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長度

光照長度

光照長度,又稱日長、晝長,是指白晝光照的持續時間,對促進或阻止植物生殖生長的進行起著決定性作用,研究光照長度對農業、園藝等領域的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照長度
  • 外文名:Day-Length
  • 定義:白晝光照的持續時間
  • 別稱:日長、晝長
簡介,對作物的影響,光周期反應,非日光現象,

簡介

光照長度包括白天有太陽光直接照射地面的時段和只有漫射光的多雲天、陰天時段及曙暮光時段。它也用小時表示,但與日照時數不同,後者只是指太陽光直接照射地面的時段。各地的白晝長度既隨緯度變化,又有季節變化。可以看出緯度越高,晝夜長度的季節變化也越大。由於較弱的光照也能對植物的發育產生影響,所以光照長度包括日出前黎明和日落後黃昏時的曙暮光時段,通常以太陽在地平線以下6°以內為民用曙暮光起始或終結時間。

對作物的影響

光照長度對各種生物,特別是對植物的發育有明顯的影響,德國學者E.幫寧提出植物體記憶體在一種“內生近似晝夜節奏”,又稱生物鐘,其周期長度對溫度不敏感,而易為自然環境的光暗信號所約束,形成24小時的周期。光照長度的變化使植物與原來外界光照長度同步的內生節奏受到干擾,植物內部就會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從而影響植物的發育速度。

光周期反應

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里,1d之中的晝夜長短,即光明與黑暗的長度是有規律地變化的,這種白天光照和夜間黑暗的交替與它們的持續時間對植物的開花有很大影響的現象,稱為光周期現象。一般來說,溫度、水分和光強的變化對植物的生殖生長只能表現為加速或延遲的作用,而光長的變化卻對促成或阻止生殖生長的進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植物對光周期的不同反應,把作物分成為長日照(如小麥長於12h)、短日照(如水稻短於12~15h,大豆短於15h)、日中性和定日作物4類。短日照植物的北方品種向南方引種,開花提前,生育期縮短;南方品種向北方引種,開花推遲,生育期延長。長日照作物的北方品種向南方引種,一般延遲成熟;南方品種向北方引種,開花提前,生育期縮短。利用播期調節光敏感作物花期時,要考慮可照時數的變化。

非日光現象

周宗民對淮北市五馬路沿線2塊夏大豆的田間調查分析表明:在距離0~40m範圍內,受路燈照射的影響,夏大豆株高增加,開花期、成熟期推遲,底莢部位上升,單株生產力下降;且距離越近,植株越高,開花、成熟越晚,底莢部位越高,單株生產力越低。這說明路燈照射像太陽光一樣影響作物的開花,光照強度高光周期反應敏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