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溫疫考》是日本雨森宗信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嘉永五年(1852)。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傷寒溫疫考
- 作者:雨森宗信
- 創作年代:嘉永五年
- 類別:溫病類
《傷寒溫疫考》是日本雨森宗信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嘉永五年(1852)。
《傷寒溫疫考》是日本雨森宗信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嘉永五年(1852)。內容簡介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認為傷寒、瘟疫實是同一疾病,只是稱謂不同,傷寒是外感熱病的總稱,俗稱疫,而溫疫、暑疫等只是傷寒的異稱...
《傷寒瘟疫條辨》(又名《寒溫條辨》)為溫病理論著作,6卷,楊璿撰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作者深痛醫界對病寒病溫兩者混淆不辨,泥於傷寒方藥治溫熱病,貽患無窮。針對時弊,作者撰寫了92則辨析之論,力辨溫病與傷寒在病因、病機、症候及方藥上迥異。全書條分縷析,力主寒溫分立,故以《傷寒瘟疫條辨》...
傷寒瘟疫抉要 《傷寒瘟疫抉要》是清代蔡貽績撰著的一部溫病類中醫著作,刊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內容簡介 為《醫學四要》之一。書分傷寒、溫疫兩大門。其脈證方治俱詳於各門病證之下,治溫疫方詳加注釋,註解多遵吳又可之說。另將寒疫、溫疫脈證各列提綱,編成歌括,易於掌握。版本信息 現存清刻本等。
傷寒瘟疫條辨 《傷寒瘟疫條辨》是2019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是一部論述外感病與內科雜病為主要內容的醫學典籍,作者是東漢末年張仲景,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指出瘟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
病證名。瘟疫的一種也叫痄腮。見《醫方考·大頭瘟》。又名大頭風、大頭痛、時毒、大頭傷寒、蝦蟆瘟、捻頭瘟、大頭天行、疫毒等。簡介 以頭面部紅腫為特徵。多因天行邪毒侵及三陽經絡所致。《雜病源流犀燭·瘟疫源流》載大頭瘟症狀,發於鼻面耳項咽喉間,皆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多汗氣蒸,初則憎寒...
地震發生後引發的烈性傳染病,如鼠疫、霍亂、斑疹傷寒等。地震期間瘟疫最容易發生流行的原因是:大量人畜死亡和環境污染,使病毒病菌滋生蔓延;災民飢餓、寒冷、恐懼不安,抗病免疫力下降;災區正常防疫工作受阻。地震瘟疫可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是主要的地震次生災害。如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8級地震、1920年12月16日寧夏...
《成都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瘟病學新編》首先對瘟疫理論進行概括、歸納,闡述其基本特點,便於學習者了解和把握其內涵、實質。而後介紹傳統瘟疫理論,分濕熱疫、暑熱疫、溫熱疫、寒疫以及雜疫,內容涉及眾多與瘟疫有關的中醫名著,如《溫疫論》、《溫熱經緯。余師愚疫病篇》、《傷寒瘟疫條辨》、《松峰說疫》、《增訂...
《寒瘟條辨摘要》是2015年12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呂田【輯】,張曉艷【校注】,該書主要講述了瘟病等相關內容。內容簡介 《寒瘟條辨摘要》又名《瘟疫條辮摘要》,成書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呂田輯。《寒瘟條辨摘要》分上下兩卷,上卷開篇首列瘟病根源證治與傷寒不同辨,隨後分別詳...
《溫疫論》是中醫溫病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誌性著作,是中醫理論原創思維與臨證實用新法的傑出體現。分上下兩卷,明代吳又可撰於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年)。吳又可在《溫疫論》中創立了“戾氣”病因學說,強調溫疫與傷寒完全不同,明確指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
用參宜忌有前利後害之不同 下後間服 緩劑 下後反痞 下後反嘔 奪液無汗 補瀉兼施 藥煩 停藥 虛煩似狂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老少異治論 亡投破氣藥論 亡投破劑論 亡投寒涼藥論 大便 小便 下卷 《廣瘟疫論》《外感溫熱論》《濕熱條辨》《疫疹一得》《傷寒瘟疫條辨》《溫病條辨》《溫熱經緯》
《醫方考》,6卷,明代醫家吳昆編著。為歷史上第一部方論專著,收集歷代常用方700餘首,按病症分為中風、傷寒、感冒、暑濕、瘟疫等44類,每類下集同類方若干首,揆之於經,酌以己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對各方闡明其組成、方義、功用及藥物配伍。全書選方精確,論理清楚,是學習方劑學的重要參考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