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先賑後奏的故事原型:馬廷用主持南京戶部時,正值大災之年,江北災民流入南京乞食的接連不斷。留守南京的各司官員商議如何拯救災民的辦法。有人認為應當先奏請朝廷。馬廷用極力反駁道:“如果等先奏請而後賑濟,幾萬人將變成鬼魂了。前人本來就有矯制開倉救災的先例,如果因此而獲罪,我請求一個人擔當這個罪責!”眾官吏認為他說得對。依靠這次賑濟而活下來的災民很多。”
於是,西充人馬廷用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先賑後奏”這個具有典型忠義文化精神的成語。這為抗災救災的官員做出了一個基礎的榜樣。這種忠義是以民為本的忠義,是忠義文化的內涵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