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

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

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形成於東胡時期,興盛於清朝年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主要流傳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其弓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錫伯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民族文化等很多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綜合反映了錫伯族的價值觀、民俗民情等方面的內容。

2009年,錫伯族射箭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15。2011年,錫伯族射箭經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Ⅵ-4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遺產編號:Ⅵ-42 
  • 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表現形式,射箭射姿,製造技藝,競賽規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錫伯族是經由東胡、鮮卑、室韋、錫伯依次演變而來,其弓箭文化貫穿整個錫伯族歷史。《史記》對此記述道:“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力士能貫弓,盡為甲騎。”《魏書》對鮮卑曾記載道:“俗善騎射,隨水草而牧",“人人善射,以戰死為榮,特產角端弓”。《舊唐書》中記載:“室韋兵器有角弓梏矢,尤善射,長於射獵”,“其箭尤長”、“堅硬過鐵”。
在遼、金、元時期,由於雜居錫伯弓箭文化中融人大量契丹、女真、蒙古文化成分,在戰爭年代,弓箭在軍隊以及民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科爾沁統治時期,蒙古族的“男子三藝”(射箭、賽馬、摔跤)成為錫伯族男子的必修課,其善射者都被稱為“莫日根”。在這背景下錫伯族弓箭文化進一步豐富發展,逐漸地影響和改變著民族的歷史。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基於錫伯族“語言同,騎射精良"的特點,巨資從科爾沁蒙古中將所屬錫伯族全數“贖出”,編入“出則為兵、人則為民”的八旗之列,使整個民族成為了清朝軍事統治機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役從征、駐守軍事要塞同時,參與國家戡亂平叛、抵禦外辱的各項鬥爭,在八旗制度的影響下錫伯族傳統弓箭文化進一步與清代“國語騎射”的文化政策及國防軍事相密切聯繫在一起,形成了民間屯墾戍邊軍事文化,成為了清代各八旗軍中的“騎射勁軍”。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基於錫伯族“騎射精良、技藝嫻熟”的特點,從錫伯族中選拔身強力壯、馬背技藝諳練的精兵千餘人,加上家屬總計4030人由盛京西遷戍邊屯墾,他們到達伊犁在伊犁寧西(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修築八座城營,駐守18個軍事要塞,承擔南疆喀什噶爾至北疆塔爾巴哈台之間的邊防換防任務。期間相繼殲滅張格爾叛匪收復南疆四城、粉碎伊犁蘇丹汗抵抗沙俄人侵收復伊犁等。在這些戰鬥中,錫伯族“騎射勁軍”湧現了大批的戰鬥英雄和諸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弓箭文化孕育出了民族頑強無畏的精神和強大的戰鬥力,在維護祖國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以及鞏固清政府西北國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錫伯族的“騎射勁軍”又縱橫於國內外箭壇賽場,在新疆錫伯族中出現國際級健將3名,國家級健將15名,自治區級健50名,為中國的射箭運動獲得了較多的榮譽,使錫伯族族被世界人士所了解。

運動特色

表現形式

錫伯族射藝包其內容大致分為四類,首先是軍事性的射術訓練及競技,其次是宗教的射獵祭祀儀式,再次是強調愛國主義和社會秩序的射禮典章,最後是娛樂性的民眾射藝競技表演。其中民間軍事性的射術訓練及競技造就民族強大的作戰能力,為屯墾戍邊的國防事業奠定了民眾基礎;其宗教的射獵祭祀儀式是民族原始薩滿文化的遺存,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其強調愛國主義和社會秩序的射禮典章,是儒家禮射(鄉射、燕射賓射諸禮規範)文化在錫伯族中的傳承與發展;其娛樂性的民眾射藝競技表演是錫伯族較為隆重的民間活動,是該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項目。

射箭射姿

錫伯族弓箭對射姿的要求非常規範詳細,講究拉弓、搭箭、手勢三者互相配合融為一體。錫伯族要求射箭的準備姿勢應該雙腳八字排開腳跟穩穩踏地端正直立,精神集中視線緊盯目標。在開弓拉弦時動作要自然連貫,開弓時持弓手要和前腳一齊向前推出,在保持胸部挺直的同時轉成側身,腰部穩穩的向下沉,放箭時屏住呼吸。射箭時雙臂要求始終放鬆不可緊張,根據目標的距離來調整射擊的角度,並且從拉弓到放箭手肘始終保持平行,拉弦時弓弦要儘可能的向內收靠近胸部。
錫伯族常用的射箭手指姿勢有四種,在使用普通型號的弓箭時通常採用食指和大拇指拉弦或者用食指、中指同大拇指同時拉弦的方法。而在使用大型弓箭的時候則會使用蒙古式的大拇指拉弦,中指和食指壓在大拇指上,或者直接使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同時拉弦的方法。在射箭的過程中要求左手平穩的握緊弓把,右手的食指向下壓而大拇指向上抬,把箭矢牢牢的加緊並儘可能的貼近臉部。
錫伯族對瞄準的方式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做到整個開弓放箭的過程中從持弓手的手腕、臂肘到左右雙肩,再到拉弦手的手腕臂肘都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開弓的時候不可以只有拉弦手出力,必須如同開門一般雙手同時發力,這樣才能保持弓箭的穩定。

