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三說辨》是清代汪必昌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一卷,刊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傷寒三說辨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汪必昌
- 類別:傷寒金匱類
《傷寒三說辨》是清代汪必昌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一卷,刊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傷寒三說辨》是清代汪必昌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一卷,刊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書名。《傷寒論條辨》為方氏研究《傷寒論》嘔心之作。方氏指出仲景之書兼論傷寒雜病,六經應統傷寒雜病,而傷寒不能統六經,刪去王叔和所撰之傷寒序例,將“辨...
《傷寒論證辨》,三卷。清代鄭重光(字在辛,號素圃老人)編著,成書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系《鄭素圃醫書五種》之一。卷上有二冊,辨傷寒傳變、傷寒陰陽寒熱...
沈氏認為晉代王叔和整理之《傷寒論》原文編次不明;而宋代成無己本則順文注釋,亦欠明晰。後在涉獵多種《傷寒論》注本後,較為推崇明代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和...
一部傷寒醫天下,難就難在“辨病位、定病性”。中醫臨床名家劉紹武積一生經驗,提出“傷寒臨床”之精義:“三部辨病位、六病定病性”,即“三部六病學說”。它...
《傷寒尚論辨似》,傷寒著作,清代高學山(漢峙)撰,撰年不詳。作者於諸《傷寒論》研注著作中,十分推崇喻昌《尚論篇》,認為喻氏能闡發仲景蘊義,較有創見,但亦有...
《傷寒論三注》,傷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揚俊撰於1667年。周氏於《傷寒論》注家中,欽佩方有執和喻嘉言,遂以方氏《傷寒論條辨》、喻氏《尚論篇》兩個注本...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陽明病...
韓祗和著《傷寒微旨論》,論傷寒辨脈及汗、下、溫等法,頗多發明。朱肱著《南陽活人書》,認為《傷寒論》的六經即三陰三陽六條經絡,並以經絡說解釋各個症狀機理...
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概說第一節 太陽病綱要一、太陽病提綱二、太陽病分類(一)太陽中風證(二)太陽傷寒證(三)太陽溫病證三、辨病發陰陽...
如他在《傷寒論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陽三陰謂之六氣。天有此六氣,人亦有此六氣。”在《侶山堂類辯?傷寒論編次辯》中也指出“天有六氣,地有五行,人秉...
本書首載敘說、王叔和傷寒例、張仲景傷寒卒病論集三篇。第一、第二卷為辨脈法篇;第三至第五卷為太陽篇,分太陽辨證、太陽汗後、太陽誤攻論述,另附三陽合病...
迨至溫病學說興起,在傷寒、溫病之間的學說爭論更有發展對外感熱 病的診治,尊...全書自傷寒源至勞復證共十五篇,論述辨脈,汗、 張仲景 下、溫中等治療大法,...
《傷寒瘟疫條辨》(又名《寒溫條辨》)為溫病理論著作,6卷,楊璿撰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作者深痛醫界對病寒病溫兩者混淆不辨,泥於傷寒方藥治溫熱病,貽...
傷寒分廣義傷寒和狹義傷寒,廣義傷寒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狹義傷寒是廣義傷寒之一的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這裡所說的傷寒並非現代醫學所指...
卷第一 辨脈法第一[7] 平脈法第二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
《傷寒論辨脈法平脈法講義》是2011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大冢敬節。...... 《傷寒論辨脈法平脈法講義》是2011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傷寒感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持續高熱、腹痛、腹瀉或便秘、白細胞減少、肝脾腫大,部分病人會出現玫瑰疹、相對緩脈等。腸出血、腸...
其原文之編排,卷1為《辨脈法》、《平脈法》;卷2~4為《傷寒例》、辨痓(痙)濕暍脈證、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卷5辨陽明病、少陽病脈證並治法;卷6辨太陰...
上編《傷寒論》綜述緒論太陽病篇一、太陽病概說二、太陽病的主要脈證三、太陽病的證候類型(一)中風(二)傷寒(三)溫病四、太陽病的辨治...
《傷寒全生集》,四卷。明代陶華撰,成書於明正統十年(1445)。卷一列總論、六經標本、六經見證治例、傷寒治療宜忌等五十一篇;卷二至卷四辨傷寒候,如辨發熱、...
本書採用《傷寒論》除“可興不可”諸篇外的全部內容,包括傷寒例、辨脈法、平脈法、平脈法、辨痙濕暍、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
此外,汪必昌還著有《傷寒三說辨》,傳世最早的版本為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汪必昌後人家刻本。 [9] 汪必昌所著的《聊復集·怪症彙纂》四種未刊稿本匯集了...
此外,汪必昌還著有《傷寒三說辨》,傳世最早的版本為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汪必昌後人家刻本。 [8] 聊復集·怪症彙纂重現 編輯 2017年5月,清朝嘉慶年間...
他在《傷寒論條辨》中,削去《傷寒例》,把衛中風、寒傷營、營衛俱中傷風寒立說,並作為仲景原書要旨,其實與孫思邈的麻、桂、青龍三方三法名異而實同。清初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