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監測

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和美國CDC 聯合出版了《傷害監測指南》,詳細闡述了傷害監測的基本概念、原則,建立傷害監測系統的步驟、方法,以及有關國家傷害監測系統的具體實例等。我國傷害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起步較晚,傷害基礎性信息的收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持續、系統地收集、分析、解釋和發布傷害相關的信息,能夠實現對傷害流行情況和疾病負擔詳細和全面的描述,從而為制定傷害干預措施,評價干預效果,制定傷害預防與控制策略,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提供可靠的依據。

背景,目的,監測對象,監測方式,選點方法,

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將疾病分為傳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傷害是由於能量(機械能、電能、化學能、熱能、電離輻射等)突然或短暫地作用於人體,超過機體的耐受能力而導致的機體損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傷害每年導致全球500多萬人死亡和更多人的殘疾,為大多數國家居民的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傷害導致的失能調整壽命年(DALY)損失占各類疾病總損失的12.4%,是全球各國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每年約有70~80萬人死於各種傷害,占死亡總數的11%,居死因順位第5位。而且,每年需急診和住院治療的傷害患者估計可能超過2000萬人。傷害由於其高發生率和高致殘率消耗著大量的衛生資源,給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疾病負擔。
傷害基礎性信息是傷害預防與控制的基礎,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傷害的嚴重性以及預防與控制的迫切性,傷害的監測系統在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及部分開發中國家(如:以色列、菲律賓、烏干達等)已先後建立並不斷完善,我國迄今尚未建立傷害發生的監測系統。
傷害相關信息有不同的來源,其中包括社區調查、家庭醫生記錄、急診室記錄、住院病歷記錄、重症監護病房記錄以及死亡登記等。其中的社區入戶調查覆蓋的信息量最大,包括所調查的居民從無傷害到因傷害死亡的各種類型傷害;而急診室為基礎的傷害監測主要是醫療單位診治的所有傷害。從傷害監測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發,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是以急診室為基礎的傷害監測,同時根據需要結合其他形式。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以網路為基礎的病例報告系統為傷害監測提供了有利條件。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死因監測系統,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開展了不同類型傷害的信息收集工作,如道路交通傷害、職業傷害等。但是,從傷害發生的角度出發,全面收集傷害基礎性信息的工作尚不完善。為探索以急診室為基礎建立傷害監測系統在我國的可行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從2003年至2004年在我國11個省/市70家醫院開展了全國傷害監測試點工作。通過在我國城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地區以及不同級別醫院開展傷害病例收集工作,探索了以急診室為基礎收集傷害發生信息的工作模式,了解了當地傷害發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在一年中的變化形式,收集傷害病例9萬餘個。試點工作發現,我國的醫療機構的管理模式不同於其它已開發國家,包含所有相關科室的急診室並不普遍,因此,單純以急診室為基礎開展傷害監測能導致大量的漏報而造成監測信息不準確。為此,調整了監測方式,監測對象更改為因傷害到醫院所有相關科室就診的患者。

目的

掌握全國傷害發生的分布特徵及變化趨勢,為制定相關政策、評價傷害干預效果提供依據。

監測對象

在哨點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傷害的首診患者。

監測方式

全國傷害監測採用哨點監測方式,以年度為單位持續進行。

選點方法

1.採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
2.兼顧城鄉、地理分布及經濟發展的差異;
3.結合當地傷害預防控制工作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