製造技藝

清代錫伯族聚居地曾設有弓箭造辦處和專職制弓工匠,批量生產統一規格的弓箭。錫伯族弓箭屬於複合雙曲弓類,八旗長梢弓型,弓的內胎為竹木、外貼牛角、內貼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梢,以牛角、竹木、動物膠、絲棉、原漆、牛筋、動物骨、皮革、金屬絲等多種材料製成,有“制胎、切角、粘筋、銼梢、整身、飾體、編弦、造箭制袋、制扳、制臂”11道製造流程,230道製作工序,並存在一系列嚴格的錫伯語(滿語盛京方言)工藝術語。

競賽規程

錫伯族人的傳統射箭比賽則是有的詳細的競賽規程,錫伯族人在參加比賽之前首先要先在街道進行比賽,獲勝者方可參加正式的比賽。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錫伯族弓箭文化正處在嚴重瀕危的狀態,弓箭作為生產工具和作戰武器的職能在近代便退出歷史舞台,1959年,民俗競技項目在中國推廣國際射箭運動時也迅速退化,導致傳統弓矢製作工藝、傳統射術禮儀程式及相關弓箭文化內容的瀕危。
教育形式的瀕危
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寓教於射”的教育形式在迅速面臨瀕危。錫伯族強調射藝修行,通過射箭塑造崇高的愛國主義品質,形成穩定的射術心理,最終達到“寓教於射”的目的,但現對這種文化教育形式缺乏必要研究、宣傳和傳承,甚至知之者寥寥。
訓練內容的瀕危
錫伯族射箭訓練內容已基本採用西方競技體育的訓練模式。由於自1959年國家體委推廣西方射箭競技體育運動項目以來,現從整個錫伯族聚居地來看錫伯族射箭訓練無論從訓練內容、形式、主題到訓練器材均失去了傳統內容。
射藝形式的瀕危
傳統射藝形式被現代競技體育形式代替,遺失了傳統競技比賽的內容。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體育部門組織開展現代競技體育射箭以來,錫伯族聚居地各街區、各牛錄之間的傳統比射藝賽已消失,以愛國主義和禮儀修養為主題的傳統比賽的賽制、程式、規則被以體育競技為主題的現代西方體育內容代替,此外生產性的射獵祭祀儀式消失,民間娛樂性的民眾射藝競技表演也已消失。
製造技藝的瀕危
傳統弓箭作為錫伯族傳統弓箭文化傳承的重要物質載體,清代在察縣寨牛錄曾有著相當規模的弓箭造辦處,有大批民族工匠批量生產弓箭,製造工藝複雜,對傳統材料要求很高,但在今由於弓箭失去了生產工具、作戰武器的功能,同時也難以獲得達到傳統制弓標準的諸如牛角、牛筋、魚膠材料等原材料,使傳統弓箭製造工藝面臨失傳,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只能找到一位工匠能夠完整實踐傳統八旗弓箭的製作流程。

傳承人物

金忠,1931年1月出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代表性傳承人。
吳俊亮,錫伯族,錫伯民族博物院射箭場教練,出生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錫伯族射箭的傳承人。

保護措施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中國小都開設了射箭課程,並在錫伯族博物館建設了弓箭文化博覽苑,通過傳統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射獵、禮儀等傳統文化。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結合文化潤疆工程,向民眾普及傳統箭術的知識,引導傳統箭術傳承人進校園、進社區等,協助舉辦傳統弓箭賽事活動。
2020年,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啟動非遺、文物歷史故事蒐集、傳承人口述史采編收錄工作,進一步加大對察布查爾縣民族文化、地域風俗、文物遺址的音視頻資料收集和故事挖掘工作。
2021年5月24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項目單位保護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項目保護單位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21年9月17日,吳俊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體育里的非遺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展示錫伯族弓箭。
榮譽表彰
2011年,吳俊亮在南京參加全國傳統弓箭邀請賽獲得個人項目金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