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舍小山三首

《僧舍小山三首》是宋代文學家晁沖之組詩作品。這三首詩主要寫小山上的佛像、佛塔以及僧舍、山洞內外的景物。全詩多次用典,寫景方面,偶見佳句,所描寫的佛像、佛塔,若明若暗,詩意頗耐思索。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僧舍小山三首
其一
此老絕瀟灑,久參曹洞禪
胸中有丘壑,左手取山川。
樹小風聲細,岩深日影圓。
江湖不歸客,相對一茫然。
其二
愛此聚沙戲,知自法王孫
一運郢斤手,都無禹鑿痕。
藤梢未掛壁,荷葉欲生盆。
笑問山陰道,潛通何處付。
其三
爛石有佳色,禪房疊更幽。
九疑峰不斷,十字水長流。
枕簟日逃署,軒窗時臥遊。
吾衰更何往,只此對湯休。

作品注釋

⑴曹洞禪:禪宗五家之一,此宗第二祖為曹山本寂、第一祖為洞山良價,故名曹洞禪宗。
⑵“愛此”二句:用佛教典故。《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後來“聚沙成佛塔”,成了佛家的偈語。法王:佛的敬稱。法王孫:即“法王子”,指“菩薩”,即佛弟子。
⑶郢斤:比喻純熟、高超的技藝。《莊子·徐無鬼》篇說:“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故以此典故形容技巧入神。
⑷簟(diàn):竹蓆,也指用蘆葦編制的席。

作品鑑賞

第一首前四句所描寫的是坐落在小山上的佛像,從“左手取山川”的寫佛家的文字可知。這位佛祖屬曹洞禪宗,塑像氣度瀟灑,他對曹洞禪下過一番功夫,故說“久參曹洞禪”。“胸中有丘壑”,指其佛學修養很深。“左手取山川”是用佛經典故。《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說:“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此句喻像主手眼之高。“樹小風聲細,岩深日影圓”兩句,轉筆寫山上及洞中之景,因山小,故用“樹小”作襯,樹大招風,樹小故風吹樹木的聲音細小,正正是小山之景。“岩”指小山中的岩穴,即山洞,日光通過岩穴,透入洞中,可看到圓圓的光柱,“日影圓”三字,因日光通過深穴故可見到圓圓的光柱,形象逼真,寫出了洞中潛通的小天地的境界。結尾兩句,以情結景,抒寫詩人的感慨。“江湖不歸客”是詩人自指,詩人因紹聖(1094-1098)初期的黨禍,遂飄然隱居於具茨山之下,成了江湖隱士,他此時面對曹洞宗的佛像和僧舍小山,有了相對茫然之感。以後到底是永遠做一個“江湖不歸客”,還是等待時機繼續從政,人生的道路,歸宿在何處,他很難預測,故有茫茫然的感覺。
第二首的前四句,描寫僧舍小山上的佛塔,作者不從正面寫塔,卻借用佛學典故,描寫佛塔的來歷。“法王孫”與“法王子”同義,因這首詩押十三元的“痕”、“盆”、“村”韻,為了押韻,故不稱“法王子”,而稱“法王孫”。這兩句詩說:聚沙為塔之戲,來自法王子孫、佛門弟子,這是因目睹佛塔而發,見塔聯想到佛典。三四兩句,轉筆寫佛塔建築技藝高超,巧奪天工,無人工斧鑿之痕。“一運郢斤手”句,用“運斤成風”的典故。“禹鑿痕”,即大禹鑿山的痕跡,相傳大禹為了治水,開過不少山。如山西河津縣的禹門,相傳為禹所鑿,故稱龍門。山東郯城的禹王台,相傳禹治水鑿馬陵山通沭水而西,築台於此,以鎮水勢。此處的“禹鑿”,不過借歷史傳說喻指人工斧鑿之痕,“都無禹鑿痕”,說明塔的建築巧奪天工,非人力所能為。唐代詩人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詩,有“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之句,所謂“鬼工”,即言非人力所能營造,以形容建築工程的精巧神奇,與此兩句詩的寫法相似,所不同者此詩用典,岑參則用誇張的描寫而已。“藤梢未掛壁”兩句,將佛塔宕開,跌入寫景。因藤蔓尚嫩弱短小,所以還未曾掛在牆壁上,池中荷葉相連,荷葉之上的嫩莖,將要生出小的蓮蓬,因蓮蓬(又叫蓮房)其狀如盆,故用盆字形容,生動形象,從此二句詩看,當為初夏之景。結尾兩句,“山陰道”指山洞,由下句“潛通”二字可知。因山小,山洞不可能太長,原本也通不到外面的村莊,故詩人用“笑問”二字,故意提出一問,以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感。
這組詩多次用典,寫景方面,偶見佳句,只是所描寫的佛像、佛塔,若明若暗,讓人頗費琢磨推敲之功。
後世研究宋詩的人曾說:“唐詩熟,宋詩生;唐詩熱,宋詩冷;唐詩放,宋詩斂;唐詩暢,宋詩隔。”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從這組詩看,多少可以領略到宋詩的生、冷、斂、隔。它的用典有些生、冷,感情有點斂,不外放。境界有點隔,如霧裡觀花,終隔一層。比如前四句,寫的是僧人,還是佛像,需要費些思索。不同的讀者,甚至還會出現不同的理解,這就體現出宋詩“隔”與“晦”的特點。

作者簡介

晁沖之,北宋詩人,字叔用,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晁補之的從弟。授承務郎。師從陳師道。紹聖年間(1094-1098)隱居具茨山下,宋徽宗時多次受舉薦,不去任職。屬江西詩派。有《晁具茨先生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