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黃岡縣誌》是201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緒黃岡縣誌
- 作者:〔清〕戴昌言修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7210417
《光緒黃岡縣誌》是201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光緒黃岡縣誌》是201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光緒黃岡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刻本,牌記鐫:「光緒八年春仲刊於縣署」。志分八綱,即地理志、建置志、賦役志、學校...
一時稱為善本,有光緒十年(1884)刻本。清《黃岡縣誌》董元俊、孫錫蕃 六卷,清董元俊修,孫錫蕃纂。董元俊,字渭岸,陝西華陰縣人,進士,官黃岡知縣。孫錫蕃,字斐臣,本縣人,貢士,官山東霑化知縣。按縣誌萬曆三十六年(1608)縣令茅瑞徵創修,一時稱為善本,至康熙時已歷六十餘年,縣令屢易,其間政治風俗,...
黃岡地區簡志 《黃岡縣誌》曾有明代萬曆三十六年本,康熙十二年本,乾隆本,光緒七年本,大都因戰亂失傳,現省圖書館僅存乾隆本和光緒七年本,縣檔案館僅存光緒七年本。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光緒七年至今,巳跨一個世紀。這段漫長時間的史實,自不能讓其空白。為此,特編纂此《黃岡縣簡志》。力圖 萊山小破孩4h 贊 《黃...
牡羊山是湖北省黃岡市的一座山。 牡羊山舊稱白洋山,位於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東北3公里處,屬大別山天堂寨支余脈,是回龍山鎮與馬曹廟鎮兩鎮的界山,面積約5平方公——海拔276米,三峰並聳,蒼翠插空。牡羊山,舊稱白洋山。光緒八年,《黃岡縣誌》這樣寫道:白洋山,舊志作白楊山,山側有桃花洞,...
其在任九年,積極勸捐修建頭門、儀門、內外雨棚,成為黃州城獨具人文景觀的建築群光緒八年(1882),修撰丁《黃岡縣誌》,在《黃岡縣誌·赤壁志》中以《長江圖說》為依據,堂堂正正地記載了黃州赤壁為長江八大戰跡之一,進一步肯定丁黃州赤辟是一千八百年前赤壁大戰的大戰之地。為政不尚姑息,治盜鋤奸,予以重法...
清順治十六年(1659)乙亥恩科進士,次年,主鬯問津書院秋祭。累官至常州府海防同知,駐江陰縣。清康熙中致仕還鄉,主修《黃州府志》,講學問津書院,興教養士。撰有書院《知津堂會課序》,其文純古淵茂,時為清初楚中知名學者。著有《知津堂集》《黃州府志》等書傳世。清乾隆黃岡縣誌、光緒黃州府志均有傳。
清乾隆黃岡縣誌、光緒黃州府志有傳。歷史記載 《清史稿·文苑·尤侗傳》:“曹禾,字頌嘉,江陰人。……與田雯、宋犖、汪懋麟、顏光敏、王又旦、謝重輝、曹貞吉、丁澎、葉封齊名,稱詩中十子。”又稱“金台十子”。“十子”曾在北京以詩詞唱和,為世注目;作品多抒寫個從生活,清淡閒適。詩風又各有特點,而以...
陶注重地方志的作用,曾在台灣與萬耀煌等合力再版《光緒黃岡縣誌》和《黃州府志》,並為其撰序。1987年,任《湖北旅台人物誌》指導審定委員。1988年6月27日在台北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中國封建社會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論國家》等。生平著作 陶希聖生平著有《訴訟法須知》、《親屬法大綱...
形勢更是逼人。在此生死存亡之秋,希望能夠有諸葛亮那樣的忠、武之人出來挽救國家,所以他就把寶山改成了“忠山”,一直沿用到現在。何閎中素饒才學,德量寬厚,復善甄別,所拔之士皆名俊。後遷雲南瀾滄兵備道,受士民愛戴。卒於雲南洱海,事跡載四川雲南名宦志。清乾隆黃岡縣誌、光緒黃州府志有傳。
根據《黃岡縣誌》記載,此廟原名“東嶽廟”,始建於南宋乾道至淳熙年間(1165——1189),至元朝末年遭徐壽輝兵毀。明朝隆慶末年(1572)至萬曆二年(1574)由舊街所屬地區的五十三族姓氏集資重建,定名慶福禪寺,亦名“東嶽行祠”,俗稱五三公廟。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建戲樓一座。成豐三年(1853年)廟毀於兵...
