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課堂(2013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先生的課堂(2013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先生的課堂》是2013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生的課堂
  • 作者:約之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日
  • 頁數:295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125240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民國時期新舊文化共存,各種思潮興起,那時的孩子進過舊式學堂,讀過四書五經,留洋海外,學習過新文化。他們中走出了一個個極具個性和淵博學識,熠熠生輝的大先生。他們氣度與風骨並存,操守與性情俱在。渲染了一個豐富多彩,節氣與個性彰顯的獨特情景。 本書選取了其中三十餘位有影響的大先生,擷取他們讀書和教學的情況及逸聞趣事,管中窺豹,讓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教育,感受那個時代大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的時代已經過去,先生的氣節和風骨卻讓我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我們的老師還有如此氣節風骨嗎?我們的學生還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嗎?我們的課堂還能如此精彩嗎?讀懂先生的學養、風骨、膽識、氣節。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治學楷模,垂範後世。重溫不可複製的民國課堂之精髓。
民國:一個不可跨越的跌宕激情時代;民國先生:一群不可超越的精神巔峰。民國三十餘位大先生,有過怎樣的讀書經歷,又有怎樣的課堂風采,讓我們跟隨先生的腳步,傾聽先生的聲音,瞻仰先生的風骨、氣節。
他們是辜鴻銘 蔡元培 章太炎 張伯苓 王國維 李叔同 魯迅 馬敘倫 蔣夢麟 黃侃 錢玄同 梅貽琦 陳寅恪 劉半農 陶行知 胡適 趙元任 梁漱溟 吳宓 林語堂 金岳霖 錢穆 馮友蘭 徐志摩 朱自清 老舍 聞一多 沈從文 梁實秋 錢鐘書 季羨林

圖書目錄

一、辜鴻銘先生
二、蔡元培先生
三、章太炎先生
四、張伯苓先生
五、王國維先生
六、李叔同先生
七、魯迅先生
八、馬敘倫先生
九、蔣夢麟先生
十、黃侃先生
十一、錢玄同先生
十二、梅貽琦先生
十三、陳寅恪先生
十四、劉半農先生
十五、陶行知先生
十六、胡適先生
十七、趙元任先生
十八、梁漱溟先生
十九、吳宓先生
二十、林語堂先生
二十一、金岳霖先生
二十二、錢穆先生
二十三、馮友蘭先生
二十四、徐志摩先生
二十五、朱自清先生
二十六、老舍先生
二十七、聞一多先生
二十八、沈從文先生
二十九、梁實秋先生
三十、錢鐘書先生
三十一、季羨林先生
後記

作者簡介

約之,原名洪放,安徽桐城人,中國作協會員,桐城市作協主席。有感於民國先生的風骨與氣節,遂編輯本書,旨在於世人稍稍瞭望民國大師們的背影,參透他們生命的華章,為我們這日漸枯燥的生命以清泉與潤藉。

後記

後記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回望民國的天空,巨星輝映;那是一個變革的年代,也是一個學術的年代;那是一個思想的年代,也是一個雅潔的年代。那些巨星,閃耀著,穿透歷史的長河,洞明沉重的黑暗,不僅僅給民國以生機和希望,也給當下的我們,甚至將來的中國,以營養與燭照。
正因為此,不揣淺陋,編輯這樣的一本小書。旨在通過這些編輯的文字,可以稍稍瞭望民國大師們的背影,為我們這日漸枯燥的生命以清泉與潤藉。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程大立、陳秀、葉丙琴、郭雲霞、成慧、陳美玲等在資料上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對大量引用原著的作者們,也一併給予謝意。
2013年6月桐城

序言

小荷是棵樹
無法敘述讀完李魯的長篇小說《我去中學》之後的那種複雜感和豐富感,如同無法形容一個孩子在玩耍積木的年齡上建起一座真的大廈般,驚訝、愕然和不敢相信所構成的閱讀之喜,總讓人以為是看見了水泡的彩色或者雲端之閣樓。
一個剛剛16歲的中學生,陽光、高帥,站在你面前,讓你以為是一棵筆直成長的白楊在你面前頂著天空的寬闊與沉重。可就是這個見到雲風就會有羞澀的少年郎,用兩年的課餘時間,完成了這部文字達煉、敘述妥貼的長篇小說來,且小說故事中與他年齡相仿的一干人物們——方朔、黑哥、劉雄和女生林小倩和範文靜,個個都充滿著這個時代少年的激情、慧智、可愛與背叛,還有那些終將成為他們人生記憶的嬌厭、逆進和青春疼痛的血色和傷痂。人生於他們,是過早到來的沉重、灰暗和幾乎扛不動、又推不開的壓力和擠攘;學校於他們,是中國式教育給他們積蓄的一池囚泅的水,每一個人的青春、歡笑和憂鬱中成長之苦痛,都必須在囚泅的池中游進或沉浮,激盪或退落,而那每個少男、少女的中學生,也最終都會在這個囚泅的池塘中,修下他們自己的精神之舟船,劃至他或她成長的彼岸邊。而家庭,這個被作者清晰感受並逼真描繪出來的所有成長者的初田和舞台,則在那個真正少年才俊的筆下,細微、質樸出了讓讀者骨生寒氣的真實來。也正是這種細微、真實,又充滿朝暮同在的混合與複雜,使得《我去中學》既是一部徹根徹底的成長史,又是一部盡有各色的社會諸相圖;既是一部青春糾結的彩粉畫,又是一部群少靈心的刻度表。學園與家庭,未來與教育,社會與體制,教師與學生,權力與金錢,光亮與陰影,這些矛盾的二元,本應被我們的寫作描繪和思考,但卻因為我們的疏職而被《我去中學》寫了思考了。更因此,使得它成了一部都市少年、青年們讀書與成長的文學線路圖,更是他們自己寫自己、外人讀他們的一部難得難得的析解書。
美國作家塞林格寫出這類成長知解經典的《麥田守望者》時是年過30歲,無論你對它是喜還是厭,它最終都成為了世界成長者們的一部分。中國作家鐵凝寫出《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時比塞林格小著三四歲,雖然《紅襯衫》沒有《守望者》更為廣泛的被接受和閱讀,但那畢竟也是這位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郭敬明和韓寒,他們今日的一呼百應,讓很多人不平和不屑,但他們在18歲和20歲時寫出的《幻城》和《三重門》的百萬暢銷卻是讓人無奈、無爭的。我們無須對《我去中學》去做未來的文學評判和銷量之預算,這些作家作品的不可比性如同16歲的李魯和上述者作家年齡、經歷的不可比性樣——據說他一直一直都是國小、中學極好、極好的樣板生,但這種“好”的不可比,卻成為他寫作的獨特、獨有了,讓我們對這位在16歲就寫出如此長篇的才俊少年沒有理由不抱著某種更大、更狂妄的期冀了。因為他讓我們相信了天分、天賦、天才的那種說法了;也相信並不是所有的小荷都是初水便為尖尖角,還有小荷一出水就是一棵樹。面對那顆由小荷變轉而來的樹,有誰能說那棵小樹它不會在三朝五日、七月八年之後就成為寫與做的魁偉梁棟呢?
畢竟所有的大樹都是起於苗芽間,何況這株《我去中學》的苗芽它又確真不是出水見尖角,粉淡一滴紅;而是迎風一棵樹,成長在有時。
2013年5月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