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陰陽家

陰陽家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中心思想的學派。它和儒家有較為密切的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與陰陽家
  • 定義: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中心思想的學派,和儒家有較為密切的聯繫
背景介紹,先秦儒學和陰陽家,漢代儒學與陰陽家,宋儒與陰陽五行學說,

背景介紹

陰陽、五行思想在先秦時期早已出現,如《老子》書和《易》書均提出“陰陽”觀念。《尚書·洪範》提出“五行”觀念,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這些觀念是古代哲學思想的萌芽。約在戰國後期出現陰陽家學派。陰陽家將“陰陽”和“五行”觀念相結合,因此,又稱陰陽五行家。

先秦儒學和陰陽家

《史記·太史公自序》評論陰陽家時說:“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這是說陰陽家思想包含有譏祥忌諱等迷信內容,而他們亦懂天文知識,能掌握季節變化。《漢書·藝文志》說:“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吳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事鬼神。”羲和之官即古代掌管天文之官,為陰陽家之前身。陰陽家懂天文知識,有益於農耕生產。而古代天文知識往往與迷信相混雜,故多禁忌。這裡所謂“小數”近於鬼神巫術。先秦儒家曾受陰陽數術影響,如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鳥、河圖皆祥瑞之物。古有河出圖洛出書的傳說,被認為是新的朝代受天命的徵兆。孔子時因久無鳳鳥、河圖之類瑞物出現,以為復興東周之志難以實現,而生天命將終之嘆。戰國後期,隨著天文學和地理學知識的發展,出現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深觀陰陽訊息,而作怪迂之變。”又說:“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這亦是說,鄒衍既懂天文知識,又擅長數術怪迂之變,其思想表現為科學與迷信相混雜。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他將金木水火土五行說成五種德行,為歷史循環交替提供理論根據。《史記》說他“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鄒衍以“五德終始”論證朝代更替,如夏代表木德,而為代表金德之商取代,而商又被代表火德之周取代。這是以五行相勝說明“五德轉移”,歷史即是這樣循環往復終而復始。這種學說迎合了戰國爭雄的理論需要,因此,鄒衍所到之處受到諸侯上賓禮遇。“五德終始”說亦被儒家接受,為歷代改朝換代提供理論根據。鄒衍生活時期稍晚於孟子,他與孟子有何關係,史書上無記載。而史家則認為孟子亦有陰陽五行思想。如戰國末年荀子曾批評子思和孟子:“案往造舊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荀子·非十二子》)荀子對孟子“五行”說的內容並未說明。但因苟子反對“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譏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等數術迷信,他批評思孟“五行”“僻違”、“幽隱”、“閉約”,當亦屬譏祥之類。後人對荀子所說做出種種推測,多認孟子“五行”說即陰陽五行說。如近代章炳麟作《子思孟軻五行說》,其根據之一為《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鄭玄註:“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智,土神則信。”章炳麟認為這是“子思之遺說。”由此章氏肯定荀子對子思孟子“五行”之批評。近人范文瀾亦認為: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近乎陰陽家的五行推運。(《中國通史》第一冊《孟子與鄒衍》)戰國末年孟子後學有與陰陽方士相結合者,據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孟子既沒之後,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起因是侯生、盧生等諸生求仙藥未成而對秦始皇發怨謗之辭,當時所坑儒生多為懂方術者。當時秦始皇太子扶蘇曾諫坑儒說:“諸生皆誦法孔子。”(《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亦說明當時所坑術士即儒生。

漢代儒學與陰陽家

鄒衍等陰陽五行家思想又與天人感應相符合,對漢儒董仲舒有重要影響。《呂氏春秋·應同》引鄒衍說:“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祥乎下民。”董仲舒即是將陰陽五行與天人感應相結合,建立一整套天人感應學說。《漢書·五行志》說:“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董仲舒說:“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漢書·董仲舒傳》)這裡所說陰陽為陰陽二氣,其中被注入善惡等道德成分,以陽為德陰為刑,為崇德賤刑製造理論根據。董仲舒又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勝》)這裡所說行者行也,其行不同即指德行。陰陽五行經過董仲舒進一步神秘化,與天人感應思想相結合,構成龐大的具有神學內容的思想體系。在《春秋繁露》中有《陽尊陰卑》、《陰陽位》、《陰陽終始》、《陰陽義》、《陰陽出入》、《天地陰陽》和《五行之義》、《五行相勝》、《五行相生》、《五行對》等篇章,可以看出董仲舒推崇的陰陽五行學說的規模。

宋儒與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家和董仲舒的思想,亦為宋儒所吸收,北宋理學先驅周敦頤著《太極圖說》,曾說:“陰陽變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周敦頤以“五行”、“陰陽”、太極、“無極”構成宇宙圖式,為哲學之最高範疇。這對宋代理學的發生和發展發生重要影響。宋儒程頤亦認為陰陽二氣具有道德屬性,他說:“天地之間皆有對,有陰則有陽,有善則有惡。君子小人之氣常停,不可都生君子,但六分君子則治,六分小人則亂。”(《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伊川先生語一》)程頤還認為氣有感應,“和氣”致祥,因而他承認有祥瑞存在,但他並不提倡祥瑞。他說:“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人有喜事,氣見面目。聖人不貴祥瑞者,蓋因災異而修德則無損,因祥瑞自恃則有害也。”(《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伊川先生語四》)這是對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發展,只認為遇災異而警惕修德為有益。宋儒雖吸收陰陽五行思想,而對其中的數術迷信有所剔除。宋儒朱熹亦說:“天地統是一個大陰陽。”(《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上》)天地總體為陰陽,而陰陽二氣又貫穿於一切事物之中,陰陽之外別無天地,陰陽之外別無事物。朱熹又說:“陰陽是氣,五行是質。有這質,所以做得物事出來。五行雖是質,他又有五行之氣做這物事,方得。”(同上)朱熹以陰陽二氣為本原,而以五行為質料,吸收了陰陽五行的某些內容。然而他並未能擺脫陰陽五行之神秘性質。如他說:“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皆以四者相為用也。”(同上)四者相為用,自非各自孤立,這運用觀察歷史,使他仍局限於“五德終始”的框框之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