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文化特徵

華僑華人文化特徵體現在:具有開放性、兼容性、主體性、務實性、靈活性和地緣性的特徵。

富有中國的新文化精神,智慧型化,區域化,國際化與專業化,華文教育,開放與兼容,開放性,兼容性,靈活性,

富有中國的新文化精神

海外華僑華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結合體,其中既有以儒家學說為主要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即傳統的農業文明,由經驗、常識、習慣、天然性情感、宗法血緣關係等組成的自在的文化要素。同時,還有以現代工業文明為主的理性主義文化精神,由理性、信息、科學、規則、契約、平等、創造性、主體性等自覺的文化要素組成。
從文化的創造方式來看,文化是由一個族群,包括氏族、部落或民族創造。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是文化的累積性和變異性的統一。文化的變異性在文化累積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華僑華人文化將在中華文化的累積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老一代華僑不同的是,新移民大多以追求優裕的生活和自身發展為目的,更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這不同於近代華僑那種效忠祖國、落葉歸根的觀念。他們想方設法積極參與、融入主流社會,儘管這當中存在許多障礙,但加入當地國籍、落地生根、謀求發展是新移民出國的主要動機。憑著刻苦耐勞和聰明才智,他們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所在國和祖籍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精神,正契合了當今世界人類所追求的文化模式,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魅力正在日益突顯。事實上,新移民正將中國社會正在轉變的主導性文化精神的理念融入海外華僑華人社會。

智慧型化

在東南亞,華僑華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眼界更加開闊。他們不願意繼承父輩們經營的行業,不願意再被禁錮在華人的圈子裡。他們擺脫了傳統職業的束縛,開始進入企業管理、金融、科技、教育、醫藥、法律、房地產、建築設計等領域。華人經濟發生了變化,湧現出一批大企業集團。在北美,以留學生和技術移民為主體的新移民,具有知識層次高、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有貢獻。

區域化

從文化主體性的角度看,華僑華人文化由過去的弱勢客地文化區域(東南亞地區)向優勢客地文化區域(歐、美、澳地區)變遷。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人類學家所研究的海外華人社會,基本上集中在東南亞。70年代末期以後,研究擴展到以北美為重心的區域。20世紀下半葉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地域分布也在發生變化。
亞洲華人人口所占比重,已由約96 %降至80%。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是新增移民的影響,來自中國大陸和台、港、澳地區新增華人移民流向發生變化,由過去主要流向東南亞地區而改為主要流向歐、美、澳等發達地區;二是海外華人再移民的影響。東南亞地區一些國家的華僑華人紛紛通過各種途徑,離開祖輩居住的國家,再次進行移民,進入歐、美、澳等地區。
中國大陸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出現了移民潮。這些新移民把目光聚集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美國有華僑華人200多萬,其中大陸新移民有30多萬人。來自中國的移民人數名列第三。1990年至1997年中國的移民入籍總數為4萬人。1989年,大洋洲的華僑華人為32.4萬人。其中,澳大利亞有23萬人(1989年)、紐西蘭有3萬人(估計的數字)。到2011年,大洋洲華僑華人的數量已達到55萬,增加了近一倍。本世紀海外華僑華人不僅族群人數激增,而且形成“東往西流”的格局。這些移民區域性的流動,促使華僑華人文化與僑居地文化不斷融合。

國際化與專業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外華人社團開始了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全球性各類型華人社團組織湧現,世界性各類華人社團的聯誼會頻繁召開。在海外華人社團國際化的趨勢中,宗親社團和同鄉社團率先邁出步伐,出現了全球性的同宗、同鄉聯誼會。在世界性的華人地緣性社團中, 1971年成立的世界客屬懇親會是較早成立的地緣性社團。世界性的華人血緣性社團、業緣性社團以及其他類型社團紛紛成立。據不完全統計, 2001年前後世界性的華人社團達70多個。其中,親緣性社團約占34%,地緣性社團約占20%,業緣性社團約占27%,神緣性等其他社團占19%。
在美國,20世紀初,華僑華人多從事簡單、繁重、缺乏技術性的體力勞動,如經營中餐館、洗衣店和小雜貨店,所占比例達93.2%。到70年代,華僑華人所從事職業的範圍開始拓寬,其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比例已經上升到61.4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等一些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台灣地區的新移民,他們大都受過高等教育,掌握最新的科技動態。很多人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在房地產、金融、旅遊業以及電子、信息等高科技行業一展身手。在美國著名高科技園區矽谷的各種企業中,有不少中國新移民。在美國,有大約15萬華人工程師和科學家在工業界、研究所和政府機關工作,他們成為美國高科技產業的支柱力量。

華文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之一。新一代華僑華人由眾多的知識分子組成。在澳大利亞新華僑華人中,出國前受過高等教育者占85.6%,具有各種技術職稱者占65.8%。文化素質高的新移民重視對下一代的華文教育和向世界傳播華文和中華文化。他們在僑居國的影響力,吸引了更多外國人熱愛漢語和中華文化。
隨著漢語熱的升溫,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多萬, 100多個國家的2300餘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漢語進入了美、日、英、韓等國的中國小課堂。華文教育在東南亞各國逐漸復甦。

開放與兼容

華僑華人文化形成發展的歷程,並非是西化的過程。其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精髓的過程,更是不斷地向先進文化模式變遷和完善的過程。華僑華人文化具有開放性、兼容性、主體性、務實性、靈活性和地緣性的特徵。

開放性

華僑華人文化從不固步自封,總是善於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優點與特長充實和發展自身,這是其強大生命力的體現。

兼容性

華僑華人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而是以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價值作為保持自身文化尊嚴和價值的前提,這是其生存原則。就主體性而言,華僑華人文化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總是保持著創造性和生命力,這是其發展動力。就務實性而言,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謀生,必須加倍努力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自然形成求實務實,不尚空談的文化特徵。

靈活性

華僑華人文化具有適應性,能夠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中生長和發展,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就地緣性而言,由於生活於中國以外的其他地方,必然受到當地文化和生活的影響,從而使華僑華人文化呈現出“雜交”的特點。
當新一代中國移民帶著中華民族新的文化模式走向世界的時候,他們開始面對和努力適應的是一種更為個人主義、更具競爭性的新世界。在同僑居地的新生活方式和新文化的接觸、交流、摩擦乃至衝突中,他們身上帶著的不合“時宜”的舊痕跡和烙印逐漸被磨去,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這是移民文化融合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