王全才 王全才(生卒不詳),字仲默,清黃岡(今新洲)縣人。王躬俊之孫,進士。王全才,幼從家學,問津書院會課生員。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進土,四十六年(1707)主鬯書院春祭,官授廣東長寧知縣,康熙五十四年(1715)參與編輯問津書院志。清乾隆黃岡縣誌、光緒黃州府志均有傳。
清光緒《黃州府志》記載,林野禪師世壽一百有餘,沖外小河邊的山岩即為林野禪師講經處,時有赤蘭叢生,後入在此建有“赤蘭橋”。 大雅沖密林之中,一座高約3米古石塔,名曰”藏經如來塔”,為林野禪師靈塔。在沖內南山坡上有“淨瓶”、“園椅” 二塔(舊稱虎、犬塔),據清道光《黃岡縣誌》載:“林野...
以老歸鄉後,杜門不入城市,布衣蔬食,講學問津書院。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同陳大章等人校訂書院志,並撰院志序文。工書法,書寫明代尚書李長庚撰於問津書院大成殿楹聯。著有《春秋要傳》《翠落齋》《無異齋》詩文集,《稽山劍氣錄》等書傳世。清浙江通志、紹興名宦志、乾隆黃岡縣誌、光緒黃州府志均有傳。
1658)中進士,改庶吉士,回鄉主鬯問津書院春祭,參與修纂問津院志,為書院康熙志撰寫序言。王學識淵博,對詞章、考據、訓詁等造詣頗深其性淡泊,居官廉慎,選禮部左侍郎。清康熙年間御賜“尊德堂”三字金匾,以表彰其功績。著有《蒙春園詩集》,卒於任上,賜祭葬,清乾隆黃州府志、光緒黃岡縣誌均有傳。
以清慎稱。謝昶管至貴州巡撫,居官有政聲。博學多才,亦享盛譽。官場經歷 歷升四川右參政、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成化二十三年(1487)被劾致仕。有政績,平蠻有功,後致仕歸里。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初五日卒。墓地 據光緒八年《黃岡縣誌》記載:“都御使謝昶墓在楓香橋勅葬。”
遭罷歸隱。後講學邑問津書院數年,並捐款維修書院殿宇,清順治十一年至清康熙三年(1654-1664)出任問津書院管理之職,主持倡修康熙版問津院志。其對《大戴禮記》頗有研究,惜著述未傳。清乾隆黃州府志、光緒黃岡縣誌均有傳。至今澄海還保留有清順治八年(1651).王躬允贈澄海名儒蔡九敏“篤行名儒”匾額傳世。
每有心得,即書於紙。又對楚文化極有考究,曾有《楚南文匯序》中對孔子編詩,采列國之風,獨置楚風而不顧,予以評說。魏惟度在《雪洲詩序》中稱其詩“新穎雋逸,不屑屑步趨古人”。著有《知津堂制藝》《吳越行吟》《廣陵秋興》《居俟樓集》《雪洲詩集》等書傳世,清乾隆黃岡縣誌、光緒黃州府志均有傳。
教授生徒竭盡全力,所教學子多有成就。任滿歸家,曾多次遊學問津書院,講授經學,潛心著述,著作甚豐。其主要著作有《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訓蒙易門》七卷、《黃州文獻錄》《萃園藏稿》《日浚古文詞別案》多卷,所著皆由門人王材任兄弟為其付梓行世。清乾隆黃岡縣誌、光緒黃州府志、新洲縣誌均有傳。
清順治十六年(1659)中進士,授登州府推官。清順治十七年(1660)歸鄉受邀問津書院主鬯書院春祭,捐俸修葺書院學宮。吳居官清廉有政聲,平冤獄,有惠政於民,遷戶部主事,授浙江道監察御史、協理河南道。晚年告歸,著有《玉磬商》《瑞芝堂集》傳世。清乾隆黃州府志、光緒黃岡縣誌均有傳。
清光緒《黃州府志》記載,林野禪師世壽一百有餘,沖外小河邊的山岩即為林野禪師講經處,時有赤蘭叢生,後入在此建有“赤蘭橋”。藏經如來塔 大雅沖密林之中,一座高約3米古石塔,名曰”藏經如來塔”,為林野禪師靈塔。在沖內南山坡上有“淨瓶”、“園椅” 二塔(舊稱虎、犬塔),據清道光《黃岡縣誌》載...
