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水力機械和手工技藝制茶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傳統水力機械和手工技藝制茶
  • 主題詞:傳統技藝,水力機械,手工技藝制茶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元代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江西省中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傳統水力機械是自古以來在江西及皖南山區形成的一套以水為動力的傳統制茶工藝,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江西永豐山區用水力推動木質聯磨碾茶葉以製作餅茶。至1952年前後,由婺源縣農業領導部門結合現代機械原理加以改進並在有水利資源的山村茶區推廣,茶農們用它加工毛茶,大大提高了工效。

歷史淵源

元代農學家王楨《農書˙利用門》曾記載:“水轉連磨,其制與陸轉連磨不同。此磨須用急流大水,以湊水輪。其輪高闊,輪軸圍至合抱,長則隨宜。中列三輪,各打大磨一盤。磨之周匝俱列木齒。磨在軸上,閣以板木。磨旁留以狹空,透出輪輻,以打上磨木齒,此磨既轉,其齒復傍打帶齒二磨,則三輪之力互拔九磨。其軸首一輪,既上打磨齒,復下打碓軸,可兼數碓。或遇天旱,施於大輪一周列置水筒,晝夜灌溉數頃,此一水輪可供數事,其利甚博。常到江西等處,見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搗茶葉,然後上磨。若他處地方,間有溪港大水,仿此輪磨,或作碓碾,日得穀食,可給千家,誠濟世之奇術也。”王楨《農書》明確記載早在元代“江西等處”的茶區都在使用這種水力加工機械來加工茶葉。顯然在明清時期也會在皖南、贛北茶區繼續使用。到了1952年農機廠有關工程人員在政府組織下加以改良提高,並在江西贛北茶區推廣。目前只剩下上曉起村的這套還在使用,每年五月上旬,村民們都要用它來加工茶葉。

基本內容

上曉起村的傳統水利制茶機械由動力機械和工作機械兩大部分組成。動力部分是由水渠、閘門、渦輪、傳送等部分組成,先由水渠將溪流引進來,打開閘門放水,利用水流的衝力驅動渦輪。再由套在渦輪上的皮帶牽引室內的工作機械。工作機械由炒茶機、捻茶機、烘茶機三個部分,俱由皮帶傳動進行炒茶、捻茶、烘茶等工序,即先將茶葉放進燃燒木材的炒鍋里有鐵鏟自動翻炒,然後取出茶葉放到捻茶機上自動揉捻成形,在放到燃燒木材的烘茶機中自動翻滾進行烘乾,加工後的茶葉就是粗製綠茶。這套機械用於批量加工毛茶的水利加工機械,其優點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環境,可保護自然生態資源。

基本特徵

“傳統水力機械和手工技藝制茶”有三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現出的“物質性”原則,即該項目是以物質基礎為載體的。這一技藝的存在和傳承,是以傳統水力茶作坊能夠使用為前提條件的。
二是這一制茶技藝在生產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真正進行茶加工,以產品來表現出技藝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在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絕活”已經成為表演項目,其原有的實用性和科學性,被藝術性和觀賞性所取代或彰顯。而這一制茶技藝依然保持其原有的樸實、樸質,並在實際生產運用,與民間的生產與生活依然融為一體。而且,也就是在生產的過程中,這一制茶技藝才得以傳承。在傳承者的心目中,並不是把這種技能作為文化傳承,而是首先作為一種生產技能來看待的。因此,在傳承時最看重的是通過技能製作的茶葉質量、外形、內質和品味。
三是這一制茶技能除了原有泥土般樸質的個性和傳承外,其傳播方式則呈現出與時俱進的風貌。上曉起村的茶作坊,原有僅僅是單一的生產功能,而現在則增添了承接旅遊人員的作用,甚至可以說,主要承擔著待旅遊的任務。上曉起村具有的旅遊資源,從地域來說僅為婺源一隅,它具有的徽派建築和徽派文化,在全縣並非是最有特點和最有代表性的;作為風光宜人的環境和其他旅遊資源,也並非名列前茅。其最有特色,在婺源甚至全國獨一份的,就是現存的傳統生態茶作坊及其制茶技藝。

主要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人們的生產方式,往往經歷由單一的手工,發展為人力與機械的結合,逐步發展為半機械化、機械化,是達到當代科技自動化水平的前奏和先驅。而“傳統水力機械和手工技藝制茶”,是這一科學技術史歷程的一個重要階段,對研究我國古代科學發展情況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價值:中國自古就有原始的自然觀念,有“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有對自然敬畏和保護的方式。“傳統水力機械和手工技藝制茶”,實質上是自然力與人力的有機結合。其所使用的動力,是來源於自然的,是可以循環利用的,是有利於生態保護的,表現出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既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又與我國當代生態文明觀念不謀而合,對我國精神思想觀念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