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乾德二年(964)於襄州陰城鎮置光化軍,並置乾德縣為軍治。屬京西路;熙寧五年(1072)省光化軍,乾德縣改名光化縣。元佑初年仍置光化軍,光化縣復名乾德縣為軍治屬,京西南路。紹興四年(1134)屬襄陽府路。六年(1136)屬京西南路。元滅宋廢光化軍為光化縣,故治在今湖北老河口市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化軍
- 時間:宋乾德二年(964)
- 所屬:襄州陰城鎮置光化軍
- 恆久:收復樊城、襄陽
宋乾德二年(964)於襄州陰城鎮置光化軍,並置乾德縣為軍治。屬京西路;熙寧五年(1072)省光化軍,乾德縣改名光化縣。元佑初年仍置光化軍,光化縣復名乾德縣為軍治屬,京西南路。紹興四年(1134)屬襄陽府路。六年(1136)屬京西南路。元滅宋廢光化軍為光化縣,故治在今湖北老河口市北。
宋乾德二年(964)於襄州陰城鎮置光化軍,並置乾德縣為軍治。屬京西路;熙寧五年(1072)省光化軍,乾德縣改名光化縣。元佑初年仍置光化軍,光化縣復名乾德...
《書光化軍寺壁》是宋代詩人秘演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韻律十分柔和,詞語相當凝鍊,尤其是在氣氛的渲染和意境的製造方面有獨到之處,而在寫景的基礎上,也...
光化縣,中國舊縣名,位於今湖北西北部的老河口市,襄陽地區(今襄陽市)北部、漢水中游東岸。1983 年撤銷光化縣建置,與原來從光化縣劃出的老河口市合併,組建新的...
元祐初,復置光化軍,光化縣復名乾德縣為軍治。宣和元年(1119年),襄州升為襄陽府。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縣),入襄陽”,襄陽縣轄境遂擴展至漢水以北...
建炎三年(1129年),桑仲轉移到唐州,其眾漸盛, 自光化軍(今湖北光化西北)南下,受京西制置使程千秋招納,屯於襄陽。後因程千秋無端生疑,殺死其好友徐彥,桑...
高保寅,曾任檢校司空。歸順北宋後,擔任光化軍節度使。 [36] 高保緒高保節高保遜高保衡高保膺孫子 高繼沖,高保融之子,南平王。歸順北宋後,擔任武寧軍節度使。...
張子憲,字彥章,張宗誨次子,曹州冤句人。以蔭將作監主簿,以獻文賜同進士出身,累遷尚書刑部郎中、知光化軍。...
對此,龔延明先生在其所編著的《宋代官制辭典》中稱:“軍一級長吏稱‘軍使’或‘知軍事’,如雲安軍使、知光化軍。”並引用《宋會要輯稿·職官》:“軍、監...
史嵩之(1189年—1257年10月6日) ,字子由,一作子申,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大臣,尚書右僕射史浩之孫、右丞相史彌遠之侄。嘉定十三年(1220年)進士,調光化...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軍南侵光州、樊城、棗陽軍、光化軍等地。寧宗詔令李珏與京湖制置使趙方負責抵禦,允許“便宜行事”。同月,廬州鈐轄王辛在光山縣安昌寨...
金軍加緊圍攻棗陽,趙方派孟宗政、扈再興等救援棗陽,仍增派光化軍、信陽軍、均州等地的守軍,以便聯成聲勢。不久棗陽守將趙觀在城外打敗金軍,孟宗政、扈再興及時趕到...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割谷城之陰城地域置光化軍,又析谷城漢水以西之遵教、翔鸞、漢均三鄉置乾德縣,屬光化軍。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十五路,谷城屬...
五月,辛未,改光州為蔣州,光化軍為通化軍,光山縣為期思縣,避金太子名也。金太子光瑛,年十二,善騎射,嘗射麞,獲之,金主以薦太廟。...
30日,襄陽守備清軍投降,逐組建襄陽軍政府,黃仁C為分府總裁,張國荃為總司令官。軍隊分編三個協,黃振達率第三協駐老河口,並委派俞旭坤代理光化知縣。原江湖會...
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敝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
戰爭開始,金帥完顏賽不開戰取捷,一路連克光山、羅山、興州等數城,斬殺宋軍近二萬人。同時,金軍數道皆出,在樊城、棗陽、光化軍、大散關以及西和、階州、成州等...
劉全遣譚深復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宋孟珙收復京襄之戰歷史意義 編輯 孟珙在收復襄陽後,即奏請置重兵於襄陽,建立軍事重鎮。乃以息、蔡(今河南息縣、...
字順之,光化軍(今湖北光化)人。官至宰相,封鄧國公。呂許公:即呂夷簡(979—1044)。字坦夫,開封人。官至宰相,封許國公。魯肅簡:即魯宗道(966—1029)。...
十月,塔思率軍攻破棗陽(今屬湖北),闊出率軍西掠襄、鄧(今屬河南),攻取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西北)。塔思率軍一部南攻郢州,遭守城宋軍頑強抗擊,屢攻不克,...
十月,塔思率東路軍主力攻破棗陽(今屬湖北),闊出率軍西掠襄陽、鄧州(今屬河南),攻取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塔思分軍南攻郢州,郢州瀕臨漢水,城防堅固,...
劉全遣譚深復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孟珙在收復襄陽後,即奏請置重兵於襄陽,建立軍事重鎮。乃以息、蔡(今河南息縣、汝南)降人創忠衛軍;集襄、郢降人...
十一月,完顏匡破棗軍(今湖北棗陽)及光化軍。金仆散揆克安豐軍(今安徽壽縣),圍廬州。紇石烈子仁克滁州。西線金軍破天水,克岷州。完顏匡克信陽軍及隨州。金...
至元三年(1266),董文炳代史氏兩萬戶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戶、河南等路統軍副使,奏準始頒將校俸錢。七年,改任山東路統軍副使。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於淮...
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