曾作書駁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主要著作有《紫藤花室駢文》、《葵國奏議》、《半畝園筆記》、《古榆閣詩談》、《古今稱謂考》、《孔子家語驗誣記》、《經說征是》、《古文尚書辯惑》、《誦經釋要》等,合編印為《龍岡山人詩文集》,並撰有《順天府志》30餘卷、光緒《黃岡縣誌》24卷。社會評價 洪良品...
1651)拔貢,授嘉興知縣。高少年穎異,就讀於問津書院,以文章出眾,擢為拔貢。其為官勤政,淡泊自守,任滿告歸後,主鬯問津書院春祭,講學問津多年。與同鄉奚祿治同修郡志,謹嚴雅潔,頗有建樹。其極善詩文邑詩人杜浚曾為其詩集作序。著有《群書衲》《續群書衲》等書。清乾隆黃州府志、光緒黃岡縣誌均有傳。
萬姓為黃岡縣大姓,元、明、清人材輩出,據《黃岡縣誌》載明清兩朝萬姓進士各數十人。至清末不知何故人丁凋零,但今仍有萬家山,萬家畈之名。汪姓相傳為陰曆年臘月二十八早晨遷入,現本灣仍是臘月二十八早飯吃團年飯。汪姓遷入之初,多受周邊原居民欺凌,幸得徐家細屋大力幫助,得以立足。汪姓族人原練習武術,...
清代《黃州府志》、《黃岡縣誌》和新修《新洲縣誌》均載:元末有沈權,亦名拳,原籍江西。隨左丞相吳汝鎮守邾城(今新洲),後調守黃州,管軍百戶。時徐壽輝破漢陽、武昌等郡縣。沈權率軍大破徐壽輝,盡收失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2月下武昌,6月25日沈權率兵歸於朱元璋帳下,授金吾...
據光緒《黃岡縣誌·古蹟》載:“龍丘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南有濯錦池,北三里為慈恩塔”。《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龍丘,在湖北黃岡北一百二十里地。宋陳慥居此,以地為號”。陳慥自號龍丘居士,他家名園濯錦池,在今新洲縣三店鎮南面,而三店去黃岡縣治黃州恰為120里,可見三店就是龍丘。梁簡文帝的...
宋敏求是清代黃梅籍首位進士,黃梅籍,黃岡人。事件簡介 自隋朝開始實行科考制度至1904年後廢除,黃梅縣共有科考進士80多人,尤以清代為最。清朝的黃梅籍首位進士當推登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歸允肅榜的宋敏求進士,但光緒二年的《黃梅縣誌》(俗稱丙子縣誌)卷二十一《選舉表》內沒有收錄其人。在該表中,...
吳元伯 吳元伯,明崇禎十五年(1642)壬午科進士,賜特甲27名,清黃岡(今武漢新洲)縣人。官至山東布政司參議。子吳升東。
其子為恪由庚午舉人中康熙十六年(1697)進土。以後族人功名更臻繁盛,據統計,新洲萬氏一門自清康熙二十九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690-195)共有貢生35名;鄉試舉人39名;進士11名,其中翰林4名。有秀才約205名。著有《頤莊文集》《頤莊隨鈔》行世。清黃州府志、黃岡縣誌、今新洲縣誌均有傳。
根據《黃岡縣誌》載,此廟原名“東獄廟”,始建於南宋乾道至淳熙年間(1165—1189),至元朝末年遭徐壽輝兵毀。明朝末至萬曆二年(1574年)由舊街所屬地區的五十三族姓氏集資重建,定名慶福寺,亦名“東獄行祠”,俗稱五三公廟。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建戲樓一座。成豐三年(1853年)廟毀於兵,至光緒六年(...
青雲行》、《苦雨散愁》、《張軍門歌》、《夷陵立秋》、《登六盤山作歌》、《平谷山莊歌》、《叢台行》等。時人稱道:“柏心之詩歌,雄麗深情,汪洋恣肆,別闢門徑,直上杜小陵之席,天寶後,無此作也”。編撰縣誌 王柏心晚年,精天史地之學。他纂有道光《黃岡縣誌》24卷,同治續修《東湖縣誌》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