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城書院

元城書院,又名梅城書院,是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乃至梅州地區興辦的第一間書院,由北宋名臣劉元城所創。

基本介紹

簡介,管理體系,書院教資,創辦影響,

簡介

北宋名臣劉安世(1048—1125),因新舊黨爭而遭到權相章惇蔡京迫害,於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被貶至梅州,後在梅城東南隅創設書院(後被稱為“元城書院”,又改名為“鐵漢祠”),親自招集士人講學,將中原興辦教育的做法引入嶺南,開啟了梅州文教的先河。

管理體系

元城書院建起後,書院的創立者劉元城便參照宋代的《白鹿洞書院學規》,為元城書院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以山長為書院最高負責人,其他教職管理人員都要服從其領導;規定了各個職務的固定崗位職責,分別管理學生的授課、考核、生活和書院的經費、祭祀、安全保衛等;建立了生員定額、課程設定、學生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制定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教條、學約、學訓等。
為保障其持續辦學,就必須解決經費來源與保障的問題。因為學院的經費開支巨大,名目繁多。主要有學生膏火費、祭祀費、山長及教授的俸祿、房屋維修費、圖書購置費、講義出版費、學生獎勵費,還有“學士大夫遠方游士往來供應”費(通俗地講就是學者接待費)等等。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的支持,長期而穩定的教學活動是不可能維持的。後劉元城建立了以學田為中心的教育經費體系,充分調動民間辦學的積極性,發動民間學人、宗族、鄉邑名流捐獻田產,作為學田,其出產作為辦學經費之來源。通過一系列的建規立制,解決長期的辦學經費和教授科目,這樣一個在梅州的元城書院便誕生了,它的誕生使梅城(今梅江區)成為當時嶺南的人文薈萃之地。

書院教資

從教師隊伍的實力來說,元城書院可能是當時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之一,因為在其講壇上,有一位當時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化大師——劉元城。他的被同時代學者王絢評價為“是書乃言官之楷模,輔弼之龜鑑,卿士大夫之藥石”的《語錄》二卷、《元城盡言集》十三卷以及現已遺失的《文集》二十卷里,其思想精華,其政治理念,其人生感悟,都在梅州這個書院大舞台得以施展、激盪與升華。
書院的教授科目主要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五經”作為首選。同時各種通俗教材也紛紛問世,可選擇的餘地很大。當時的北宋許多碩學鴻儒都致力於下層社會教育的勃興,熱心於文化和學術的普及,編輯出版了大量的通俗童蒙讀物及教材,內容涉及識字、道德、歷史。廣泛流傳的《百家姓》《三字經》都是當時童蒙所樂讀的通俗教材。在遠離廟堂之後,在這裡,劉元城又真正找到了文化人的感覺。
元城書院不乏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化大師。如蘇軾兄弟的好友巢谷先生便曾在書院開壇講學。元城書院教授課目除了四書五經,還有各種通俗教材,內容涉及識字、道德、歷史、詩歌、名物等類,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的教育。其倡導自由講學、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相結合,明確提出書院獨特教育宗旨,自覺地把書院與官學區別開來,反對書院成為科學的附庸,使書院成為培養能傳道濟民之有用人才的場所。

創辦影響

元城書院建立,聚集了一大批對文化如饑似渴的梅州市民匯聚。因為那些講壇上的名師大家,將給他們以知識的普及,文化的薰陶,哲理的思辨,人生的提示,道德的評判。南宋方漸描述的:“梅人無殖產,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所至以書相隨。”接受過元城教育的人的後代,他們從各自的祖先那裡學到了對知識的期待,對人才的尊重。
元城書院建立,引起了當時朝內文人學士的關注與支持。與劉元城同期被貶至循州龍川)的大文學家蘇轍,是離他最近的文化知音,雖然僅一山之隔,卻因處於監視居住而不能謀面相見,書信的往來應是最好的支持。正是由於蘇轍將元城逆境中不忘文人使命的“先進事跡”及時告知了遠在天涯海角的哥哥,蘇軾才有“元城乃真鐵漢也”的感慨。
元符二年春正月(1099年),來梅州的第二個年頭,四川眉州的元城的朋友巢谷,當聽到蘇軾遠貶嶺南後,不懼政治迫害,決然徒步萬里來探視。渡過長江之後,聽到元城在梅州辦學的訊息,使他改變了原來過小梅關、穿珠璣巷入粵的計畫,決定先赴梅州,向元城表示支持與問候。元城深為感動,請巢谷在梅州多住一些時日,將其非凡的才學傳授給梅州學子。巢谷改變計畫,在梅州開壇講學,並寫信給蘇轍道:“我萬里步行見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見,死無恨矣。”
後世的梅州人民始終不忘記辦學興教的重要性。以“元城書院”為起點,書院、社學、義學、私塾等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河北通州王之正出任嘉應州官時,特置“人文秀區”牆,立於衙門正門,以示梅州文風之盛。由此而形成的崇文重教的社會風尚,影響了梅州每一個學子的前途與命運,造就了一個文化內涵十分豐厚的文化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