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宴
- 性質:餐飲企業
- 創建時間:2008年
- 所屬:北京匯泉玉中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 類型:品牌名
創始文化,品讀,一讀儒宴,二讀儒宴,三讀儒宴,四讀儒宴,孔子歷史,儒宴採集圖,景點文化,大成龍柱,敧(ji)器,杏壇新意,魯壁藏書,貪照壁,聖跡圖,
創始文化
以孔子理念開設的筵席。其中多以孔子文化為底蘊,由歷史名人哲學道理到現今的儒家菜品,每道菜獨具特色,特別是盛裝器皿更是孔子文化的體現。
內外裝修全部採用詩禮形式,內部大廳設定由書柬閣,毛筆架!很是特色,玻璃柱子中間的大毛筆更是詩賦的體現。每個員工的微笑不光從臉上體現,更重要的是臨客的細節、微致服務,更加體現儒宴的優雅、大氣、脫俗、完美!
品讀
一讀儒宴
“子曰:飯疏食,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與我如浮雲”。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聖人告誡大家:一味的追求吃穿享受,就很容易導致不義。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聖人又告訴大家,吃東西一定要精益求精,我們為了品嘗食物的至味,絕對不要嫌麻煩。
最初,以為這是一種矛盾。既然拿粗茶淡飯當作一種樂趣,那又何必追求美食的至高境界?然而,到了儒宴,就可以尋找到了二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聖人所說的精細,並非可以估價的俗物,而是在美好味道中蘊藏的絕妙境界,和在和諧環境中寓示的至理玄機。再怎么豪華的宴席,終有吃煩的一天,只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才可以流芳千古。
一、儒之境:流淌千年的一脈書香
儘管儒宴開張不久,但已小有名氣,被不少食客們送了儒宴“小孔府”的雅稱。
到了儒宴,你會感覺到以儒家文化為靈魂的魯菜餐廳,把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鋪陳到了每一個角落。
從門口的大成龍柱,到大堂的魯壁藏書,從寓意深遠的貪照壁,到汗牛充棟的奎文閣,處處都以有形的景觀,彰示著儒家文化的恢宏。每處的景點文化都會給食客們最深的印象,例如一進門便可見到的敧器。
一排銅罐懸著,有水汩汩而下,不停注入罐內,罐的腰眼有軸,水淺時四平八穩,一旦水滿則傾覆而瀉。這陳設據說是古人用來灌溉農田而用的器具,但孔子卻從中悟到了奧妙的哲理:滿招損,謙受益。也就是說“驕傲自滿會招致損傷,謙遜虛心會得到益處”。這大概就是今天所流行的“空杯思想”的最早版本,一見之下,恍然大悟。
再者就是分布於各營業區的“聖跡圖”,是古代最早的石刻連環畫,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鮮活逼真地再現了孔子生前傳道授業的一些場景。麒麟玉書,太廟問禮,退修詩書,觀器論道,孝經傳曾,等等,數十幅聖跡圖各個都講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很多慕名而來的顧客,在聖跡圖前駐足觀望,從他們的臉上,讀到了一種徜徉於文化大河的滿足。
而包房的名字,也都與孔子及儒家文化密切相關。中庸廳,論語廳,尚書廳,詩經廳,三戒廳,四畏廳,九思堂,禮樂廳,溫故坊,師聖殿,敦善廳,崇仁廳,六藝宮,等等,不一而足,各有千秋。淋漓盡致的彰顯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及經典名著。
儒宴有專門的文化解說員,可以像導遊一樣詳細地解說有關孔子的文化典故。隨著服務人員引導參觀,仿佛跨越千年,隨孔子週遊了一趟列國。有人不由得感嘆:“儒宴一席飯,勝讀十年書啊”。
二、儒之味:形神合一的五味大戲
如果將儒宴比作一個人,那些端正雅致的廳房和耐人尋味的文化景點,就是一襲絢爛而精細的錦袍;而餐桌上異彩紛呈的菜品,則是這人滿腹的經綸和蓋世的華章。
儒宴的菜,以文入味,以文入名,以文入形。
擇仁安里,白露伊人,陽關三疊,寬仁聚首,吾憂四味,修身齊家,麒麟玉書,碩人美目,帶子上朝,君子好逑,冠禮宴賓,御筆猴頭,詩律和聲——這些菜名個個都充滿了詩情畫意。當然,有可能會一時半會兒明白過來到底是什麼菜,沒有關係,儒宴的每個服務人員都能為你詳細地解讀菜名,和菜名背後的文化故事。
二讀儒宴
一、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這菜又稱菠菜糕,菠菜和肉皮凍兩種不同的原料混合在一起,產生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質感;所配食的小料中芥末與芝麻醬混和在一起,產生不同的口感。與孔子的一句名言非常吻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陽關三疊陽關三疊——儒宴孔府菜中的招牌菜。口感鹹鮮,外酥里嫩,精選蝦肉、魚肉、雞肉,配以海苔形成三種顏色,紅、白、綠形成三條線,示為三條戒。子曰:君子有三戒,少年戒之色,中年戒之斗,老年戒之貪。
三、孔門豆腐孔門豆腐——有個故事講述了此菜的來歷:以前給孔府送豆腐的佃戶,為了能長期給孔府送豆腐,在製作豆腐時加入雞蛋和其他雜糧以體現豆腐的獨特。乾隆到曲阜祭禮孔子時,孔府擺設豆腐宴敬奉皇上,對孔門豆腐大加讚賞。
四、六藝餅六藝餅——孔子一生崇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六藝餅依據孔子商周禮,諳六律,射獵奇,游列國,編春秋,識天理製成。寓意:六型六技,六品六味,六合六意,多才多藝,德才兼備。代表吉祥如意,和諧之美。
五、……待續!
