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文化

廣東江門具有獨特的僑鄉文化。江門作為中國僑都,530多萬海內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僑胞分布在145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獨一無二的僑鄉文化依然充滿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僑鄉文化
  • 地理位置:廣東江門
文化代表,銀信,東藝宮燈,開平碉樓,開平民歌,出糍,

文化代表

銀信

銀信(僑批)是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銀”和“信”結合的檔案文獻,也是“跨越山海的家書”“穿越時空的記憶”。
2013年,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東藝宮燈

江門東藝宮燈省級非遺傳承人李仰東介紹,江門宮燈隨南宋末代朝廷流入江門一帶。宋元崖門海戰後,南宋宮廷藝人、御師將宮燈製作技藝在江門傳承發揚。自此,宮燈流入江門尋常百姓家,成為春節、元宵、中秋等佳節必備之物。東藝宮燈則因東方藝術而得名,在2012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

“世界非遺”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由江門華僑回鄉修建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
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區位於江門開平,是集華僑文化、園林藝術、中西建築、文物古蹟、原生態自然環境、風土民俗、科普教育等多元素於一體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7年6月,開平碉樓與村落還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廣東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開平民歌

開平民歌是開平人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很強地域特徵的民間音樂藝術種類。開平位於古南越的邊陲,少量土著長期占據著大片的土地。宋元時期,中原經歷多次戰亂,大批民眾避亂南遷,於是,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在碰撞、滲透、融和中逐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開平方言。明成化年間,在開平民間開始興起一種用開平方言創作和演唱的清唱體,表達人們的情感和訴求,這就是開平民歌。
廣東開平民間樂團演奏的廣東歌曲《彩雲追月》,源自於清代廣東民間粵音曲譜,其風格獨特,曲調輕快,描繪出人們心目中的月宮仙境,表達了人民平凡生活的輕鬆寫意。
在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收藏著一本出版於清朝末年、在美國舊金山發行、名為《金山歌集》的圖書。書中收錄了舊金山華人主要用廣東話編寫傳誦的詩歌34首,其中,廣東省級非遺開平民歌傳承人張巨山現場頌唱的《今晚算來是中秋》的詩,就是其中之一。

出糍

在江門開平,家家戶戶在中秋都會吃出糍、田螺、粽子、月餅等,寓意團圓和美等好兆頭。出糍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團,軟軟的,黏黏的,一口咬下去,糖心會爆出來,也是開平人在婚事嫁娶、大年初一、中秋等喜慶日子裡的“常客”。在開平的傳統婚禮中,女方家長會用扁擔挑著裝滿各式傳統糕點的籃子作為賀禮,其中出糍就是糕點籃最上方的甜點。香甜軟糯的出糍不僅味道可口,更有著喜慶的寓意:出糍的餡料是糖,意為甜甜蜜蜜;團糍上面綴有花生紅棗,意為早生貴子;一片葉子上擺放兩隻出糍,則寓意成雙成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