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場角是由物鏡的光學中心與像場直徑端點的連線所形成的角度。根據不同的鏡頭焦距,相機可以獲取或大或小的像場角。它連同相機與主題之問的距離一起影響著圖像區域,且該像場角外的所有內容都不會出現在照片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像場角
- 外文名:Like Angle
- 特指:物鏡的光學中心
- 位置:像場直徑端點
簡介,基本概念,影響因素,感測器構圖,視場角與相場角,
簡介
基本概念
在相機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像場角越小,圖像區域就越緊湊;像場角越大,圖像區域就越寬鬆。相反,在圖像區域不變的情況下,像場角越大,相機距離主題就越近,這時你必須用較小的像場角來擴大相機與主題之間的距離。像場角不僅對圖像中的“數量”非常重硬,還關係到攝影者自身與主題間的距離,通過距離的調節來實現全畫面成像或者局部成像。
影響因素
由於全畫幅感測器的廣泛套用,很多攝影著會在腦海中將焦距與某一特定的像場角聯繫在一起。比如,20mm的焦距恆定地代表一個寬的像場角(廣角)。然而實際上,與像場角首先相關的並不是焦距,而是感測器或膠片格式的大小(準確地說,取決於感測器對角線的長度)——感測器越小,像場角也越小。聽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在數碼攝影中由於多種不同的感測器規格會突然變成一個問題,因為同樣的焦距再也未必意味著同樣的成像。不同相機和相機系統,決定了其像場角以及鏡頭所呈現的圖像區域是不盡相同的。在所謂的全畫幅的相機中,其像場角與35mm膠片的像場角是一樣的。
感測器構圖
如果你所用的相機帶有裁切係數,無論你的攝影技術如何,你都要了解,裁切係數下的像場角總是比全畫幅格式下的要小。比如,裁切係數為1.7時,你使用(為全畫幅相機製造的)50mm鏡頭所得到的像場角,相當於在全畫幅相機中使用85mm的鏡頭所得到的像場角。這一結果實際上與局部放大類似,諸如變形、漸暈或者其他類似的鏡頭成像特徵,往往在越靠近邊緣的地方就越明顯,而這些在縮小的像場角中幾乎就看不到了。如果我們要用帶有裁切係數的相機的50mm鏡頭去塑造全畫幅相機的50mm鏡頭所塑造的圖像區域,必須擴大相機與主題之間的距離。因為與長焦距相比,短焦距需要更近的拍攝距離才能獲得同樣的圖像區域。
在構圖方面,帶有裁切係數的相機需要較短的焦距來實現較大的像場角,這就給拍攝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優勢,傳統的長焦鏡頭可以提供更加緊湊的像場角,這樣可以很容易拍到更遠距離外的物體。當你的拍攝風格、個人喜好以及你所喜歡的攝影類型需要用到長焦的焦距段時,或者當你喜歡使用較大的景深拍攝時,這樣的相機尤其通用。
因此,全畫幅相機尤其適用於經常運用廣角拍攝的套用領域和攝影者。不過為裁切格式相機專門開發的廣角鏡頭也變得日益強大而高效了。
視場角與相場角
鏡頭的全視場角是指位於其前部空間的、尚可十分清晰表現並具有充足照度的那一最大部位。按照這一定義,我們把此空間部位兩個邊緣點與鏡頭入射光瞳中心相連的直線形成的夾角稱為極限視場角。
與此同時,全像場是鏡頭之後的焦平面上一個範圍,在這一範圍內形成全視場的影像。因此,在再現空間範圍內界定的像場,總是完全與視場相對應。
極限像場角是由像場直徑、鏡頭焦距及對準距離時鏡頭補充移出值決定的。像場角通常總是等於視場角,但是由於存在畸變,兩者會有些差別。
當然,對於普通的軸向對稱的攝影鏡頭,其全視場角和全像場角是一樣的,是圓形的。然而電影中所運用的畫面總是具有某種高寬比的長方形,因而有效套用的僅是圓形像場全部面積上的其一部位。
每個鏡頭足能用以拍攝某種尺寸的畫幅,而畫幅的對角線不大於像場的直徑。在多數實際情況下,畫面對角線小於全像場的直徑,因此,所能利用到的像場角小於極限容許值,這時已非由鏡頭的可能性而是只由焦距及畫面尺寸所確定。
此時,有效視場及有效像場將成為由畫面高寬比確定的長方形。基於此點,有效視場或實際套用的視場,是鏡頭前所拍畫面界限範圍以內所表現的空間部位。
實際上,鏡頭在景物空間所利用到的視場角和影像空間的像場角,都決定於鏡頭的焦距(考慮到調節焦距時的補充移出值)和拍攝時所用的畫面尺寸。基於此點,所謂鏡頭影像的橫向角和豎向角實際上就是指由鏡頭焦距和由畫面橫向尺寸及豎向尺寸(畫面的寬與高)所確定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