三讀儒宴
儒之味:文武雙全的酒樂心聲酒,作為客觀物質的存在,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它纏綿如夢縈;它柔軟如錦緞;它無所不在。儒宴設在一層大廳的一文一武魯酒坊充分的體現出深遠的酒文化,被賓客譽為左文又武的“酒客”。
十二支金色返古式的籌酒令,支支玩出酒的樂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賞:貴賓酒一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賞:同桌先生各飲酒一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賞:女士各飲酒一杯。句句喝出酒的熱情,品出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
四讀儒宴
孔府四大件文化:
1、孔府煨海參:
這道菜是孔府滿漢大席菜餚中的魁首。選用山東特有的刺參和其他多種高檔原料,再配以雞鴨,經過長時間的煨制。成菜特點,湯濃味鮮,入口醇香,營養豐富。此菜也是孔府宴四大件之一。【圖片更新中……】
2、神仙鴨子:
神仙鴨子是孔府宴四大件之一。特點是湯鮮肉爛。有個典故講述此菜的來歷:孔子的第64代孫孔繁坡出任山西知州時,隨任的廚師研發此菜以表示對主人的慶賀。因當時沒有鐘錶,所以製作此菜時就燒三炷香來計算時間,後來孔繁坡用一句口頭禪來讚譽這道菜:“清蒸鴨子三炷香,神仙吃肉又喝湯” 。【圖片更新中……】
3、孔府酥鍋:
此菜是孔府宴四大件之一。有個故事講述了此菜的來歷。相傳第75代衍聖公孔祥珂的母親非常喜歡酥爛滑嫩的菜餚,就讓府上的廚師精選多種原料製作此菜。此菜特點是保持了菜的原汁原味,同時也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
【圖片更新中……】
4、海藻丸子:
此菜是孔府宴四大件之一。據《孔府檔案》記載,海藻丸子是孔府節日中必選的一道菜餚,寓意團圓和美,深受衍聖公的喜愛。
【圖片更新中……】
孔子歷史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儒宴採集圖
圖-1 大廳
圖-2
圖-3 編鐘架
景點文化
大成龍柱
這是儒宴餐廳的文化景點之一,這兩支龍柱是出至山東曲阜孔廟,與孔廟大成殿的龍柱相仿。大成龍柱相傳有一個典故,就是 “皇上看龍柱,永遠隔著一層布”,意思是說:乾隆皇帝曾多次到曲阜祭禮孔子,看到大成殿的柱子都裹著紅布,看不到裡面是什麼,於是就問孔府的人這裡麵包的是什麼?孔府的人說裡面刻的是假龍,皇上是真龍,怕冒犯了皇上,所以就用紅綢包了起來。因為大成龍柱與故宮的龍柱同出於一人之手,每根柱子二龍對翔,盤繞升騰,龍姿栩栩如生,堪稱中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所以怕乾隆看到後龍顏大怒,就出此辦法!
敧(ji)器
敧(ji)器,是古代用來取水灌溉的容器,它有一個特點是:如果水不滿,他就一直豎立著,只要水一滿,他就自動翻轉,裡面的水就流出來了,然後它接著再豎立起來,接著盛水。孔子看到敧器後,感悟出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意識是告戒人們,驕傲自滿會招致損害,謙遜虛心可以得到益處。因此而得名 “滿招損,謙受益”。
杏壇新意
來至孔廟的杏壇。代表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徵,是孔子講學的地方。相傳孔子杏壇設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因周邊種植很多銀杏樹,後人為了紀念孔子講學而名曰“杏壇”。
魯壁藏書
據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子九代孫將《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簡冊砌藏在孔子故宅的牆壁之內,後來在漢代擴建孔府時,發現了這批簡冊,稱“古文經書”,這些絕倫簡冊是我國最早的經典史書,後人稱“魯壁藏書”。儒宴在此設魯壁,別有新意。
貪照壁
來至山東孔府。畫上講述的是一個動物叫“貪”,此物象麒麟但不是麒麟,是想像中的貪婪之獸,它擁有了世間所有的寶物,仍嫌不夠,還要去吃太陽,最後被累死。孔府用它來警示後人,貪婪會招至損傷。
聖跡圖
孔廟聖跡殿的聖跡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石刻連環畫,記載了孔子一生的光輝事跡。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