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 ,拼音讀(sēng'rén),是一種佛教詞語,是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詞組拼音僧人 (sēng'rén)僧人生活按佛制講,僧人的吃食是由居士供給的。為了有利於修定,也為了減少居士的負擔,僧人實行過午不食。在寺院中...
僧人是電影《東京審判》中的男性角 色 ,由胡坤飾 演 。僧人在東京審判中作為證人,勇敢揭露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兵的暴行,因情緒激動大罵日軍,後被美軍憲兵帶離現場,展現了他對正義的堅持與憤怒。人物介紹 僧人,東京審判中審理南京大屠殺事件中出庭的證 人 。人物經歷 他在東京審判審理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時候以證人...
佛教僧侶的衣服,根據佛的制度,限於三衣或五衣。三衣是安陀會、郁多羅和僧伽黎。安陀會是五條布縫成的衷衣,郁多羅是七條布縫成的上衣,僧伽黎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五衣是於三表之外加上僧祗支和涅槃僧。僧祗支覆肩衣,作為三衣的內襯。涅槃僧是裙子。《大唐西域記》卷二云:“沙門法服唯有...
晉朝天福年間,考功員外趙洙說,近日有個僧人從相州來到京城,對他說:“貧道在襄州禪院裡與一個叫法本的僧人一起避暑,朝夕共處,情投意合。法本經常說:‘貧道在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閒暇時,請你一定去訪向我。’”這位僧人一直惦記著法本的話,便去相州尋訪法本。他到了相州西山下的...
知玄,全稱釋知玄。字後覺。俗姓陳,眉州洪雅人。母魏氏。夢月入懷。因而載誕。乳哺之間。見佛輒喜。五歲祖令詠華。應聲而就。七歲遇泰法師在寧夷寺講涅槃經。玄入講肆若睹前。因是夕夢佛手案其頂。遂出家焉。十一落髮。詣唐興西安寺。傳大經四十二卷遠公義疏辯師圓旨一百二十五萬言。指擿緇徒。動露...
原濟(1642一約1718),清初畫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極,廣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謙後裔,父親在明末被追殺,時若極五歲,削髮為僧得以存活。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後人傳為道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 人、清湘陳人、清湘遺人、粵山人、湘原濟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晚號瞎尊者,自稱苦瓜...
戒賢法師,又號歇庵、瘦松、介閒、借閒道人等。法師1972年出生於福建省福鼎市管陽鎮朱姓農家,1985年依福鼎管陽興福寺悟邦和尚座下披剃出家,1986年就讀於福建佛學院,1990年畢業閩南佛學院,先後任教於福建佛學院與閩南佛學院,多次受邀到東南亞、澳洲等地講授佛學。法師天資聰穎,精於茶道,雲遊海岳,博聞強識...
佛學中提到:僧人又名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種福田,就猶如我們有種子,但沒有田地可種,就沒有糧食吃。我們施捨的善根猶如種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們播種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們有限的福報,變為無限的福海。可是,在世間有些人對供養僧眾有很多知見上的誤區,或者有些人雖然對寺院或僧眾做了一些供養後會...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
衲僧 衲僧,讀音是nà sēng。意思是和尚,僧人。解釋 和尚,僧人。出處 唐 黃滔 《上李補闕》詩:“諫草封山藥,朝衣施衲僧。”元 薩都剌 《江城玩雪》詩:“舟子迷歸寒浦外,衲僧疑在白雲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況自此再三十年, 京 已壽登耄耋,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爲衲僧耶?”
宗仰(1865—1921)近代僧人。俗姓黃,字中央,法名印楞,別號烏目山僧、楞伽小隱。江蘇常熟人。曾任金山江天寺監院。人物生平 宗仰幼年就讀於翁同龢,習儒家經典。二十歲在虞山三峰寺依藥龕和尚剃度。二十一歲於鎮江金山寺受戒。精研三藏,兼通英、日文,善書畫詩詞。後在金山江天寺任監院。清光緒十八年(...
眾賢(梵:Saṃghabhadra ),又音譯為僧伽跋陀羅,是公元5世紀時印度佛教的論師,為說一切有部迦濕彌羅系學說後期的代表人物。人物生平 眾賢(梵:Saṃghabhadra)是西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人,在精於《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論義的悟入論師門下出家受教,是屬於代表傳統說一切有部學說的“迦濕彌羅毗婆沙師...
僧徒,漢語詞語,讀音是sēng tú,意思是僧人,僧眾。解釋 僧人,僧眾。僧侶、和尚的通稱。出處 《魏書·釋老志》:“太祖聞其名,詔以禮徵赴京師,後以為道人統,綰攝僧徒。”唐·韓愈《送僧澄觀》詩:“皆言澄觀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胡蘊玉《序》:“姚刑部曰:‘唐之世,僧徒不通於文事,書...
宗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僧人,書法工篆隸,詩文為元朝虞集、黃溍、張翥等名家所推重。他的抒情詩,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其經過精心選擇,抓住別人沒有用過的形象,選取生活中最有典型意義的、最有特徵的片段,升華出思想的結晶;以高度集中的形象,在大膽想像和巧妙聯想的基礎上,運用比、興的手法,揭示事物的...
