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葉凹脈鵝掌柴是五加科鵝掌柴屬的一種植物。產西藏原變種標本的小葉片下面密生星狀絨毛,但毛會脫落至極稀疏。本變種有的標本(馮國楣8243號)小葉柄基部還有星狀短柔毛,與原變種的分布區接近,很可能是同一群植物,由於材料不夠,有待進一步考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光葉凹脈鵝掌柴
- 拉丁學名:Schefflera impressa (C. B. Clarke) Harms var. glabrescens Tseng & Hoo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川續斷目
- 科:五加科
- 屬:鵝掌柴屬
- 種:光葉凹脈鵝掌柴
- 分布區域: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 海拔:2500-3200
- 是否中國特有:否
-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本變種不同於原變種在於小葉片下面灰白色,無毛。
圓錐花序頂生,長20~30厘米,主軸和分枝幼時密生星狀短柔毛,後毛漸脫稀;分枝斜生,有總狀排列的傘形花序幾個至十幾個,間或有單生花1~2;傘形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纖細,長1~2厘米,有星狀短柔毛;花梗長4~5毫米,有星狀短柔毛;小苞片小,宿存;花白色;萼長約2.5毫米,幼時有星狀短柔毛,後變無毛,邊緣近全緣或有5~6小齒;花瓣5~6,開花時反曲,無毛;雄蕊5~6,比花瓣略長;子房5~7室,稀9~10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狀;花盤平坦。
生長環境
生於谷地常綠闊葉林中,海拔約2600米。
光葉凹脈鵝掌柴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
光葉凹脈鵝掌柴的生長適溫為27℃。9月為27℃,9月至翌年3月為21℃。在30℃以上高溫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冬季溫度不低於5℃。若氣溫在0℃以下,植株會受凍,出現落葉現象,但如果莖幹完好,翌年春季會重新新葉。
光葉凹脈鵝掌柴喜濕怕乾。在空氣濕度大、土壤水分充足的情況下,莖葉生長茂盛。但水分太多,造成漬水,會引起爛根。如盆土缺水或長期時濕時乾,會發生落葉現象。鵝掌柴對臨時乾旱和乾燥空氣有一定適應能力。
光葉凹脈鵝掌柴對光照的適應範圍廣,在全日照、半日照或半陰環境下均能生長。但光照的強弱與葉色有一定關係,光強時葉色趨淺,半陰時葉色濃綠。在明亮的光照下斑葉種的色彩更加鮮艷。如室內每天4小時左右的直射光即能生長良好。有黃、白斑紋的品種如光照太弱或偏施氮肥都會使其斑紋模糊,從而失去了原有特徵。
土壤以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為宜。盆栽土用泥炭土、腐葉土的混合土壤從生長几年的母株上剪下一年生枝條6~8厘米,或結合換盆、春季再剪,剪下的枝條作為材料。去掉插入部分的葉片,扦插在事先用水泡過的為基質。
分布範圍
產雲南西北部(貢山、福貢、騰衝)。
繁殖方法
播種和扦插繁殖,但以扦插法為主。
於1月份後採收黑色球形漿果,用細沙拌和後搓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去空癟種粒,即可得到乾淨飽滿的種籽,可行隨采隨播,也可先行沙藏催芽,等種粒裂口露白後,再行盆播或地播。用腐葉土或沙土盆播,覆土深度約為種子直徑的1~2倍。種子發芽適溫為20℃至25℃,保持盆土或苗床濕潤,隨采隨播者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約15天至20天即可出苗,經沙藏催芽後再行播種者,在適溫下一周后即可出土。生長良好。出苗後應及時搭棚遮蔭,秋季給予全光照,冬季加蓋地膜防寒,只要苗床局部空間的環境溫度不低於5℃,一般可平安過冬。留床培育一年,再行擴距移栽,或直接用於上盆。值得注意的是:因其播種苗不能完好地保持親本植株具黃斑等優良性狀,一般具黃斑的園藝變種,不能用播種法育苗,而只能用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育苗。
栽培技術
鵝掌柴植株所結的果實中種粒不飽滿或不見種仁的原因:一是栽培花木,頭1年至3年,因其尚未達到完全生殖成熟,所以結出的種粒大多空癟,因而不具種仁;一般情況下,3年以後結出的種粒才能正常用於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