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江南知識人與社會研究》是一本202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磊。
基本介紹
- 書名:元代江南知識人與社會研究
- 作者:於磊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1日
- 頁數:120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73204424
- 叢書系列:南京大學民族與邊疆研究叢書
《元代江南知識人與社會研究》是一本202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磊。
《元代江南知識人與社會研究》是一本202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磊。內容簡介經歷宋元交替,元初知識人群體整體上並非如傳統研究所簡單認為的消沉、不合作甚至充滿對新政權的抵抗,反而他們不論是在朝廷上還是在地方社...
元代江南社會研究的現狀和展望 ——以知識人問題為中心 宋元時期龍虎山道士對民間信仰的利用和扶持 ——以貴溪自鳴山神為例 從一代梟雄到地方神靈 ——元明清之際的陳友諒及其後裔 第四編 元明江南富民、家族與風俗等 元明之際江南市鎮農商社會的盛衰之變 ——從明清江南文士的“元季”情結說起 方回撰《呂師孟...
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現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楓涇...
吳澄與許衡齊名,並稱“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著有《吳文正公全集》傳世。(概述內圖片來源)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吳澄出身於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據危素《吳文正公年譜》和虞集《吳公行狀》記載,其祖父吳擇為人寬厚,不屑細務,擅長於詩賦寫作,又粗通天文星曆之學。父...
張起岩出任江南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期間做了很多工作,可惜隨著元朝的滅亡,英聲茂績已煙消雲散,所留吉光片羽,已無法復原其當年的全部歷史風貌。其在任上所寫的詩文《行台公署察院正廳記》中認為檢察官員執法就像天上的太微星一樣順應天象,職責就是舉發過失,糾正錯誤;公正正義的評論自會長久。作為監察官員,要入...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
所以他說:“吾鄉楊鐵崖、王山農二公,詩文甲於元代。”(《竹齋詩集·序》)以上這些前人的評價,一般說還是切於實際的。在文學史中,對王冕詩的評價也很高,認為元代詩歌到王冕已達到高峰。下面選錄幾首。(一)有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如《江南民》:“江南民,誠可憐,疫癘更兼烽火然。軍旅屯駐數百萬,米...
一般來說,這類作家仕途比較通達,尤其在元初知識分子普遍棲身下層,漢人一般不受重用的情況下,他們可以說是特別受到命運眷顧的寵兒。所以他們的作品更多表現的是傳統的士大夫思想情趣。當然,在元代政治極度腐敗、民族歧視嚴重的社會環境下,他們也同樣有牢騷和不平,但遠沒有前兩類作家那樣激憤難抑。在藝術風格上,...
同時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文化思想建設均將產生深遠影響。形成及其特徵 神宗萬曆年間,以顧憲成、高攀龍為首,創建了東林學派。形成 東林學派的形成,是十五世紀後半葉以來社會危機發展的結果,是在農民起義和新興市民反封建鬥爭的震盪中產生的。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一部分在朝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紳及其知識分子指責...
韋慶遠先生在序言中說:這是迄今為止,將區域經濟史與行業經濟史有機結合起來的第一本關於江南絲綢史的著作。目錄:第一章,源遠流長的江南絲綢業 第二章,南朝前江南絲綢業的進步 第三章,十國前江南絲綢業的崛起 第四章,宋代江南絲綢業中心地位的形成——兼論中國絲綢中心南移論 第五章,元代江南絲綢業由...
徽州葉姓的源流——兼論區域姓氏研究與中華姓氏學、宗族史、譜牒學的關係 葉夢得的《石林家訓》與吳文化的現代化 書香一葉——葉姓藏書文化簡論 常熟翁氏藏書的源流與文化典籍的保藏 蘇州地區的家譜——基於《中國家譜總目》的統計分析 強以德與元代無錫地方社會——家族史、地方史和社會文化史的一個方面 晚明江南...
③於磊、《元代江南知識人の職能化について―儒・醫の関系を中心に―》、《集刊東洋學》第109號、、pp.42-62、2013年 翻譯論文 ①船田善之(於磊譯)《元代命令文書的宣讀使臣考論》、《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第25輯、2013年 ②戸川貴行(於磊譯)《東晉...
四、結語:元代江南社會的懷舊之風 第二章:元上都的江南士人 ——兼論元代江南士人與元上都及相關知識在江南的傳播 一、元代江南士人與元上都 二、元代江南士人到達上都的旅程 三、元代江南士人的上都生活 四、元代江南士人與上都及其相關知識在江南的傳播 五、結語 第三章:游京師 ——元大都的江南儒士群體...
寓居江南 當元仁宗延祐年間,羅貫中父為絲綢商人。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人,都先後搬遷...