釋一行禪師(Thích Nhất Hạnh,1926年10月11日-2022年1月22日),越南人,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在漢傳佛教傳統中,出家眾都以“釋”(越南文為Thích)為姓,一行(Nhất Hạnh)是他的法號。因此有人直接稱呼他為一行禪師。人物影響 釋一行圓寂後,獲得美國國務院...
法師在佛教界是一位高僧,在醫務界是一代名醫,在武術界又是一位竭力弘揚少林拳法的耆宿。1942年,他將在劫難中保存下來的拳譜和散失在民間的多種拳術文字資料及僧人永禪復抄整理的保存至今。1947年解放大軍南下,他親自選送數名精壯武僧參加人民解放軍,並囑咐他們:要為國立功,為少林寺爭光。1956年參加登封縣...
我們可以回到最初的話題,即將籍貫差異很大的九位僧人聯繫在一起而稱“九僧”,是因為陳充所編的《九僧詩集》。上已言及,宋代猶有所謂《九僧選句圖》,不詳何人所編。在文學史上,以詩歌總集相號召而成為流派的,例子很多。又據唐、宋人習慣,作“句圖”以為法門,也是為了標榜宗派。九人都是和尚,不僅同時...
三、和尚,也稱“和上”。在我國,“和尚”的稱呼最為常見。其實,和尚本來是對有相當地位、學問並堪為僧師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稱,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稱,不是任何一個普通的僧人都能使用這個稱呼的。四、闍梨,闍梨的含義與和尚相近,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教授、規範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為準則,能糾正弟子...
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詞,梵文原意為“熱”,因為印度氣候炎熱,宗教徒便把受熱作為苦行的主要手段。一般比喻為實踐某種信仰而實行自我節制、自我磨練、拒絕物質和肉體的引誘,忍受惡劣環境壓迫的人。印度教認為,人需要經過多次輪迴才能進入天堂,得到神的關照。而有些...
釋智圓(976年-1022年),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稱潛夫,俗家姓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僧人。984年,釋智圓受戒於杭州龍興寺。997年,釋智圓從奉先寺清源法師學天台教觀,孜孜研討經論,撰著講訓,為天台宗山外派義學名僧。1016年,居西湖孤山瑪瑙禪院,世稱孤山法師,與隱士林逋相往還。1022年,...
當時有一僧人建議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塗其體。眾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塗罷以後即離去不見。然後弟子們恭恭敬敬為大師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於憨山寺內。主要成就 中興曹溪 曹溪,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韶州(今廣東省曲江縣)曹溪寶林寺的建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惡、淨命等義。俗稱比丘為“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稱,意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釋名 佛...
僧肇所處的時代,《老》、《莊》思想盛行,外來的般若思想與《老》、《莊》哲學有相似之處,故魏晉時代的許多僧人都是玄學化的佛教學者,他們般若、老、莊一起談,在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如當時的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談般若,他們屬於一個思想體系,都貴無賤有,而郭象、向秀注《莊子》,支遁談般若...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師為玄奘法師,但常被誤會這是玄奘專有的稱號,實際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師尚有鳩摩羅什法師、實叉難陀法師...
臨海龍興寺遂成為日本天台宗祖庭,為歷代日本天台宗僧人和信徒所矚目。漢獻帝後裔 最澄,神護景雲元年(767)誕生於近江國(滋賀縣大津市)。父親三津首百枝,幼名廣野。三津首家族系登萬貴王系統,乃中國後漢最後皇帝孝獻帝(180-234,在位189-220)的子孫,應神天皇時代來日,定居於近江國滋賀郡,賜姓三津首...
他經常深入到齋堂,親手炒他拿手的菜,為了僧人和居士吃得歡心。他穿衣非常簡樸,一件汗衫破舊得露著胸脯,他布衣緇納,九十年如一日,他是人天之師!他把光輝的一生,獻給了眾生!世界佛教 嶄新創舉 廣玄大和尚創導佛教世界化,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廣玄大和尚在南洋諸國興建的每一座普照寺,與當國建築風格...
而虛雲和尚到時,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孫廟,不許外地僧侶掛單。他嘆息不已,下山而去。以後兩年,他仍在各地參訪。到衡陽岐山寺禮恆志和尚,到武昌寶通寺禮志摩和尚,學“大悲懺”法,到廬山海會寺禮志善和尚,到九華山禮寶悟和尚,到寶華山禮體性和尚;以及到宜興禮仁智和尚,到句容禮法忍和尚。光緒十七年(一...
德融法師(1884~1977年)為民國初活躍於台灣佛教界之台籍僧人。俗姓沈。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日本曹洞宗之勢力在台甚熾。光緒三十四年(1908),法師隨日本曹洞宗禪師大圓玄致東渡日本留學,為台僧留日之第一人。返台之後,於民國五年(1916)與本圓、善慧等人共同設立台灣佛教青年會、佛教中學林,並促使自此中學林...
釋廣德(Thích Quảng Đức,1897年—1963年6月11日),現越南稱為“釋廣德菩薩”(Bồ-tát Thích Quảng Đức),是一名越南大乘佛教僧人。1963年6月11日(農曆四月二十日),釋廣德在西貢的潘廷馮路和黎文悅路十字路口(現為阮廷沼路和八月革命路)十字路口用汽油引火自焚。他的自焚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