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掌族

都掌族

“僰人”是先秦時期就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僰(音bo,類“博”)人。"僰字讀輕唇音為白。古時無輕唇音,只有重唇音,讀濮。又稱“山都掌”“都掌蠻”。據研究,濮即越人。人們多叫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稱。宋代才開始以壯族為名……可見壯族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主幹,也是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流"。(摘自黃現璠遺作:《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載《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五輯,1985年5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掌族
  • 外文名:All palm family 
第57個民族消亡之謎,僰人懸棺,

第57個民族消亡之謎

如果不是明朝末年的那一場慘烈的戰爭,今天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可能會多一個民族僰族(或稱都掌族)。
"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恃君覽》:"氐羌呼唐,離水(今金沙江)之西,僰人野人……多無君。"由此可知,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已有僰人聚居在宜賓。 400多年前,在經歷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敘南平蠻"戰爭之後,這個有2500多年歷史的民族突然消失,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從西周到明朝萬曆元年(約公元前1066年一公元1573年)長達2500餘年的時間裡,他們生存、繁衍在祖國西南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
都掌族
他們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建立了戰功,被封為“僰侯”,在今天宜賓一帶建立了“僰侯國”。這在秦漢以後的史料中多有記述。《珙縣誌》(舊志)上說: “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

僰人懸棺

僰人在兩千年里不斷發展壯大,以至於成為了西南少數民族的領袖,而僰人雄據云貴川三界的咽喉地帶,卻並不是一個易於馴服的人群,因此歷來是中央政府的心頭之患。
都掌族
明朝開國以後,政府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開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萬曆初年,中央政府在這裡強行廢除了一直以來的蠻夷酋長制度,代之以漢臣,使原本緊張的對抗終於演變成一場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戰爭。
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僰人的葬式採用懸棺葬,即把棺木置於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棺木用整木剜鑿而成,不施漆,質地異常堅硬。
僰人懸棺主要集中在珙縣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現已發現懸棺遺址四十一處,計有懸棺二百八十八具。但在刀耕火種的年代,懸棺如何置於懸崖之上,眾說紛紜。有說鑿岩為路,放棺後又毀掉路;有說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後再去土;有說崖頂放繩索;有說搭廂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懸棺俗稱“掛岩子”。即把棺木置於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帶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戰國時期就在宜賓地區群居,並建有僰侯國、僰道縣。因其剽悍驍勇,為其歷代統治者所不容。
他們棲身於荒野荊棘之中,有“披荊斬棘”之譽。明代,僰人稱“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撫曾省吾、總兵劉顯率十四萬大軍將其殺絕。
站在雄峙險峻的山崖下,仰望著峭壁上那殘存的棺樁、數不清的樁孔以及具具棺木、幅幅岩使人不禁想到史稱“僰人”的那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他們把自己的歷史賦予高岩,突然沉於歷史的長河,消逝在故紙堆中,只把這奇特的葬制和眾多悲壯感人的民間傳說遺留下來,人們去沉思,去感悟,去遐想。
這個古老而神秘消失的民族,在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民族?我們從零星的史料中,從對麻塘壩部分懸棺的清理髮掘中,從峭壁上的岩畫中,從流傳於敘南一帶那眾多民間傳說中,多少捕捉到了他們—些“影子”。歷史上的“僰人”,是個歷史悠久、英勇善戰的民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