元代的農學也有發展。元世祖忽必烈時,就有一些農書相繼問世。前面已經提到,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實行勸農政策。為此,他在中央設定了司農司,專門管理農業。司農司為了推廣當時的農業知識和技術,撰寫了《農桑輯要》一書,1273年,該書編成,共七卷,約六萬字,對當時元朝統治所及的中國北方的農業生產...
宋元時代是中國科技發展最快的時代,科技蓬勃發展的主因一是受社會經濟繁榮的影響,二是由於理學勃興,養成人們理性探求各種知識的習慣,因而厚植科技發展的基礎。對規律探求的重視成為宋人的特色,無論對哲學、政治、詩歌、藝術以及自然事物都如此。宋朝兼重“儒術”與“商業”,鼓勵工商為官方一貫的政策,因此對於科學...
以上這些前人的評價,一般說還是切於實際的。現在的文學史中,對王冕詩的評價也很高,認為元代詩歌到王冕已達到高峰。下面選錄幾首。(一)有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如《江南民》:“江南民,誠可憐,疫癘更兼烽火然。軍旅屯駐數百萬,米粟斗值三十千。去年奔走不種田,今年選丁差戍邊。老羸飢餓轉溝壑,貧窮徭役窮...
描寫江南春景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就出於他的手筆。抒寫興亡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慨也是虞詩的一個內容,如著名的《挽文丞相》,通過追挽宋丞相文天祥,表達對南宋政權覆亡的哀悼,感情沉痛深切,在當時漢族知識分子中引發了相當強烈的感情共鳴。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元平江南以後,命程鉅夫以集賢直學士、侍御史奉詔求賢江南。程鉅夫遍訪南方名儒,回京舉薦約三十人。其中大多數人應詔至京,“帝皆擢置台憲及文學之職”(《元史·程鉅夫傳》)。此次徵召,則更明顯地帶有籠絡江南知識界、穩定新附國土人心的意圖了。職官承襲制度,主要是在武職系統里實行。虞集說:“國朝右武而尚...
范煙橋的父親買宅蘇州溫家岸,這裡為元代文學家顧阿瑛“雅園”一角,仍舊保存著假山、池塘、曲橋、古木,另有新植榆、桐、山茶、梅、杏。范煙橋有詩記之:“一角雅園風物舊,海紅花發艷於庭”。此後范煙橋給自己的書室命名為“鴟夷室”,“鴟夷”乃盛酒器,他一生喜愛“煙”和“酒”,書室成了他精神生活中的...
朱思本(1273年-?),字本初,號貞一,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中國元代道士,地理學家、詩人、文章家。朱思本8歲隨父拜見玄教大宗師張留孫。不久,入龍虎山,出家三華院,拜月池道士為師,與吳全節為道友。大德(1297年-1307年)初,被張留孫征入京師,輔助吳全節處理玄教事務,代皇帝祠祀五嶽四瀆、名山大川;...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儘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作品及影響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
他知識淵博,文辭暢達,有“神童”之稱。公元1250年,年僅十五歲的張鎮孫參加童子試,名冠諸生,聲震鄉里。南宋時期有一個大文豪叫做李昂英,他夢見有人彎弓射江,江水為之乾涸。當下占出卦文,以為大魁天下的,當是“張氏子”云云。後來張鎮孫果然高中了狀元,為志其事,張後來結集成文十六卷,使用《見面亭...
當時書院的社會地位很高,影響很大。總計宋代書院共有397所,其中北宋約占22%,南宋約占78%,可見,南宋書院的發展非常迅速。元代統治者從蒙古南下入主中原後,出於緩和階級矛盾、進行文化控制的需要,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其表現之一便是大力提倡理學,獎勵書院,因而書院在元代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另一方面,官府對書院...
”在注釋過程中,他也從來不用“前朝”、“趙宋”等詞語,而是稱“我宋”、“本朝”,在個別地方稱“皇宋”、“吾國”,至此不承認元朝政府,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民族氣節!胡三省對知識分子於亡國後出仕,持保留的態度。元朝統一中國後,政權日益鞏固,隨即對漢族士人採取拉攏的懷柔政策,並派侍御史程文海訪求江...
成就了史惟良這位在元朝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政治“不倒翁”。下面就是他明哲保身的歷史記錄:第一次,他在仁宗朝被免官回家後,元英宗即位(至治元年,1321)任命他為江南諸道行御史台、刑部郎中等職。可能是他見英宗和左相拜住得罪人太多,甚至皇太后的幸臣他都敢殺,所以第二年就提出要求請假回家。不久英宗被弒,...
後世許多農書,比如元代的《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清代的《授時通考》,都汲取了《齊民要術》中的成果。內容簡介 該書記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地區,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概述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齊民要術》的...
介紹:《三國演義》是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的《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寫成。現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則。清初毛宗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並成為現在最常見的120回本。《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