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道真仡佬族儺戲,民間俗稱“跳大牙巴”,至少在宋元時期即已傳入。雖然吸收、融合了儒釋道三教和漢族的很多文化,但仍然保留了仡佬族本民族原始巫教的特徵。如清代《遵義府志》引《峒溪纖志》說:“苗(對少數民族的泛稱——作者注)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則此相沿苗風也。”遵義府學、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歲貢生胡端《禁端公論》云:“吾嘗觀其歌舞,跳躍盤旋,苗步也;曼聲優亞,苗音也;所標神號,苗祖也。是蓋苗教耳。”
據文化部門統計,截至2014年8月,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共有儺壇52個,法師637人,其中仡佬族占70%;仡佬族掌壇師36人,占69%。因此,道真儺戲更多地打上了仡佬族的印記而被稱為仡佬族儺戲。
文化特徵
活動形式
仡佬族儺戲有兩種活動形式:一種是行單純的儺祭,叫打保福,由法師4—8人進行,不戴面具出戲,只要一個晚上的時間即可;一種是儺祭和儺戲相兼,叫沖儺或跳大牙巴,由法師和演員12—16人進行。時間可長可短,少則三天三夜,多則七天七夜不等。打保福、沖儺也叫逛神或跳端公。
儺壇之間,或有差別。因為教門就有玉皇教、老君教、淮南教等之別,傳進地域又有湖廣、四川之分,建壇時間有先有後,法師素質有高有低,領牲、勾願神靈各異,願類內容不一,主家經濟及要求更不一致,因而程式可先可後,劇目可多可少。由於演出時間有長有短,一壇法事、一個劇目,內容也可增可減。致使同一內容的法事和劇目,就有多種名目。比如玉溪鎮巴漁村清微教儺壇的延生儀式,分上、下兩壇,程式共28道。上壇為佛教,有開壇、申請三元、投表、誦經、禮懺、啟師、唱坐盤題、申文發疏、跑功曹、迎橋10道;下壇為巫教,有開壇、判卦、立樓、下羅衣羅網、安營紮寨、提桃園、打洞、開洞、發戲、耍五龍歸位、領牲、大戰洪山、破羅網、過關、勾願、游儺塞海、跳香火、掃火堂18道。此外,道真民族各別儺壇活動的地域也比較狹窄,名目相同而內容各異的多。如撿齋的和尚,有五台山和尚、九州和尚、釋真和尚、真州和尚等。地域不一,他們的身世、見聞就各不一樣。“土地”神的名字就更多。
道真仡佬儺戲以祈福迎祥為目的,由民間稱為“道士先生”的藝人組班表演,它有沖儺、打保福、陽戲、梓潼戲等一百三十餘種表現形式,演出時以鑼、鼓、鈸、嗩吶等樂器伴奏,有歌有舞,或說或唱,莊諧交作,文武並重,山王、秦童等角色表演時需戴上特製的儺面具。
舞步動作
儺儀舞步,有一人操作者,亦有二三人及多人操作者。其形式,有踩九洲、二人轉、三五步、三七步、蓮花步、三穿花、鐵疙疤、長蛇陣、半邊月、線光子、包四角、鬼錯子(又稱“拐八步”)、剪刀叉、四門、左步、右步、踮行、便行、七星罡、大穿花、小穿花、牛擦背、瓜子圈、月團圓、內儺城、外儺城、龍行虎步、獅子搖鈴等。各壇傳承不一,步法和名稱亦各異。據不完全統計有30餘種。
音樂唱腔
1、唱腔
仡佬族儺戲的唱腔素有“九板十三腔”之稱。九板是:一字板、二流板、三板、快板、慢板、搖板、碰板、垛板、倒板。十三腔:上岳腔、請水腔、哭皇天、滿庭芳、縷縷金、祝遠程、菊花馨、罵玉郎、點兵腔、連二腔、儺腔、彈腔、二回回。實際腔調變化較多,據不完全統計,有百餘種。
2、曲牌
主要為吹打曲牌,亦有百餘種,常用的有:賀朝王、放雲頭、二回頭、撲燈蛾、牛擦癢、一枝花、金剛掃殿、三環頭、九連環、倒掛子 、扯鑽子、獠子、獨錘等。
面具道具
戴面具表演是儺戲的特色。仡佬族儺戲的面具據傳有72個角色,所謂“上儺三十六,中儺二十四,下儺一十二”。現代常用的有二十餘個,主要有:山王、炳靈、將軍、勾願判官、二郎、土地、度關王母、先鋒小姐、秦童、攆路狗、孽龍、和尚等。
仡佬族儺戲面具多用白楊等木料雕刻,製作程式有嚴格的宗教要求,製作完成要開光,平時不用時要紙錢覆面、紅布包裹。面具是“神的假面”,具有神性,法師在戴如山王等大神的面具前,要先藏魂,以示降神附身;之後要取魂歸身。仡佬族面具的另一特色是部分面具口眼可動,在演出中平添生動,是現代唯一存世的“活口”面具。
宗教內容
儺戲是儺祭的衍生物,因此包含了大量的宗教內容。其中,儺戲所用的文書共分為疏、牒、票、引、狀、牌、幡、申、詞、表、書、條冊、符13類,總計554種。經懺有90餘種。咒誥、符諱、手訣均數以百計。
代表劇目
仡佬族儺戲劇目分正戲與插戲(又稱“花戲”)。正戲為帶戲劇性之儀式程式,屬不可減省內容。如沖儺中的“開洞”“打洞”“交標合會”“炳靈領牲”“靈官鎮台”“破羅網”“判子勾願”等。插戲則非必演內容,由法師根據相關原則及信人主觀需要來靈活安排,旨在增加娛樂色彩,烘托儀式氣氛,以神話題材或歷史題材居多。如沖儺儀式“申文發牒”後可加演《跑功曹》,“靈官鎮台”後可加演《戰洪山》或《財神圖》等。據不完全統計,仡佬族儺戲劇目有《問卜》《盤山》《賞花》《下天門》《鳳凰祭》《鐘馗遣鬼》《安安送米》等80餘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仡佬族儺戲在戲劇和表演、娛人方面較為成熟,是中國古代道教文化與巫儺文化結合的典範,仡佬族儺戲折射出了仡佬族人獨特的生活習性和宗教信仰,是仡佬族文化與貴州巫儺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宗教、歷史、民俗、音樂、文學、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楊朝忠,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儺戲(仡佬族儺戲),申報地區: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保護措施
2014年,道真自治縣文體廣電局獲悉仡佬族儺戲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楊朝忠及其儺壇班在上壩鄉八一村某民眾家中進行仡佬族儺戲表演時,派出專門的工作組實地對表演情況進行了數位化採集。按照預先制定的《楊朝忠儺壇班採集大綱》要求,此次採集共採集視頻資料65分鐘,圖片150張,文字資料5000多字。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8月20日至21日,“神秘仡佬·道真文化周末聚”活動在多彩貴州文化創意園舉行,在非遺節目表演現場,仡佬族儺戲《山王驅邪》向現場觀眾展示了道真的神秘儺文化。
2019年,第25屆法國國際文化遺產展在巴黎羅浮宮卡魯賽爾展廳落幕,來自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儺戲面具等非遺作品在展覽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