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丘(武漢市新洲區歷史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丘位於今新洲三店南面,因宋陳慥居此,以地為號得名。

地名考證,地名傳說,地名故事,

地名考證

楚龍丘有位高官宦遊三年未歸,思家而作《龍丘引》,一名《楚引》,原詩惜已失傳。梁簡文帝有和作詩云:“龍丘一回首,楚路蒼無極。水照弄珠影,雲吐陽台色。浦狹村煙渡,洲長鳥游息。盪逐歸春心,空憐無羽翼。”此詩為龍丘保留了一分珍貴史料。它說明除浙江有龍丘山,唐於此置龍丘縣外,還有景色宜人的楚龍丘。
據光緒《黃岡縣誌·古蹟》載:“龍丘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南有濯錦池,北三里為慈恩塔”。《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龍丘,在湖北黃岡北一百二十里地。宋陳慥居此,以地為號”。陳慥自號龍丘居士,他家名園濯錦池,在今新洲縣三店鎮南面,而三店去黃岡縣黃州恰為120里,可見三店就是龍丘。梁簡文帝的龍丘詩,再現了三店當年景色。從上引詩中,不難領略到,那時三店南面有“四面開明鏡”的團湖(今湮),清風徐來,浩瀚的水面跳動著明滅的銀珠。北來的舉水靠近三店流動,縷縷村煙悠悠地飄過河去,消失在蒼翠無極的遠處。簡文帝曾任荊州江州兩地刺史。地與西陽郡(包括今新洲、黃岡兩縣)鄰近,而龍丘又在古驛道旁,簡文帝路過龍丘,才寫出如此真實情景,可見三店至遲在蕭梁時就名龍丘。

地名傳說

浙江龍丘因龍丘萇隱居得名,楚龍丘因何得名呢?三店故老世代相傳,此處農田雖經酷旱而禾苗不枯,因下有龍泉滋潤,故名龍丘。還有一則神話,說是此地原為東海一沙灘,住著高、龍、巴三姓漁民。某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清晨,突然海浪掀天,一條惡龍在此翻滾,眼見三家人性命難保。這時,海上漂來一位黃袍道長,揮劍斬了惡龍,又以雲帚拂退海水,三家拜請留名,他稱姓許而去。後來修了許真入神像,每年五月十三日敲鑼打鼓,抬著神像除妖。,惡龍死後變成一條小崗,兩里多長,西大東小,其狀如龍。西門台階為龍齒,兩棵大樹為龍角,小大南門和大小北門為龍足,街中枯井為龍臍,街上石板為龍鱗,故名龍丘鎮。這些傳說卻說明龍丘由地理原因而得名。

地名故事

蘇軾謫居黃州以後,曾用“龍丘”戲稱其好友陳慥,如:蘇軾《臨江仙》“十年不見紫雲車,龍丘新洞府,鉛鼎養丹砂”。又有贈詩云:“龍丘居士真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十年前,陳慥戎裝駿馬,見者以為奇人;十年後,他來到龍丘的新第(洞府),過著談空說有、燒鼎煉砂的隱居生活,從這些戲稱中,才可看出由地名轉為人名的軌跡。蘇軾被貶黃州,和陳慥的思想更接近,友情更深,他們互訪多次,蘇軾每次帶著小童來一訪,他們都在龍丘留連山水。蘇軾辭行,陳慥每次只送到龍丘南河橋上。一次蘇軾的小童不滿說:“陳爺太怠慢人,未必不能多送一步!”蘇軾感慨說:“你哪裡知道,他站在橋上,以心來送我到黃州呢!”小童不信,蘇軾讓他轉去看看,果然如此。故後人把此橋叫“心送橋”,並作為龍丘八景之一。後因宋元、元明之際的大戰,此地一度荒無人煙。明洪武初,才下詔書由江西移民.有黃、蕭、邱三姓定居於此,因取名三家店。後人簡稱三店。龍丘之名遂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