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胥

像胥是古代官職位。中國古代朝廷負責出使蠻夷閩貉戌狄之國,掌握這些周邊民族事務之人,就是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翻譯官。像胥按照對外族語言熟悉的程度,還分“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及徒二十八人”,要負責傳達王命,也要上傳各地情勢,以利國王統治與安撫邦國諸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像胥
  • 釋義:古代官職位
  • 設立年代:周朝
  • 出處:宋法雲《翻譯名義集》
引證解釋,歷史發展,

引證解釋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像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

歷史發展

中國內部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外部與境外異族往來也很頻繁,因此歷代朝廷都設有專職或機構,從事翻譯工作,不過大都是地位不高。
在周代以前,長四方之語,各有其官。《禮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像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到了周朝以後,這些“通夷狄之言”的人,才統稱為“像胥”
在周代以前,長四方之語,各有其官,周朝以後,這些“通夷狄之言”的人,才統稱為“像胥”。後隨歷史朝代發展名稱也發生變化,職能也發生了相應的改動。
秦漢時立大鴻臚。專門管理諸侯王,列侯受封,外國使臣進貢等各項具體的禮儀事務。
魏晉及北魏﹐在掌一般殿廷禮儀的同時﹐僅負責奪爵削地事務﹐其餘權力分歸尚書省吏部禮部﹑刑部。
梁﹑陳時﹐改掌一般殿廷禮儀而不負責封爵事務。
唐﹑宋恢復禮賓事務﹐兼主皇室﹑大臣之凶儀。
金﹑元不設此官。
明代基本恢復梁﹑陳之制﹐專掌一般殿廷禮儀。
清代沿用不改﹐賓客事務則轉歸理藩院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