地基是一座發育尚未成熟的花崗岩石山,故一直找不到理想的飲用水源,何子淵全家二十幾口人的飲水,全靠人扛、肩挑一里開外的馬下河水解決,苦不堪言。
【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光裕廬(衛星圖)【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光裕廬(衛星圖)
一天,何子淵回家探親,因尚未完工的光裕廬門坪堆放著一大堆建築材料,轎子無法通行,淵公便只好下轎,在門坪右邊的一棵天然柳樹下歇息,真可謂:赤日炎炎,酷暑難熬。
突然,轎夫發現淵公頭頂遮天弊日的柳樹杈上,盤著一條足有兩斤多重的金環蛇,正吐著信子,探頭探腦,急忙藉故讓淵公起身離開,舉棍便打,淵公連忙制止:“別打,別打,不礙事,不礙事,留著它吃老鼠……”。後來,經“地理”先生指點:“金環掛柳,吉兆!”,遂將柳樹移栽,就在樹頭的位置動土挖井,果然,在離地三米的地方發現了泉眼,泉水汩汩而來、清澈見底、甜中帶甘、回味無窮,後來何子淵的子孫便把這口井命名為“淵公井”,八十多年來,不管天災還是人禍,“淵公井”都默默無聞地承受著屈辱和平凡,在毛澤東時代,幾次差點被懷疑井下埋有槍枝的“革命民眾”搗毀,“淵公井”默默無聞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淵公子孫,像種子一樣撒向世界各地,發芽生根,迄今已達500多位淵公後裔……
說來也怪,自從有了水井以後,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便從未發生過鼠害,上世紀中葉,在毛澤東發動所謂“農業學大寨”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之時,生產隊為了安全起見,經常將當地農民僅存的一點“救命糧”藏在光裕廬,以免被當作公糧上繳……
2009年仲秋,我國著名女書法家,年逾九旬的孫中山副官張猛遺孀潘景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的書法大展上,情不自禁,即席揮毫,為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誕辰145周年欣然命筆:“飲水思源 淵公井”這一熠熠生輝的作品,聊表對淵公的敬意。
飲水思源--淵公井——(潘景晴)飲水思源--淵公井——(潘景晴)
2、有靈魂的文字
子淵公妻子吳太夫人,曾特地交待長孫媳婦陳鳳元,萬物有靈,猶其是文字,都是有靈魂的,“您要囑子囑孫,凡我子孫,絕不能賤踏文字,更不能拿帶字的紙來抹屁股……”。
正因為有吳太夫人的言傳身教,何子淵家族的子孫都特別敬畏文字,這也正是光裕廬崇尚文化,人文蔚起的史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