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僕射陂
- 別稱:李氏陂、廣仁池、城湖、廣仁陂
- 位置:鄭州市東
- 類型:河成湖
名稱由來,位置境域,發展演變,相關詩文,
名稱由來
僕射是官名。 秦 始置, 漢 以後因之。 漢成帝 建始 四年,初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位僅次尚書令,職權漸重。 漢獻帝 建安 四年,置左右僕射。
明 嘉靖《鄭州志》記載:“僕射陂,在州東。後魏文帝賜李沖,因名之。”
清 康熙《鄭州志》載:“城湖,即僕射陂也,在州東五里堡南,廣可十餘頃,水光如鑒。前對鳳凰台,如屏如幛。夏月荷花盛開,香風襲人。一郡之勝概也。北魏以此賜僕射李沖,因名。唐玄宗更名廣仁池。今金水改注城東,每溢入湖中,漸覺淤淺。”“鳳凰台,在州東門外二里許,世傳有鳳凰集,故名。”
位置境域
僕射陂是鄭州市區古代文化名片,是熊耳河水在低洼地積蓄而成,是一個類似杭州西湖的風景秀麗的湖泊,位於鄭州商城內城牆東南。這裡曾湖面廣闊,魚躍鳥翔,桑麻盈岸,一派江南水鄉的風韻。宋真宗曾登上僕射陂旁的浮波亭觀賞陂水,明清時期的僕射陂毗鄰鄭州鳳凰台,湖中遍植荷花,鳳台荷香成為鄭州八景之一。
發展演變
僕射陂形成於鄭州市內的低凹地區,規模甚大,在鄭州是僅次於圃田澤、滎澤的湖泊,許多文人墨客都為鄭州僕射陂寫下詩句以讚美這一勝景。至元代賈魯整治鄭州河流水系時,規模有所減縮。明清時僕射陂仍作為鄭州地區的名景。清末——民國時期由於乾旱、戰亂等原因規模大大減縮,建國初期,圍湖造田使得僕射陂完全消失。
相關詩文
僕射陂前郡,清高越四鄰。 丹霄鳳詔下,太守虎符新。 霧濕關城月,花香驛路塵。 連枝相庭樹,歲歲一家春。
《僕射陂晚望》 唐 羅鄴
離人到此倍堪傷,陂水蘆花似故鄉。身事未知何日了,馬蹄唯覺到秋忙。田園牢落東歸晚,道路辛勤北去長。卻羨無愁是沙鳥,雙雙相趁下斜陽。
《送鄭州嚴員外》 唐 羅隱
欲將刀筆潤王猷,東去先分聖主憂。 滿扇好風吹鄭圃,一車甘雨別皇州。 尚書磧冷鴻聲晚,僕射陂寒樹影秋。 從此文星在何處,武牢關外庾公樓。
《送李蘊赴鄭州因獻盧郎中俶》 唐 趙嘏
僕射陂西想到時,滿川晴色見旌旗。馬融閒臥笛聲遠,王粲醉吟樓影移。幾日賦詩秋水寺,經年草詔白雲司。唯君此去人多羨,卻是恩深自不知。
盡室寄東里,一官辭上都。 只應乘小駟,寧肯躡雙鳧。 秋雨生陂水,高風落廟梧。 梅山為余訪,還有舊家無?
《李審言歸鄭州》北宋 梅堯臣
嘗從京索間,躍馬望春山。氣象歸王國,丘陵接漢關。長榆啼鳥亂,細草牧陂閒。老厭行塗路,因歌送子還。
《送晁殿丞鄭州簽判》北宋 梅堯臣
朝離泌水上,夕去野亭賒。走馬日銜樹,度河風卷沙。關雲來雨腳,陂岸長蒲芽。共被方為樂,軍中莫摻撾。
陂頭下馬問漁者,欲買鮮鱗充晚庖。昨夜北風水面合,不禁楊柳已成苞。
《總詠鄭州懷古》 明 曹璉
管城一望思依依,周帝荒陵接古陂。 斷石久埋丞相冢,井廬猶建大夫祠。 夕陽樓廢陽回早,候月台空月上遲。 欲步浮波追祭伯,細將列子論希夷。
《鄭州懷古》明 孫子良
管國新秋葉漸稀,東來悵望不勝悲。荒城日落重門閉。古寺煙消石塔危。駐蹕碑橫猶有字,夕陽樓廢尚存詩。平淮曾羨裴丞相,今見遺墳對古陂。
《鄭州懷古》 明 高信
管叔東封土一丘,不知何代卻為州。 大夫廟古人猶祭,僕射陂頹水漫流。 草滿荒郊裴相冢,煙迷故址夕陽樓。 嗟余好古生來晚,在在名邦細訪求。
《夕陽樓》清 王世禎
野塘菡萏正新秋,紅藕香中過鄭州。僕射陂頭疏雨歇,夕陽山映夕陽樓。
《鄭州攬勝賦》 清 徐杜
東郊有湖,方可十里。澄澈如鑒,一泓清水。
翠鳥翔于波上,錦鱗游於淵底。迎岸弱柳垂絲,滿塘鞭蕖放蕊。秔稻離離,恍若南國蒔種;漁舟泛泛,疑是滄浪停艤。君子亭邊,可以乘興納涼;東山脊上,得以極目眺視。
《鳳台荷香》清 張鉞
僕射陂邊水,螺痕鏡里青。鳳凰難出穴,君子尚余亭。盪槳通花氣,搴筒繞鷺汀。避炎應第一,磅礴思沉冥。
《鳳台荷香》 清 朱炎昭
鳳凰去後剩空台,台下陂塘面面開。亂把秧針將水刺,齊撐荷蓋接天來。閒鷗眠處清芬滿,孤鶩飛時落照巉。自有舟如蓮瓣小,香風搖盪綠雲隈。
《東湖》 清 時弘化
僕射陂邊煙景多,雲錦十里翻風荷。面面高嶺開帳幕,平湖一望漾碧波。亭名君子邃且阿,幾似會稽山陰之換鵝。步苔徑兮穿薜蘿,更尋小樓直上,窺見轘箕嵩少,遠峰環列如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