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僰族
- 地理標誌:古僰侯國
- 特色:懸棺葬
- 文章:僰人養猴
簡介
這個民族的人死後,既不用土葬、火葬,也不用天葬或水葬,而是將棺材置於懸崖絕壁之上。史書上關於懸棺有不少記載,最早見於南朝梁、陳之際學者顧野王所記,《四川通史》記載“珙縣有座棺木山,昔為僰蠻所居,嘗於崖端鑿石拯釘,懸棺其上,以為吉”。在僰人的心目中,祖先應該永遠活在後人心中,先輩的遺體保存得越長久,就越是能蔭佑後人興旺發達,因而懸棺葬是一種吉祥的象徵。
其實,懸棺葬在我國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北、陝西、重慶、四川、雲南、台灣等省市都有分布,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也先後發現過懸棺葬。
僰王山是僰人較早開拓生活和重要活動中心之一。到了宋朝,已經逐漸形成獨立的僰人王國。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僰人在首領卜漏的帶領下,在僰王山上築城堞、修寨門,聚眾造反,揭竿起義,但被宋軍用“火猴戰”打敗,僰王被宋軍擒獲後招安。
現在僰王山東大門的插旗山就是僰王卜漏插旗招安的地方。僰王山主峰黑帽頂下,至今保留著僰人所建的寨門、城堞遺蹟。寨門原有大小兩個,相距200多米,依山而建,但小寨門已經毀壞,大寨門與城堞依然矗立,在大寨門一側還有“桃園深淵”碑刻一座,偃臥於荒草之間。
僰人兵敗僰王山後,在400多年的時間裡偃旗息鼓,直到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再次在興文、珙縣兩地造反,明王朝派四川總兵劉顯、劉挺父子率領十四萬官軍大舉圍剿,最終在興文縣九絲城將僰人徹底剿滅,這就是著名的“僰漢大戰”,僰人從此銷聲匿跡,一個古老的民族從此消亡了。
懸棺葬
僰人養猴
此寓言大意是:僰族人善養猴,給它們穿上衣服教它們跳舞,辣戶嬸使它們旋轉得很圓,舞動得很有章法,配合音律節拍也很默契。四川的一個兒童看了它們的表演後很妒忌它們,認為自己不如他們而感到羞恥,想著用一種方法去破壞它們的表演,他就在袖子裡放了些茅栗子前往。宴席開張後猴子們出來表演了,眾賓客都站起來專心觀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節拍。四川的兒童故著無意地揮袖甩出茅栗,將它們丟到地上。猴子見了它們最喜歡吃的茅栗子,放棄表演扯掉身上的衣服上前爭搶,酒壺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僰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喪。
劉伯溫講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戲說猴子,而是諷喻世人。人類進化至今阿戲匙葛,我們講體面,知榮恥,循規蹈矩,遵章守法。然而,一旦名利橫前,便不乏“獸性”大作者,什麼公心民意、黨紀國法,什麼道德修養、禮儀廉恥,統統去了九霄雲外。觀今之石海,品牌提升,經濟發展,管理規範,和諧有序。欲更上層樓,我們仍需不懈努力。平時工作、學習、生活中要“茅栗”面前不動聲色,以大局為先,公心為重。若問,何以做到?我曰:兩條,一曰自我修養,提升素質;二曰嚴厲規矩,強化懲治,惟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